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必信生活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生活资讯 > 正文

生活资讯

中秋的来历和风俗简介(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简介绍)

阿信2023-04-05生活资讯63

今天给各位分享中秋的来历和风俗简介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简介绍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的来历:嫦娥奔月、朱元璋月饼起义、唐明皇游月宫、《周礼》记载说、祭月演变等;中秋节习俗常见的有:赏月、拜月,燃灯,猜谜,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玩花灯等等。

我认为在中秋节怎么多的来历和习俗中,最值得一提各有2个,下面就跟我一起看看吧:

一、🌷中秋节的来历🌷

💛1、中秋节的来历:祭月演变   

祭月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在秋分时节,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而来。中秋节由古代祭月慢慢演变而来。古代历法把每个季节分为三个月,分别是孟月、仲月、季月。农历八月份正好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所以被称为“仲秋”,而农历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季的一半,所以被称为“中秋”。最初这一天被定为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日,慢慢就演变成为中秋节。

中秋节普及于汉代,汉代是我国南北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时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中秋节在我国北方地区流行是在唐代之后。北宋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普遍的民俗节日,并正式定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

中秋祭月仪式是一种古老的祭祀礼仪,表达人们祈求月神降福人间的一种美好心愿。“中秋”一词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汉代文献,成书于两汉之间的《周礼》(世传为周公旦所著,实际上成书于两汉之间)中说,先秦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 祭月作为中秋节重要的祭礼之一,从古代延续,逐渐演化为民间的赏月、颂月活动。在月下,将“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

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着古老的渊源。中秋节普及于汉代,汉代是南北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时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 文字记载,在汉代时,中原地区有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养老,赐以雄粗饼的活动。晋时亦有出现中秋赏月之举的文字记载,不过不太普遍,晋时期中秋节在我国北方中原地区还不很流行。中秋节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大约是在唐代,唐代时中秋在我国北方已流行。《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北宋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普遍的民俗节日,并正式定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

💛2、中秋节的来历:嫦娥遥祭   

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它们轮流出现,照亮大地和给大地带来温暖,但有一天,十个太阳却一起出现了,大地上的农作物都被烤焦了,民众的生活非常艰难。后来有一个叫后羿的神射手,在昆仑山顶,用弯弓把其中九个太阳射了下来,替万民消除了灾难。

后羿受到了天下人民的爱戴,又取了帝俊的女儿姮娥,就是大家熟悉的嫦娥。后羿收了很多徒弟,传授自己精湛的箭术,生活空闲之余,都会带领自己的徒弟出去打猎,一边磨炼箭术,一边采集食物。

后来,后羿去了昆仑山求取道术,在回来的途中碰到了前来访友的西王母。西王母知道后羿一直都想修炼成仙,为了表彰他为天下百姓所做的功劳,西王母就赐给了他一颗不死仙药。后羿还想为自己的妻子在求一粒,但被西王母拒绝了。

回到家后,后羿将这件事告诉了自己的妻子嫦娥,并答应不会丢下嫦娥,为了表达自己的决心,将不死药交给了嫦娥保管,不料这些事情被后羿的徒弟蓬蒙给听到了,面对着成仙的诱惑,他拒绝不了。

蓬蒙在后羿带领弟子出去打猎的时候,找了个借口留了下来。等后羿走后,他马上来到后羿的家中。逼迫嫦娥交出不死药,被逼无奈的嫦娥只好自己吞下不死药,飞升月宫成仙了。蓬蒙看到嫦娥飞升成仙之后,知道自己的师傅肯定不会放过自己,就逃走了。

后羿回来后,知道了事情的经过,思念妻子夜不能寐,他看到月亮之中,似乎有自己妻子的影子,连忙命人拿来妻子爱吃得点心,遥祭嫦娥。后来,一般妇女每逢中秋拜月,就是向月宫里的嫦娥遥祭。

二、🌷中秋节的习俗🌷

💛1、中秋节的习俗:吃月饼

月饼又叫月团、丰收饼、宫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

月饼作为拜祭月神的供品,其由来历史悠久。“月饼”一词,在现存文献,最早收录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中秋节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

汉族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饮食习俗。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赞美月饼,从中可知宋时的月饼已内有酥油和糖作馅了。

到了明代,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更加普遍。明·沈榜《宛署杂记》载:“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酌中志》说:“八月,宫中赏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日起,即有卖月饼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饼、瓜果。如有剩月饼,乃整收于干燥风凉之处,至岁暮分用之,曰团圆饼也。”

经过元明两代,中秋节吃月饼、馈赠月饼风俗日盛,且月饼有了“团圆”的象征意义。经清代到现代,月饼在质量、品种上都有新发展。原料、调制方法、形状等的不同,使月饼更为丰富多彩,形成了京式、苏式、广式等各具特色的品种。月饼不仅是别具风味的节日食品,而且成为四季常备的精美糕点,颇受人们欢迎。

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那时的月饼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饼、梅花饼、五仁饼等同时存在,并且是“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可见这时的月饼,还不只是在中秋节吃。至于月饼这个名词的来历,已无从考证。但是北宋著名文人苏东坡留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或许这是月饼这个名称的来源以及月饼做法的根据。

💛2、中秋节的习俗:饮桂花酒 

自古,我国就有中秋节饮“桂花酒”的习俗。在老一辈的记忆中,一个传统的中秋夜,三种元素是少不了的,那就是明月、月饼和桂花酒。

每逢中秋之夜,人们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欢聚一堂,已成为节日的一种美的享受。桂花不仅可供观赏,而且还有食物价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酒兮椒浆”的诗句。可见我国饮桂花酿酒的年代,已是相当久远了。

