两河文化(两河文化的主要内容)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两河文化,以及两河文化的主要内容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古代两河流域文化是如何发展的?
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由西北流向东南,注入波斯湾。它们所流经的地区叫做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古代两河的定期泛滥,给这一区域带来了适宜农耕的肥沃泥土。这里有优越的自然环境,并地处东西交通要冲,因此,在公元前5000年以前,苏美尔人就开始在这里定居繁衍,并逐步开创了两河流域文化的先河。此后,这里成为民族融合。商业贸易和文化碰撞的热点地区。来自不同区域的不同民族,交替统治这一地区,他们互相借鉴、融合,共同创造了具有多元文化特色的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自然科学与艺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是自然科学发展的主要原因。古代两河流域农耕文明的发展,需要比较准确的历法。人们通过对月亮盈亏规律的长期观察和研究,制定了太阴历。即把两次新月出现的间隔期作为一个月,一个月29天或30天,一年分12个月,全年共354天。这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差六天多,于是,他们又设置闰月来解决。即有些年份为13个月。太阴历的制定和实施,进一步促进了两河流域农业文明的发展。
古巴比伦时期,人们不仅能将恒星和五大行星区别开,还绘制了星象图,把天上的星体按方位划分星座,共12站,每站30度。现在我们说的黄道带,就是由此产生的。这些星座的名称如天蝎座、狮子座、巨蟹座、双子座、天秤座等一直沿用至今。
新巴比伦时期,两河流域的人们确立了星期的概念。他们把一个月分成四周,每周七天,每天由一个星神主管,即日、月。火、水、木、金、土。这种计日的方法,广为流传,沿用至今。
由于地处交通要道的地理位置,两河流域的人们很善于经商。商业贸易要求精确的计算,河流泛滥需要每年丈量土地,这些都离不开数学,数学也因此发展起来。
古代两河流域的人们运用10进位法,同时兼用60进位法。10进位法为圆和时间的计算提供了便利。当时,人们把圆分为360”肥一天分为12时,每时30乌斯,一天共360乌斯。他们不仅掌握了四则运算、分数、三元方程,还能测算不规则多边形面积和梯形面积,并求出圆周率为3。
当时,王室还规定并公布了长度、重量和容量的标准。
古代两河流域的雕刻艺术成就非凡,其中,圆柱印章是他们的杰出成就之一。
所谓圆柱印章,是在名贵的圆柱形小石材的表面刻上阴文,在胶泥上滚转以留下印记的一种印章。现在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圆柱印章,刻于公元前3400—前2900年。印章的内容丰富多彩,有几何图形、符咒图案、神话故事等。印章的用途,由驱凶避邪,逐步发展为私有财产的标记。
体现古代两河流域石雕艺术成就的,还有《汉谟拉比法典》石柱上的浮雕和著名的猎狮浮雕。
文字与文学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为两河流域多元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公元前3500年左右,苏美尔人在石头上刻下了图形文字,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他们创造性地用声杆或棒把简化了的图形文字压刻在半干的泥板上,或晒干或烧干,其笔划由粗到细,很像木楔,所以,我们称其为楔形文字。楔形文字发明后,在两河流域不同时期的不同民族中得到承袭和改造,在西亚地区广泛流行,形成了以苏美尔为中心的“楔形文化圈”。不仅如此,它还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古代埃及文字和腓尼基文字,为腓尼基文字过渡为世界通用的字母文字,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历经3000多年的风风雨雨,楔形文字被两河的泥沙覆盖,公元前后,更先进的字母文字取代了楔形文字。1835年,英国学者罗林生在伊朗发现《贝希斯敦铭文》,并于1857年释读成功,楔形文字的神秘面纱才被揭开,从而诞生了亚述学。
1621年,意大利商人瓦拉在伊朗高原古波斯帝国柏塞波里斯王宫的遗址中,发现了楔形文字并把它拓了下来带回欧洲,但这并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1764年,丹麦人尼布尔出版楔形文字的拓片,并作了释读,从此,学术界的研究和破译工作开展起来。19世纪初,德国学者格罗特芬释读取得重大突破,确认了波斯楔形字的9个字母。1835年,英国驻波斯外交官、著名东方学者罗林生,在伊朗西部的悬崖上发现了《贝希斯敦铭文》,并冒着生命危险把它制成拓片。经过长期艰苦的研究,1857年,罗林生在格罗特芬研究的基础上,首先释读了古波斯文,继而与巴比伦文相对照,最后释读了西亚和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同时,英国的塔尔波特,法国的奥波特、爱尔兰的辛克斯也分别破译了楔形字,从此,楔形文字的神秘面纱被揭开了。
