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
今天给各位分享建构主义理论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什么是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是什么
1、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建构主义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它具有迥异于传统的学习理论和教学思想,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2、建构主义的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皮亚杰的理论充满唯物辩证法,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3、建构主义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较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什么是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是structivism,两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理论一个重要概念是图式,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认知发展受三个过程的影响:同化、顺应和平衡。
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同化是指学习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过程。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
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
平衡是指学习者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观点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观点: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1、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基本观点:
皮亚杰认为“认知的结构既不是在客体中预先形成了的,因为这些客体总是被同化到那些超越于客体之上的逻辑数学框架中去;也不是在必须不断地进行重新组织的主体中预先形成了的。
因此,认知的获得必须用一个将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紧紧地联结起来的理论来说明,也就是说,每一个结构都是心理发生的结果,而心理发生就是从一个较低级的结构过渡到一个不那么初级(或较复杂)的结构。”
2、图式:
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什么是认知结构呢?认知结构是指:人头脑中关于外界事物的认识。
3、同化:
是指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景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简单地说:新刺激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或图式,只是一种量的积累和扩充。
4、顺应:
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也就是说,我们对于原有的看法进行了质的改变。
5、平衡:
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或适应。简单说:就是人通过同化和顺应适应环境。机体与环境的平衡或适应是人发展的动力。
什么是建构主义理论?能不能举个例子说明一下.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念:
1、学生是教学情境中的主角.传统教学偏重教师的教,现代教学侧重视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学习,所以,教师不是教学的主体也是不言而喻的事情.因此,教学情境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只有在成为教学情境中的主角以后,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2、教学是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既然知识是学习者自我建构的结果,那么教学就不是传授、灌输知识的活动,而是一个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学就是要创设或者利用各种情境,帮助学生利用先前的知识与己有的经验在当前情境中进行学习和认知.
3、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助者、资料者提供者.关于教师,人们向来认同“传道、授业、解惑”的说法,所以在传统教学实践中,教师多是知识的传授者、班级的管理者.但在建构主义看来,教师的价值就体现在能否激动学生以探究、主动、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辅助者或咨询者、学习的资料提供者.
4、教学活动体现为合作、探究方式.传统中教学多成了一种管理活动,强调规范和纪律,而学生的学习反被淹没了.教学要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面对问题情境,刺激他们思考、探究,另一方面营造人际互动、互激的情境,让学生学会在合作中学习.
5、教学活动的展开是一个过程.教学应该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学生因为疑难、困惑而引起主动、探究学习,学生的冲突、混乱、惊奇实质上代表了学生的学习活动,所以,教师职责就不是给学生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在忍耐、观察中,引导学生成长,这是一个过程.
6、教学评价要趋于多元化.传统中,无论是“常模参照评价”或“标准参照评价”,多以纸笔测验为主,以学生记住多少教师教的所谓知识为基本依据和结果.但既然知识是学生的一种建构结果,求取一致的答案显然是不适宜的.教育部新提出的“档案袋评价”就是一种突出多元化评价的体现.
7、学生的学习不仅限于教科书.传统中,教学就是教师教授一本一本的教科书.但既然学习是一种积极、谈及的知识建构过程,教学就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科书或相关的辅助材料,整个社会文化以及学生在生活中的所有问题和情境都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知识建构.
