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必信生活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生活资讯 > 正文

生活资讯

纸上谈兵的历史人物(纸上谈兵的历史人物故事)

阿信2023-04-03生活资讯45

今天给各位分享纸上谈兵的历史人物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纸上谈兵的历史人物故事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纸上谈兵的主要历史人物

赵括。

赵括(?-前260年),嬴姓,赵氏,名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

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孝成王急于求胜,赵国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

赵括一反廉颇的策略,改守为攻,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动全线出击,向秦军发起进攻。秦将白起分兵两路:一路佯败,把赵军吸引到秦军壁垒周围;一路切断赵军后路,实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

最后,赵军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围五次不成,赵括亲自率勇士突围,英勇杀敌,被秦军射杀而死,四十余万赵兵尽降,后被秦军坑杀。

扩展资料:

”纸上谈兵”出自汉代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

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

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

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

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括

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是谁

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是战国时期一位名叫赵括的名将。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纸上谈兵的意思是在纸面上谈论打仗,常被用来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而现实生活中,也不泛这类人的存在。

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59年,秦军来犯,赵军在长平顽强抗敌,那时大将军赵奢已经去世,由廉颇负责指挥全军。长平之战,秦赵两军相持而不战近半年,因为秦军远离本土,弹尽粮绝,眼看就快要不击自溃了,于是派人回朝向秦王禀报军情。

秦国施行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照搬兵书上的条文,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赵括的历史评价

赵母:“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父子异志,愿王勿遣。”

司马迁《史记》:“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徐钧:“少年轻锐喜谈兵,父学虽传术未精。一败谁能逃母料,可怜四十万苍生。”

纸上谈兵的主要人物是谁?

纸上谈兵的主要人物是谁?

纸上谈兵的赵括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截断了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形势危急。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打发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

赵孝成王(赵惠文王的儿子)派军队接收了上党。过了两年,秦国又派王龁(音hé)围住上党。

赵孝成王听到消息,连忙派廉颇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去救上党。他们才到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上党已经被秦军攻占了。

王龁还想向长平进攻。廉颇连忙守住阵地,叫兵士们修筑堡垒,深挖壕沟,跟远来的秦军对峙,准备作长期抵抗的打算。

王龁几次三番向赵军挑战,廉颇说什么也不跟他们交战。王龁想不出什么法子,只好派人回报秦昭襄王,说:“廉颇是个富有经验的老将,不轻易出来交战。我军老远到这儿,长期下去,就怕粮草接济不上,怎么好呢?”

秦昭襄王请范雎出主意。范雎说:“要打败赵国,必须先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

秦昭襄王说:“这哪儿办得到呢?”

范雎说:“让我来想办法。”

过了几天,赵孝成王听到左右纷纷议论,说:“秦国就是怕让年轻力强的赵括带兵;廉颇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

他们所说的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小时爱学兵法,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自以为天下无敌,连他父亲也不在他眼里。

赵王听信了左右的议论,立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

赵王听了很高兴,就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

蔺相如对赵王说:“赵括只懂得读父亲的兵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派他做大将。”可是赵王对蔺相如的劝告听不进去。

赵括的母亲也向赵王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赵王别派他儿子去。赵王把她召了来,问她什么理由。赵母说:“他父亲临终的时候再三嘱咐我说,‘赵括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儿戏似的,谈起兵法来,就眼空四海,目中无人。将来大王不用他还好,如果用他为大将的话,只怕赵军断送在他手里。’所以我请求大王千万别让他当大将。”

赵王说:“我已经决定了,你就别管吧。”

公元前260年,赵括领兵二十万到了长平,请廉颇验过兵符。廉颇办了移交,回邯郸去了。

赵括统率着四十万大车,声势十分浩大。他把廉颇规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废除,下了命令说:“秦国再来挑战,必须迎头打回去。敌人打败了,就得追下去,非杀得他们片甲不留不算完。”

那边范雎得到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就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去指挥秦军。白起一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二万五千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五千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切成两段。赵括这才知道秦军的厉害,只好筑起营垒坚守,等待救兵。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兵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

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连天,无心作战。赵括带兵想冲出重围,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死了。赵军听到主将被杀,也纷纷扔了武器投降。四十万赵军,就在纸上谈兵的主帅赵括手里全部覆没了。