复杂的地理环境、民族构成和经济样式,频繁的民族冲突和多变的政治格局,使两河流域积淀了丰富的文学素材,智慧的两河流域的人们利用成熟的文字,创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寓言、神话、诗歌和箴言。著名的如《埃努玛·埃立什》、《洪水的故事》等,文学成就最高是的《吉尔伽美什》。
史诗《埃努玛·埃立什》是一部关于世界起源的神话故事。它叙述了马尔都克与女妖决战后,创造了日、月、星座以及江河湖海和万物,又创造了为神服务的人。《旧约》中创世纪说,基本上源于这个神话故事。《洪水的故事》就是《圣经》中“洪水灭世”和“诺亚方舟”的故事蓝本。《吉尔伽美什》起源于苏美尔时代,经过历代传诵,成书于约公元前2000多年。该史诗共3000余行,用楔形文字分别记述在12块泥板上。该史诗文字泥板,现今藏在英国大英博物馆里。史诗描写了英俊勇武的乌鲁克国王吉尔伽美什,为修筑城墙和神庙而引起民怨,遭天神使者思启都暴力干涉。交战中,二人不仅结成生死之交,而且在除暴安良时,救女神伊什塔尔于困厄中。之后,吉尔伽美什拒绝了女神的爱情,遭因爱成恨的女神的报复。英雄杀死女神的使者后,众神为惩罚他,使恩启都染病身亡。为救朋友,他历尽艰辛求得复生仙革,却不慎被蛇吞食。史诗故事曲折动人,它既反映了两河流域的多神观和神的拟人化,也反映了人类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宗教与法律由于地域环境、民族构成的复杂和政治格局的多变,两河流域及周围地区的宗教信仰呈现出地方性、狭隘性和时代性的多样性特征。这一特征,决定了这一地区的宗教不可能发展为世界性的大宗教,但这并没有妨碍它为世界性大宗教的形成提供丰富的养料。
两河流域的人们关于世界起源、上帝造人、洪水灭世、诺亚方舟等传说,成为犹太教和基督教经典《圣经》的来源,也为伊斯兰教的创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两河流域的宗教特点,还使这一地区形成了完备的占卜体系,西方的很多占星术源于两河流域。
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民族构成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决定了这一地区的统治者为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而注重立法的习惯,这也是两河流域的人们为人类文化事业作出的一项特别重要的贡献。公元前3000年代中期,苏美尔人首先跳出习惯法的圈子,制定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部法典,可惜的是,这部法典只有片断流传至今。此后的历史岁月中,两河流域的人们制定了《乌尔纳姆法典》、《苏美尔法典》、《俾拉拉法典》、《汉谟拉比法典》、《亚述法典》等等。其中,影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就是《汉漠拉比法典》。
1901年,J·摩尔根指导的法国考古队在伊朗埃兰古都苏萨遗址发掘时,发现了刻在石碑上的《汉谟拉比法典》。据考证,埃兰人入侵巴比伦时,将石碑作为战利品运回了苏萨,并磨刮了其中部分碑文,日后史学家根据其他泥板文字上的法典抄本片断,大体补上了磨损的部分。现在,该石碑藏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
《汉漠拉比法典》由三块黑色的玄武岩合成,高2.25米,顶部周长1.65的米,底部周长1.90米。法典是由楔形文字书刻,共3500行,282条,由序言、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内容广泛,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充分体现了奴隶主阶级的意志。《汉谟拉比法典》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是两河流域文明发达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不仅对以后两河流域乃至古代希腊、罗马法典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还成为研究两河流域和西亚社会状况十分珍贵的资料。
城市与建筑古代两河流域是西亚商路的必经之地,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发达的社会经济,使这一地区率先由城邦进化为城市。但由于战乱频繁,城市一再被毁。两河流域最著名的城市代表,是新巴比伦王国(前626—538年)第二位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投人巨大力量重建的千年古城巴比伦城。城市规模宏大,设施齐全,宫殿、庙宇无数,最著名的就是“空中花园”。
