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墓之谜(秦始皇墓之谜百科)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秦始皇墓之谜,以及秦始皇墓之谜百科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秦始皇陵三大未解之谜是什么?
1、秦始皇陵是否有飞雁
秦始皇陵是否有飞雁一直是考古界探索的奥秘,根据《三辅故事》记载,当初楚霸王项羽入墓之后,曾经派人盗取皇陵,然而他们挖掘过程中竟有一只金燕飞过,朝南飞去。浏览史书可知三国太守张善也见过这只金燕,司马迁和班固也都留下“黄金为凫雁”的传说。关于秦始皇陵是否有飞雁的说法,有待考证。
2、秦兵马俑未解之谜
秦兵马俑坑惊现2000多年的青铜剑竟没有生锈之谜。当时出土的时候光亮如新,锋利无比,科学家们都惊奇不已。接着在二号俑坑内,一共出土了十九把青铜剑,这批青铜剑——剑身光亮平滑,刃部磨纹细腻,纹理来去无交错,青铜剑内部组织甚是致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青铜剑没有生锈。
3、秦陵地宫水银之谜
秦皇陵地宫里究竟是否存在水银做成的“江河大海”,一直是人们探究的谜团。秦皇陵地宫里存在着大量水银也是一个力证,专家只是表示只有等地宫打开那一刻才能水落石出。
秦始皇陵封土之谜
人们对秦始皇陵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小山一样高大雄伟的封土。
封土整体呈覆斗形,覆土上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树木,在封土的北侧有287级台阶,人们可以拾级而上,登上冢顶,极目远跳,四野风光,尽收眼底。
在中国古代,墓葬形制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商周时期的墓穴上“不树不封”,就是既不植树木,也不堆起封土。但是商代已经有在贵族在大墓上建享堂的例子,西周是否沿袭这种葬例,目前还没有获得佐证。但春秋战国时在墓上建享堂的例子却非常多了,如中山国王墓,辉县固围村的魏国等等。
与此同时,许多诸侯国相继采用了一种新的葬制一一冢墓,就是在墓穴上堆起高大的封土。如在河北易县、邯郸,山东临沂、苕南,安微的淮南,河南的固始,湖北的江陵,都发现了起封土的战国大墓。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是由享堂墓向冢墓演变的时期,又是冢与享堂并存的时期。
秦国直到春秋中晚期,仍然沿用享堂墓。如凤翔发现的秦景公大墓上,曾发现了一排柱洞以及建筑倒塌的“凹“字形板瓦互相衔接叠压的现象,说明墓穴上建有享堂。
秦国废除享堂墓,采用封土墓是在战国中期才开始的,《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载,“何为甸人?守孝公,献公家冢者也”,甸人就是守冢者。由此可见,秦国大墓上起封土始于秦献公。
据说最初在墓穴上起封土是为了加深墓的深度,因为根据《吕氏春秋•节丧》记载:“浅者狐狸拍之,深则及于水泉”,所以加高封土,既可防止狐狸掘进,又可避免水害。但后来起封土逐渐成为一种葬仪制度,变成了权力、财富、等级的象征。《吕氏春秋•安死》中说:“世之为丘陇,其高大若山,…以此示富则可。”
从现在发现秦国墓葬来看,秦国越强大,其国君大墓上的封土就越大,汉代的情况也大体如此。根据《汉书・楚元王传》记,“及惠文,式、昭、庄襄五王,皆大作丘陇。”
秦国在昭襄王时,曾称过“西帝”,但由于当时羽毛未丰,后来在诸侯压力下被迫取消了帝号,但秦王称帝的雄心并没有消失,反而越来越强。这个宿愿,终于在秦始皇时代实现了,因而,秦始皇陵的封土规模之大,远远超出了前代墓葬。它的确高大若山,给人一种宏伟的压迫感,形成了一种巍峨耸立、傲视一切的气势,象征着高于一切的皇权威严。
那么,秦始星的封土在当年落成时当年究意有多高多大呢?历史文献对此有多种记载,但其中有许多是互相矛盾的。