纸上谈兵里的主要人物是谁

纸上谈兵 ( zhǐ shàng tán bīng ) 解 释 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出 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用 法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示 例 人匀十分讨厌那些只会~,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 近义词 坐而论道、华而不实、画饼充饥 空头支票 反义词 埋头苦干、脚踏实地 歇后语 军事论文;讲武堂里学打仗 灯 谜 《孙子》;军书;军事论文;赵括打仗 英 文 an armchair strategist be an armchair strategist; engage in idle theorizing ; armchair strategy 典 故 文言文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 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译文 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兵事,认为天下没有比得上他的。曾经和他的父亲赵奢谈论兵事,赵奢都难不倒他,但是并不称赞他。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曰∶“打仗,是生死攸关的地方,而赵括太轻率地讨论它了。如果赵王不让他当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让他当将军,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 赵括代替了廉颇以后,全部变更了军法,轻率地任用军官。秦国的将军白起听说以后,指挥奇兵,假装打败撤退,而断绝赵军的粮道,把赵军一分为二,赵军士气不能统一。被困四十多天,赵军非常饥饿,赵括亲自指挥精兵博战,秦军用箭射死了赵括。 赵括的军队大败,数十万赵军投降了秦国,秦国全部将它们活埋了。

纸上谈兵的主要人物是什么?

赵国大将军赵括 、秦朝大将军白启。

纸上谈兵主要人物是谁?

赵括~

纸上谈兵的历史主要人物是谁

纸上谈兵的历史主要人物是赵括。

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出自: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纸上谈兵成语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

纸上谈兵这个故事一般认为是赵括,赵括当时是秦国的猛将马服君,赵奢的儿子,他自幼熟读兵法认为自己打仗很有本领,可以说能够做到百战百胜,于是在长平之战之前,当时赵王就派他统领40万赵军与秦军作战,但是在战场上才发现赵括并不是他所宣传的那样,有本领,很快就中了,国名将白起的诡计导致40万军队被秦国人团团包围,最终全军覆没,因此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就是形容人只会夸夸其谈,实际上却没有什么大本领。

纸上谈兵这个典故中的主要人物是谁

纸上谈兵这个典故中的主要人物是赵括。

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纸上谈兵主要人物是?

纸上谈兵主要人物是赵括。

纸上谈兵

【拼音】:zhǐ shàng tán bīng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例句】:新近有个大挑知县上了一个条陈,其中有些话都是窒碍难行,毕竟书生之见,全是~。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一回。

成语故事纸上谈兵的主要人物

上谈兵的赵括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截断了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形势危急。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打发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

赵孝成王(赵惠文王的儿子)派军队接收了上党。过了两年,秦国又派王龁(音hé)围住上党。

赵孝成王听到消息,连忙派廉颇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去救上党。他们才到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上党已经被秦军攻占了。

王龁还想向长平进攻。廉颇连忙守住阵地,叫兵士们修筑堡垒,深挖壕沟,跟远来的秦军对峙,准备作长期抵抗的打算。

王龁几次三番向赵军挑战,廉颇说什么也不跟他们交战。王龁想不出什么法子,只好派人回报秦昭襄王,说:“廉颇是个富有经验的老将,不轻易出来交战。我军老远到这儿,长期下去,就怕粮草接济不上,怎么好呢?”

秦昭襄王请范雎出主意。范雎说:“要打败赵国,必须先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

秦昭襄王说:“这哪儿办得到呢?”

范雎说:“让我来想办法。”

过了几天,赵孝成王听到左右纷纷议论,说:“秦国就是怕让年轻力强的赵括带兵;廉颇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

他们所说的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小时爱学兵法,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自以为天下无敌,连他父亲也不在他眼里。

赵王听信了左右的议论,立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

赵王听了很高兴,就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

蔺相如对赵王说:“赵括只懂得读父亲的兵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派他做大将。”可是赵王对蔺相如的劝告听不进去。

赵括的母亲也向赵王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赵王别派他儿子去。赵王把她召了来,问她什么理由。赵母说:“他父亲临终的时候再三嘱咐我说,‘赵括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儿戏似的,谈起兵法来,就眼空四海,目中无人。将来大王不用他还好,如果用他为大将的话,只怕赵军断送在他手里。’所以我请求大王千万别让他当大将。”