巴比伦城建有3道城墙,城墙分别厚为7米、7.8米、3.2米,城墙上能四匹马并行。主城墙长达74公里,内侧两道砖砌城墙略呈方形,方圆16公里,共有3000多座塔楼。城外挖有深沟,还有一套复杂的水利建筑工程,平时作灌溉交通用,战时可淹没城周围地区。
所谓的“巴比伦空中花园”,实际上是尼布甲尼撒二世为取悦他的米底宠妃而在土台上建造的假山花园。假山每边长120米,高25米,用石柱和石板一层层向上堆砌,直达高空。远远望去,像是空中花园,故名。假山共分上中下三层,每层都用大石柱支撑,层层盖有官室。为防止渗水,每层铺上浸透柏油的柳条垫,上面再铺两层石砖,还浇铸一层铅,然后在上面培上肥沃的土壤,种植奇花异草,并设有灌溉的水源和水管。
文化影响两河流域多变的政治格局、复杂的民族关系和地处西亚商路要冲的地理位置,不仅使这一地区成为人类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而且还使这一地区成为周边地区文化的集汇地和中转站。
古代埃及和古代印度的建筑艺术,明显受到两河流域的影响。古代埃及的早期建筑几乎全用石料,后期出现了砖,而砖的大小和形制与两河流域几乎完全一样,有些建筑的扶壁也像苏美尔的样式。晚于两河流域的古代印度城市文化,在很多方面与两河流域相似。
处于两河流域边缘的波斯(今伊朗),无论是城市建筑、政治机构,还是宗教、文字、教育制度等,都深深地受到两河流域文化的影响。
两河流域的宗教信仰,对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影响尤其巨大,《圣经》中的很多故事、神话传说和教义,大多源自于两河流域。
两河流域的文学、天文学、法律、数学以及商品观念等,对西方世界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这里应当指出的是,两河流域的文化在形成、发展和传播的过程中,一方面基于自身文化的特点,也吸收和借鉴了一些外来文化,这是不容置疑的。另一方面商人的商业联结和文化联结,起到了相互促进的作用。因此,早期的商人在商业活动中,客观上起到了文化交流的作用。
两河流域文化的主要成就
1。楔形文字
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中下游,通常称做美索不达米亚(希腊语意为“两河之间的土地”)平原,这个地方是古代人类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创造了举世闻名的两河流域文明。两河流域文明由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和亚述文明三部分组成,其中巴比伦文明以其成就斐然而成为两河流域文明的典范,古巴比伦王国与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构成了人们所说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早在公元前5000年,苏美尔人就在两河流域繁衍生息。他们在交流中逐渐创造了象形文字。阿卡德人对它加以继承和改造后,成为据今所知的世界上最古老文字——楔形文字。这种文字用芦苇秆和动物骨头在软泥上所刻,落笔时力度大速度缓,印痕宽而深;提笔时力量小速度快,印痕窄而浅,好像木楔子,所以称为“楔形文字”。古巴比伦人、亚述人和波斯人都曾经把它们作为自己的文字。苏美尔人还把他们的神话故事《吉尔伽美什》刻在泥板上,成为至今仍脍炙人口的最古老的史诗。史诗主要讲述了乌鲁克国王吉尔伽美什一生许许多多的传奇故事。
2。汉谟拉比法典
大约公元前2006年,古巴比伦王国建立。古巴比伦人在苏美尔人的基础上,创造了更加绚丽的文明。在法国巴黎的卢浮宫里,我们现在可以看到世界上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和最早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该法典全文共3500行,内容涉及盗窃动产和奴隶,对不动产的占有、继承、转让、租赁、抵押,涉及经商、借贷、婚姻、家庭等方面,法典对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3。阿拉伯数字
公元637年,阿拉伯人战胜波斯人,两河流域并入阿拉伯帝国的版图。阿拉伯数学家引进印度的十进制和数字0,传入欧洲后这些数字至今仍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埃及:
1。天文学和数学