班固在《汉书·楚元王传》中引用西汉时期刘向的说法:“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余”。西汉一丈折合如今2.3 米至2.36米不等,如果以2.3米为标准,高度以五十丈折算,可知度封土高度为150米。西汉每里折合今43.6米,周长按五里折算,则秦始皇陵封土底面周长为2107.8米。
曹魏时期王象等著的《皇览》中也说:“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余。“这些数字与《汉书》完全一样,其材料应该就是取之《汉书》。
晋代张华在《博物志》中日:“陵高数十丈,周回五里余,“这个记载只是一个大概没有精确尺寸。
北魏的郦道元在《水经・谓水注》中日:“坟可高五丈,周回五里余”。北魏一丈合今3.00米,折算后可知封土高度为16.45米,唐代人韦述在《两京道理记》中日:“陵高一千二百四十尺。“唐代一尺折合今29厘米至31 厘米不等,如果按9厘米计算,则封土的高度为359.6米
明代都穆在《骊山记》中记载:“陵可高四丈“明代一丈折合今2.45米至3.58米不等,今按3.58米计算,则封土的高度为14.32米。
近现代也有不少人对始皇陵封土的高低和大小做过一些测量。1906年,日本人足立喜六曾测出秦陵的高度约为76米,中部平,且有阶段,顶上广阔平坦,陵基近似方形东西宽的488米,南北长约515米。
十一年后,又有三位法国人来到足始皇陵,其中一位叫维克多·萨加伦的写道,“在中国现存的古墓中,这是最突出的一座,它有150英尺高,底坐四边,每边有1000英尺长,设计良好,整座墓像三座小山重叠在一起。”经折算可知段封土的高度为45.72米,每边长304.8米。
1962年,陕西省文管会又对秦始皇陵进行了勘测,测得陵的封土高度为43米,封土底边东西长345米,南北长350米。
根据以上数据综合分析,秦始皇陵封土的最初高度和大小,应该还是《汉书・楚元王传》中的记载较为可靠, 即高为115米,底边周长为216,78米。
秦始皇陵封土在两千多年的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过人为的破坏和自然的风雨剥蚀,己比原来的体积小多了。但是《水经注》、《两京道理记》、《骊山记》中的记载都不可靠,要么太大,要么太小。如按《两京道理记》记载折算封土高达359.6米,要挖掘和堆起如此规模的土方,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是不可能完成的。如按《骊山记》,陵高仅14米,完全不能体现帝王威仪,作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不会接受这个高度。
那么为什么近现代人所测的陵墓封土的高度又为何相差悬殊呢?现存封土的高度究竟应该以哪个数据为准呢?由于秦始皇陵封土周围的地势高低不一,当选取的测点不同时,就必然有不同的高度。
1982年,陕西省地质局测绘大队对秦始皇陵进行了航测,测量表明,秦始皇封土顶部正中的海拔高度为631,5米,陵墓正北靠近临马公路处的海拔高度为480米,由此推算,则秦始皇陵现今的高度仍有51,5米。
那么当年,秦始皇废的封上为什么要筑起五十余丈呢?有人认为秦始皇正好活了五十岁,按照每活一岁筑一丈封土,就筑起了五十余丈多。但这种观点只是一种推测,目前尚无确切旁证。
堆起秦始皇陵高大若山的封土需要大量土方,那么这些土方当年是从什么地方运来的呢?据民间传说,当时征发了几十万民夫从咸阳周边的原野上肩挑背扛来的。
这种传说,应该是不可靠的,因为从咸阳往临潼运土,两地相距百里之遥,当时靠人力运输需要很长时间。而当年“覆土骊山”任务重,时间紧迫,根本不可能有这么长时间等待土方运来,并且秦陵附近土层很厚,泥土资源丰富,建墓者没有理由舍近求远。
骊道元在《水经》中说:“始皇造陵取土,其地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今之鱼池村位于秦始皇陵北侧2.5公里处,此处与吴家村之南的低洼地,应该就是秦始皇陵封土的来源地。
民间还有传说,秦始皇陵上的封土是经过火炒的,但考古查证实,秦始皇陵的封土是经过夯筑的。如果土经过火炒,其粘性就会被破坏,也就无法夯筑在一起。另据文献记载,秦始皇陵封土上当年“树草木以象山”,如果土壤经过火炒,草木就无法在这种土壤中成活。
古人为什么要在封土上树草木呢?除了“象山”之外,还有其他用途?也许最初树草木只是作为一种铭记标志,作用类似墓碑,使后人知道墓所在的位置,但后来就变成了一种身分等级的标志。