赵王说:“我已经决定了,你就别管吧。”

公元前260年,赵括领兵二十万到了长平,请廉颇验过兵符。廉颇办了移交,回邯郸去了。

赵括统率着四十万大车,声势十分浩大。他把廉颇规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废除,下了命令说:“秦国再来挑战,必须迎头打回去。敌人打败了,就得追下去,非杀得他们片甲不留不算完。”

那边范雎得到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就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去指挥秦军。白起一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二万五千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五千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切成两段。赵括这才知道秦军的厉害,只好筑起营垒坚守,等待救兵。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兵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

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连天,无心作战。赵括带兵想冲出重围,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死了。赵军听到主将被杀,也纷纷扔了武器投降。四十万赵军,就在纸上谈兵的主帅赵括手里全部覆没了。

成语的主要人物,草船借箭!纸上谈兵

草船借箭——诸葛亮

纸上谈兵——赵括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有问题可以追问。

满意请及时采纳,谢谢!

纸上谈兵的历史人物是谁?

01

赵括

纸上谈兵的历史人物是赵括,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对于军事理论常识他虽然能够侃侃而谈,可是却并没有实战经验,只知道纸上谈兵,纸上谈兵来历出自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如今人们习惯用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来形容空谈理论却不能解决现实的问题。

纸上谈兵,汉语成语,拼音是zhǐ shàng tán bīng,历史人物是赵括,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对于军事理论常识他虽然能够侃侃而谈,可是却并没有实战经验,只知道纸上谈兵,纸上谈兵来历出自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如今人们习惯用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来形容空谈理论却不能解决现实的问题。

战国时期,赵国有一员大将名叫赵奢,他屡立战功,被封为马服君。赵奢的儿子名叫赵括,他小时候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头头是道,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但也不说他好。赵括的母亲觉得很奇怪就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很担忧地说:“打仗,是生死攸关的事,儿子虽然熟读兵法,但是没有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将来若是率军打仗,恐怕会遭到惨败。”

后来有一次,秦国派白起为将,统率百万雄兵讨伐赵国。赵国命大将廉颇,率四十万大军在长平阻击秦军。廉颇知道秦军人马众多,粮草运输困难,不利久战。他命令赵军凭险固守,以便让秦兵不战自退。秦赵两国军队在长平相峙许久,仍然不能有所突破,白起无计可施,眼看粮草接济不上,急得六神无主。于是,有将士献计让他派人到赵国散布流言,说秦军根本不怕廉颇,最怕的是赵括。

赵王不知是计,立即命赵括为将,代替廉颇。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但赵王坚持。赵括到了前线,全部变更了军法,轻率地任用军官,用书上所学的理论与秦军展开正面交锋,结果因为不变通中了秦军的埋伏,赵军四十余万全部被俘,后被白起设计坑杀。赵国元气大伤,不久被秦将王翦灭掉。

纸上谈兵的历史人物是谁 关于纸上谈兵的历史人物的故事

1、纸上谈兵的历史人物是赵括。这个故事出自于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人,是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虽然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经验,不懂得灵活变通,只会纸上谈兵。

2、战国时期,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因以少胜多,打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就熟读兵书,爱谈论军事,一般人都说不过他。因此赵括很骄傲,认为自己很厉害。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在公元前259年,秦军来犯,此时赵奢已经去世,主要是廉颇负责指挥全军。秦国就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果然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结果赵括只会按兵书上的条文来作战,导致四十多万的赵军全被歼灭,他自己也死于秦军的弓箭手下。

纸上谈兵是哪位人物的典故

纸上谈兵的历史人物是赵括。

赵括他从小熟读兵书,理论知识信手拈来,就连父亲都辩不过他,却空有知识,没有任何实战的经验,父亲赵奢就很担忧,说:“只会纸上谈兵,若是率兵打仗,恐怕会遭到惨败”。赵括到了前线便用书上学来的理论于秦军交锋,结果因为不知变通中了埋伏,赵国大败,他也被白起设计坑杀。

纸上谈兵出处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nàn),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jiàng)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耳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

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如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

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后世以此故事作为历史典故,总结出“纸上谈兵”这个成语。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纸上谈兵

关于纸上谈兵的历史人物和纸上谈兵的历史人物故事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