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
(1)知识观:质疑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2)学习观: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情境性、社会互动性和主动建构。
(3)学生观: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4)教学观:情境式教学、支架式教学、合作学习等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
(1)把所有的学习任务都置于为了能够更有效地适应世界的学习中。
(2)教学目标应该与学生的学习环境中的目标相符合,教师确定的问题应该使学生感到就是他们本人的问题。
(3)设计真实的任务。真实的活动是学习环境的重要的特征。就是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日常的活动或实践整合多重的内容或技能。
(4)设计能够反映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就从事有效行动的复杂环境。
(5)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权。教师应该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6)设计支持和激发学生思维的学习环境。
(7)鼓励学生在社会背景中检测自己的观点。
(8)支持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发展学生的自我控制的技能,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建构主义基本内容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心理学被视为“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建构主义是行为主义发制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为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后来在维果斯基、奥苏伯尔、布鲁纳等人的推动下,这一理论得到充分的发展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
建构主义真正的兴盛却始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90年代的建构主义是伴随着对认知心理学的批判和发展而出现的,其核心是研究学习者知识建构的机制问题,它不仅关注知识表征和意义过程,同时还注意到构建学习环境以导助学习者建构知识的意义。主要代表人物有冯·格拉塞斯费尔德(冯·格拉塞斯菲尔德)、库伯。
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主要观点
知识观
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不是最终答案。
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并不是拿来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不意味着学生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这些理解只能由每个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
2.学生观
在学生观上,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个人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同,调动的知识经验相异,对所接受的信息的解释就不同。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本身便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师需要在他们已有的经验世界中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
3.学习观
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三方面。
(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构建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的信息建构者。学习者综合、重组、转换、改造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新信息、新事物、新现象,或者解决新问题,最终生成个人的意义。
(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学习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的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要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被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
(3)学习的情境性知识存在于具体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不是一套独立于情境的知识符号(如名词术语等),只有通过实际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人理解。人的学习应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一起,通过某种社会实践的参与而逐渐掌握有关的社会规则、活动程序等,形成相应的知识
4.教学观——支架式教学、探究学习、情境学习、合作学习
建构主义者提出并强调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scaffold本意是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这里用来形象地说明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引导着教学的进行,使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Slavin,1994)。简言之,是通过教师的帮助(支架)把管理学习的任务 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
这是以维果获基的“辅助学习”(assistedlearning)为基础的。
(1)支架式教学
根据教学中支架是否具有互动功能,可以将支架分为两种大的类型:互动式与非互动式的。
其中互动式的包括:
①教师示范:教师通过演示如何解题,为学生提供一个专家工作的具体实例。例如,在学生自己尝试一种新的画法之前,美术教师可以演示如何利用透视法作画。
②出声思维:有能力的教师在模拟解题的过程时,可以大声说出自己的思维过程。这一技术有助于学生在自己绞尽脑汁思考问题的同时,直接读取教师的思维方法。
③提出问题:当学生解决问题时,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向学生提供援助,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并提供新的思路。
非互动式的则包括:
改变教材:例如,改变任务要求,一个体育老师在教授射击技术时,可以先降低靶子,然后随着学生技术熟练程度的提高,再逐步升高靶子。
书面或口头的提示与暗示:例如,一个幼儿园的教师在教孩子扎鞋带时,可以用喜欢的形象进行提系:小兔子烧着小洞跑,一下子从小洞里钻了过去。
支架式教学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预热(etudes)。这是教学的开始阶段,将学生引人一定问题情境,并提供可能获得的工具。
(2)探索(exploration)。
首先由教师为学生确立目标,用以引发情境的各种可能性,让学生进行探索尝t,这时的目标可能是开放的,但教师会对探索的方向有很大影响。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以启发引导,可以做演示,提供问题解决的原型,也可以给学生以反馈等,但要逐渐增加问题的探索性的成分,逐步让文于学生自己的探索。
(3)独立探索(excursions)。
这时,教师放手让学生决定探索的方向和问题,选择方法,独立地进行探常。这时,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探索不同的问题。
可以看出,支架式教学与以前所谈的指导发现法相似,都强调在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的发现。但支架式教学则同时强调教师指导成分的逐渐减少,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发现的地位,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由教师为主向学生为主转移。
(2)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就是基于问题解决活动来建构知识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是通过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学生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来学习与所探究题有关的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换言之,探索学习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主动地体验,通过这些活动形成自己的知识与理译的学习方式。
(3)情境教学
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基础上的教学称为情境教学。知识、学习是与情境化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应该在真实任务情境中,尝试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通过讨论、交流、观点争论,相互补充和修正,共享集体成果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过程。合作学习主要是以互动合作(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为教学活动取向的,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积形式,来共同达成教学目标。
(5)建构主义教学的基本观点
引导儿童“生长”新知识
——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
——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单是知只的呈现者,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
引导学生合作
——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合作,使他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
建构主义理论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建构主义理论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