《商君书•境内》记载:“小夫死,以上至大夫,其官级一等,其墓树级一树。”秦始身份等级至高无上的。因此,在他墓上就树草木以象山,树之若林。
秦陵封土上当初究竟植的是什么草和树呢?在文献上没有明确记,但树种还是有有迹可循的。
根据《博物志志》中的记载,“秦穆公时,有人掘地得物,若羊,献之,首逢二子,谓曰:“此名为蝎,常在地中,食死人脑,若杀之,以柏东南枝插其首,是由墓皆植。墓植柏,自秦始也。”
蝎,就是穿甲,穿山甲掘土挖洞的能力非常强,坟墓经常被它掘穿。据说穿山甲又怕闻到柏木产生的道,所以人们就在墓地上植柏树,防止穿山甲来掘墓。现在关中地区农村的坟墓上仍有植柏的习惯,由此可见,当时秦陵封土上种植的很有可能就是柏树但这些树毁于何时,令已无从查考。现在的封土上的石榴树,是解放后才植的。
又据《山陵杂记》记载,秦陵封土上还有玉石刻的松柏。除此之外还有石刻的动物形象。如文献所记,“青梧观前三梧桐树,树下有石麒麟二枚,刻其胁为文字,是秦始皇墓上物也,高一丈三尺,东边者前脚折,折处有赤如血,父老谓其有神,皆含血属筋焉。”
秦始皇陵封土为什么最初要筑成三级台阶式,它与汉代代帝王陵封土形制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联系,这些反映了什么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探索,有待于更多史料的发现和考古成果的佐证。
怎样解释秦始皇陵墓之谜是什么?
秦始皇陵墓位于西安市临潼县城东,背靠骊山,面临渭水。据《史记》记载:秦始皇13岁即位(公元前247年)就开始建造自己的陵园,直到死时(公元前210年)建成,历时37年。为造秦陵,当时征发了所谓的“罪人”有72万之多。秦始皇陵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经勘察,面积达57平方千米,分内外两城,内城周长2.5千米,外城周长6千米,呈南北长方形。秦陵的布局,东侧1500米处是大型兵马俑坑,西侧是车马陪葬坑及大批刑徒墓地,西北角有面积相当大的秦代石料加工场,南面还有一道长达1500米防止洪水冲毁陵墓的人工堤渠。据《史记》记载,陵墓内挖地极深,用铜液浇灌加固,上面放置棺椁;墓中建有宫殿及文武百官的位次,还有大量的珠宝玉器等;为防盗墓,里面设有弩机暗器,地底下又灌注水银,造型似江河、大海,以机械转动川流不息;又用鱼油膏做成蜡烛,点燃长明,久不熄灭。
秦始皇陵墓至今还未完全发掘。科学家利用高科技手段对秦始皇陵墓进行了多次探测,也由此引出了一系列谜团:秦始皇陵墓的封土取自何处?史料中记载的“旁行三百丈”究竟是什么意思?秦陵司马道究竟是南北走向还是东西走向?是谁点燃了秦宫火?
秦始皇陵封土堆呈覆斗形,高76米,长和宽各约350米,如此大规模的封土堆是国内之最。体积如此庞大的封土取于何处,历来人们说法不一。在临潼地区长期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封土堆的土是从咸阳运来的,因经过烧炒,所以秦陵上寸草不生。关于秦始皇陵的封土来源,史书中也多有记载。《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复土骊山”。《正义》注释道:“谓出土为陵,即成,还复其土,故言复土。”意思是说把原来从墓穴中挖出来的土,再回填到墓上去。《水经·渭水注》记载:“始皇造陵取土,其地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池在秦始皇陵东北五里,周围四里。”今天在秦始皇陵封土东北2.5千米的鱼池村与吴西村之间,确实有这处地势低洼、形状不规则的大水池,有人曾估算鱼池总面积达百万平方米。于是郦道元“取土于鱼池”的说法也得到了不少考古专家的认可。究竟秦始皇陵的封土取自何处,还要通过大量的勘测、体积还原计算和对比才能最后定论。