古埃及的农业生产需要掌握尼罗河水泛滥的确切日期,因而根据天象来确定季节就成了十分重要的工作,天文学知识因此而不断积累和丰富。古埃及人在公元前2787年创立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太阳历。制定方法是把天狼星和太阳同时在地平线升起的那天(此时尼罗河开始泛滥 )定为一年之始,一年三季共12个月,每月30天,加上年终5天节日全年共365天。这个历法每年只有1/4天的差数,是今天世界通用公历的原始基础。由于尼罗河水每年泛滥之后须重新丈量和划定土地,年复一年的工作使古埃及人在几何学方面比当时的任何民族都做了更多的实践练习,积累了很多的数学知识。修建水利设施以及建筑神庙和金字塔,使这些数学知识得到应用,并且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古埃及人用的是10进制记数法,能计算矩形、三角形、梯形和圆形的面积,以及正圆柱体、平截头正方锥体的体积。他们所用的圆周率π=3.1605。在代数方面古埃及人能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一些较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这些知识后来成为古希腊人发展数学的基础。
2。解剖和医药学
古埃及人相信人死后能在另一世界继续生活,因而将死者解剖刷成木乃伊(干尸)。由此积累了很多人体生理和解剖知识,这些知识无疑有利于他们的医学的发展。古埃及医生能做外科手术,能治眼疾、牙痛、腹泻、肺病以及妇科的许多疾病。他们用各种植物、动物和矿物配制药物。古埃及的医药学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这些知识后来通过古希腊人对西方的医药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手工业技术
埃及的手工业也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早在公元前2700年,古埃及人就造出了长达47米的船。公元前1600年发明了制造玻璃的技术,陶器、亚麻织物、皮革、纸草(用于书写)以及珠宝等制造工艺技术也都达到了很高水平。公元前1500年建前后古埃及人学会了青铜冶炼技术,但铜矿资源不丰富。铁器的使用较晚,到公元前7世纪才普遍代替铜器。
4。建筑技术
建筑技术是一项综合性技术,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社会的总的技术水平,在古代尤其如此。古代埃及在人类历史上最为显著的技术成就就是用石头建造至今犹存的巨大金字塔和神庙。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国王)的陵基。现存的70多座金字塔中最大的一座为修建于公元前2600年的胡夫金字塔。塔高146.5米,底为边长山米的正方形,全培用琢磨过的巨大石块筑成,每块平均重2.5吨,共用巨石约230万块。石块间未用灰泥粘接,砌缝严密。古埃及人的神庙建筑也非常惊人,如现存尼罗河畔卡尔纳克的一座建于公元前14世纪的神庙,它的主殿占地约5000平方米,矗立着134根巨大的圆形石柱,其中最大的12根直径为3.6米,高约21米,可见其何等壮观。在三四千年前使用石器和青铜器的条件下,古埃及人竟然修建起了金字塔和神庙这样宏伟的建筑,实在是人类历史的奇迹。
5。象形文字
6。纸草文献
埃及的象形文字成为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文字之一。有了文字之后,埃及人又学会用芦杆蘸了调和着胶汁的烟墨,在一种“纸草”上书写文字,于是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纸草文献。
什么是两河文化
两河流域文明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Mesopotamia culture),或两河文明。是指在两河流域间的新月沃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所发展出来的文明,是西亚最早的文明。主要由苏美尔(Sumerian)、阿卡德、巴比伦、亚述等文明组成。
公元前4000年,两河流域有哪些文化?
公元前4000年,两河流域建立了许多城市国家(城邦),主要由三种文化组成:第一是苏美尔一阿卡得文化,第二是巴比伦文化,第三是亚述古国的文化。
两河流域主要的三种文化各有什么代表建筑?
公元前4000年,两河流域建立了许多城市国家(城邦),主要由三种文化组成:第一是苏美尔一阿卡得文化,其主要建筑是在乌鲁克和乌尔城。其次是巴比伦文化,公元前19世纪初,巴比伦王国统一了两河下游,征服了上游并建立了巴比伦城。“巴比伦”按照阿卡得语的意思是“神之门”。公元前16世纪初,巴比伦王国灭亡,巴比伦城被亚述国王所毁。从公元前7世纪后半叶,迦勒底人灭亚述帝国,又建立了统一的新巴比伦王国,重建了巴比伦城,这一时期最著名的建筑有空中花园。第三是亚述古国,其建筑主要是在其首府亚述城,著名的有萨艮王宫。到公元前6世纪中叶,波斯帝国崛起,其建筑有帕赛波里斯宫殿。
两河文化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两河文化的主要内容、两河文化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