《汉旧仪》一书中有一段关于修建秦陵地宫的介绍: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报告,称其带了72万人修筑骊山陵墓,已经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样。秦始皇听后,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旁行三百丈”一说让秦陵地宫的位置更是显得扑朔迷离。近些年来,科技人员运用遥感和物探的方法对秦始皇陵进行了多次探测,证实了地宫就在封土堆下,距离地平面35米深,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45米,主体和墓室均呈矩形。秦始皇陵的地宫虽然被定位,但史料记载“旁行三百丈”究竟何意?有专家认为“旁行三百丈”是地宫初挖点比原来计划向北移了700米。因为在封土堆南约700米处出现了重力异常的现象,按地质理论说明该异常区与周围土质存有差异。所以有人推断,秦始皇陵地宫最初挖掘点可能位于这个异常区,因土中含有大量砾石,修陵人无法挖掘,只好向北移到了目前封土堆的位置。也有专家认为:秦始皇陵封土堆南部紧挨骊山,由于山间冲积扇的原因,山下的地层中分布着厚层的砾石,修陵人从地宫向南挖巡游通道时,遇到了大砾石,最后不得不顺着砾石层改向挖掘,即所谓的“旁行三百丈”。
古时候,帝王在世时专用的道路叫“御道”,而死后特意为其专修的道路就叫“神道”,也叫司马道。司马道一般也是帝王陵墓的中轴线,具有重要的考古意义。可是秦始皇陵司马道究竟是南北走向还是东西走向,考古学家和地质专家说法不一。袁仲一、王学理等众多秦陵考古专家都一致认为,秦陵的司马道为东西走向,即陵园面向东。但也有专家认为“陵园南高北低,背依骊山,俯视渭河,南北高差达85米,陵园面向北是再合适不过了。同时,其他国君大多将封土堆安置在回字形陵园的中部,而秦始皇陵的封土堆却位于内城南半部,从对称角度讲,司马道东西走向说不通”。司马道为南北走向的观点最早是由地质学家孙嘉春先生提出来的,并得到了不少人的赞同。
另外,火烧秦陵仅仅是一种燎祭方式还是项羽所为?这一历史悬疑至今也没有结论。项羽是否火烧秦陵?在对秦始皇陵的发掘过程中,考古专家发现了陵区有大面积的火烧土分布,同样考古专家在对秦陵陪葬坑的挖掘中也发现了大量火烧土和残余焦木。有人认为这正验证了历史上项羽火烧阿房宫的记载。但也有人提出,如果是项羽火烧了秦陵,那么陪葬坑里的珍宝为什么没有被运走?珍禽异兽坑虽然遭到了火烧,但坑内却完好保存着精美的铜鹤、铜鹅、铜鸭子等,这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于是有专家认为“火烧陵墓很可能是当时的一种祭祀方式,即所谓的燎祭”。
关于秦始皇陵众多谜团的种种说法,只是人们根据已有材料的推断。我们期待着秦始皇陵墓的进一步考古发掘,也期待着考古专家们早日为我们揭开这些谜团。
秦始皇陵之谜:为何出陵墓的人都没有活过两年
秦始皇陵是秦始皇的陵墓,秦始皇利用自己的雄心壮志以及远见卓识,在战火纷飞的时代,成就了一代霸业,一统六国,结束了战争。秦始皇的权利以及财富绝对是无人可比的,因此,秦始皇还没有去世就已经开始建造秦始皇陵,而秦始皇陵也留给了后人许许多多的迷惑。
秦始皇陵照片
首先,秦始皇陵当中有许许多多的通道难以发现。秦始皇陵的建造军队就达到了七十二万人,设计以及建造的工匠也达到了数千人。在挖掘时,军队就已经挖到了地下数十米,而在地下数十米处,设计师以及工匠又开始挖掘通道以及迷宫,从而达到保护陵墓的目的。直到今天,光史料上有所记载的通道都还有完全找到。
此外,秦始皇陵是一个奇迹,不论是他的规模,还是陵墓的建造工艺,在当时都是领先世界的。就如同埃及的金字塔的建造一样,秦始皇陵的内部构造如同迷宫,并且也充满了机关。传说明朝有不少的盗墓者都盯上了秦始皇陵,并且都进入到了陵墓当中,结果却是除了少部分人死于秦始皇陵内部的机关,其余活着出陵墓的人都没有活过两年。为此,没有任何的科学技术可以解释。
关于秦始皇陵的一些秘密,科学家们一直没有中断探索。利用史料当中的记载作为一定的依据,采用先进的科技设备进行进一步探测与挖掘,争取早日解开秦始皇陵的诸多迷雾。
秦始皇陵在哪里
我国的陕西省西安市骊山县是一个不平凡的地方,全世界的考古学家以及历史学家都在关注。归根结底,是因为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陵墓在这里。
秦始皇陵照片
秦始皇陵南面是树木葱郁的骊山,背面则是曲折婉转的渭水河岸。秦始皇陵就在群山围绕,河水包围之中,山水宜人,环境十分的好。秦始皇陵的规模十分的大,仅仅从面积而言,秦始皇陵就相当于七十八个故宫的大小。
秦始皇还在位时,就已经命令自己的军队开始建造自己的陵墓。据历史资料记载,秦始皇当年所派遣的军士数量达到了七十二万,工匠数千人,建造队伍极其的庞大。当秦始皇陵建造完成之后,参与建造陵墓的工匠基本上都被秦始皇处死了。
在建造之初,秦始皇命令自己的军队不断地向地下挖掘,陵墓的深度十分惊人,军队都以为已经挖到了地下最深处。但是秦始皇却没有下达停止挖掘的命令,还让军队在陵墓底部挖掘出一条通道,而这条通道也成为了千古之谜,直到现在,这条通道都没有被发现。
关于秦始皇为什么会选择陕西省西安市骊山这一个位置来建造自己的陵墓,据史料记载,秦始皇曾经找来当时最为著名的玄学大师,帮他寻找中国的龙脉在哪里,而这一位玄学大师给出的答案就是骊山。于是秦始皇为了彰显自己的功德,以及死后可以得到安息,福泽后世,就将自己的陵墓建造在了骊山。
秦始皇陵里面有什么
秦始皇陵是秦始皇的陵墓,而秦始皇是中国的第一位皇帝,那秦始皇陵里面到底有什么,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想要知道的。随着时间的发展,到了1970年,秦始皇的陵墓终于被人们发现,而秦始皇陵里面所埋葬着的东西,也逐步展现在人们面前。
秦始皇兵马俑照片
青铜器是那个时代的标志性器物,而青铜器的锻造技术也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先列,哪怕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仍然无法达到当时的锻造技术。在秦始皇陵当中,青铜器是十分常见的,不论是兵器还是青铜鼎以及青铜马车,都已经被人们从秦始皇陵当中挖掘出来。
说到秦始皇陵当中有什么,兵马俑绝对是不得不说的。兵马俑坑是秦始皇的陪葬坑,里面的兵马俑全部是按照真人比例进行制作的,位于秦始皇陵东部的一千五百米处。如今已经挖掘出来了三处兵马俑坑,呈品字形分布,已经出土了上千件兵马俑以及上万件青铜兵器。
在秦始皇陵当中,除了青铜器以及兵马俑,还有就是彩绘陶俑。在秦代,陶制品已经十分的常见,技艺也已经十分的纯属。在陶俑当中,以彩陶为上品。秦始皇陵当中的陪葬品数不胜数,而彩绘陶俑就是其中一种。
对于陵墓,必不可少的自然就是金银珠宝,而秦始皇所拥有的财富自然也是无人可比的。在秦始皇陵当中,仅仅是金银制品就已经数不胜数,更何况其他的稀有物品。
秦始皇陵的资料
秦始皇陵是秦始皇嬴政的陵墓,距今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自古以来,秦始皇陵的位置一直都是一个谜。直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生活在我国陕西省西安市骊山的一个农民无意间挖出来一些青铜器,然后报告给 *** 部门,最终才使得秦始皇陵这一千古名墓展示在世人的眼前。
秦始皇兵马俑照片
秦始皇陵的南面是重峦叠嶂的骊山,北边则是婉转湍急的渭水之滨,依山傍水,从我国的风水学上而言,绝对是一个风水宝地。而秦始皇之所以会选择骊山来做为自己的安眠之地,除了风水很好,自然也少不了一些神化色彩。
相传秦始皇曾经来到了骊山这一个地方,发现骊山的景色十分的美,就决定在此游玩。在游玩的过程当中,意外发现了偷偷下凡玩耍了神女。秦始皇见神女十分的漂亮,于是就在游玩的过程当中调戏了神女,最终被神女吐了一口口水,而秦始皇也因此抱病。虽然不如其他的神话那般美好,但是也揭示了秦始皇于骊山之间的缘分。
秦始皇陵为什么会建造在骊山,我们已经进行了了解,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秦始皇陵的一些数据。秦始皇陵的面积为52.26平方公里,相当于七十八个故宫,而秦始皇陵的封土则是达到了一百一十五米高,尽管已经进行了挖掘,现在仍然高达七十六米。
此外,秦始皇陵的内部构造与秦始皇生前所在的宫城一样,并且也有数不尽的陪葬品,更有举世闻名的兵马俑,受到了全世界历史学家以及考古学家的狂热追捧。
秦始皇墓之谜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秦始皇墓之谜百科、秦始皇墓之谜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