中秋时节,大家的第一选择就是吃月饼,因为月饼有甜腻感,吃多了会感觉到很腻。所以长辈们,喜欢喝点桂花酒,或是桂花茶来解腻。素来有着“九里香”美誉的桂花,也可以做成很多的食品。味道香浓的它,做成其他食物,味道也非常不错。例如,我们常听到的桂花糕还有桂花茶,这些都是桂花的制成品。入秋后,桂花盛开,在中秋来临之际开始掉落。人们会将桂花拾起,酿造成桂花酒。由桂花酿造而成的桂花酒,味道醇香,酸甜可口。喝过之后,余香会存留很久。吃过月饼,喝一些桂花酒起到解腻的作用,而且,桂花酒对睡眠有一定的帮助。

除此之外,中秋喝桂花酒,其实是有寓意的。桂花是富贵、吉祥的象征。“桂”与“贵”同音,是一种富裕的象征。因此,桂花酒很受人们的欢迎。关于桂花酒,有一个传说,说的是吴刚,大家都知道吴刚,他是住在月亮上的仙人,被天帝惩罚,在月宫砍伐桂树。据说有次,他在仙酒娘子的门口差点冻死,仙酒娘子救了他。所以他用桂子报答了仙酒娘子,桂子种下之后,成长为桂树,开出桂花,满园桂香。

因为吴刚住在“月宫”也就是月亮上,因为与月亮有关,所以每到中秋,人们自然便会想起这与他有关的桂花酒。人们过中秋,一轮圆月挂在天空中,人们在院子里吃月饼,喝着桂花酒,这大概就是中秋的模样吧。人们之所以在中秋喝桂酒,就是因为以上所说的这些。桂花有“九里香”之誉,中秋节赏桂花的习俗由来已久。

中秋节习俗和来历南北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基本上是一致的,那就是全家团圆、走亲访友、看望长辈等,愿我们能将这些饱含浓浓亲情和美好心愿的习俗和来历牢记心中,代代相传。

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是什么?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的起源和月亮密不可分,中秋节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祭月,在中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时代中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秋分祭月”而来。在传统文化中,月亮和太阳一样,这两个交替出现的天体成了先民崇拜的对象。中秋节起源自古人对月亮的祭祀,是中华民族祭月习俗的遗存和衍生。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着古老的渊源。

据史籍记载,“中秋”之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了魏晋时期,就有了“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到了唐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气,据《唐书·太宗记》就有“八月十五中秋节”的记载。到了北宋时期才把八月十五正式定为中秋节。

明清时期,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浓厚。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根据中国历法,农历八月处在秋季的第二月,称之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发展至今,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月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节习俗💝💝

💝1、吃月饼💝

《洛中记闻》记载,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感觉味道极美,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这可能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关于月饼的记载。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

💝2、赏月💝

赏月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俗。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3、祭月💝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4、观潮💝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代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这两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在宋代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巅峰。

💝5、玩兔儿爷💝

兔儿爷是中秋节期间,给孩子们玩耍娱乐的一种泥塑玩具。其形状是人形而有兔嘴兔耳。头上竖两只长耳朵,嘴是三瓣的兔子嘴,其他地方跟人没什么区别。现在寻常市面上已见不到兔儿爷的踪影,只是作为民俗文物在民俗博物馆之类的地方展览,或者在工艺品商店里出售。年轻人对它所知不多,而老人提起它来就津津乐道。

中秋节是每个家庭团圆欢乐的日子,是亲人间把爱心传递的时刻,也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祷。在这特殊的佳节里,愿我们充满爱心去拥抱家人,去友好他人,去分享友爱,让团圆的美景伴随着祝福永远在心中。让健康、幸福和梦想与我们同行,让中秋的明月带给每个人美好的梦想和祝福!祝大家中秋快乐!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是什么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另一种说法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且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一、中秋节的来历

1、中秋祭月节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秋节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在二十四节气"秋分"时节,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而来。在传统文化中,月亮和太阳一样,这两个交替出现的天体成了先民崇拜的对象。

中秋节庆源自古人对月亮的祭祀,是中华民族祭月习俗的遗存和衍生。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时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不过由于历史发展,后来历法融合,使用阴历(夏历),所以将"祭月节"由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

2、中秋时节的农业生产

另一种说法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二、中秋节的风俗

1、祭月

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拜祭月神。

自古以来,在广东部分地区,人们都有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拜月娘、拜月光)的习俗。拜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在月下,将"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祭月赏月,托月追思,表达了人们的美好祝愿。祭月作为中秋节重要的祭礼之一,从古代延续至今,逐渐演化为民间的赏月、颂月活动,同时也成为现代人渴望团聚、寄托对生活美好愿望的主要形态。

2、赏桂花、饮桂花酒

月宫中的桂树,也为中秋节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自此喝桂花酒便与中秋佳节联系起来,中秋祭月之时,也大多用桂花酒。

时至今日,桂花酒已成为不少地区中秋节必备饮品,于桂子飘香之际,饮一杯桂花酒品一口月饼,与家人齐聚共赏皎洁月光,实在是一件乐事。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

3、玩花灯

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

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柚子灯、南瓜灯、桔子灯。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刻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

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有些孩子还把柚子灯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戏。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内插蜡烛即成,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

4、吃月饼

月饼,又称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中国的汉族传统美食之一。月饼作为拜祭月神的供品,其由来历史悠久。

“月饼”一词,在现存文献,最早收录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中秋节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寓意团圆,也应该是明朝开始有文字记载的。

中秋节祭月后,全家人都围坐一起分吃月饼月果(祭月供品)。因为月圆饼也圆,又是合家分吃,所以逐渐形成了月饼代表家人团圆的寓意。

中秋节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象征着团圆、美好、爱与和谐,年年岁岁,花好月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蕴3含人们美好的愿望。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如下:

 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对月的崇拜,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代,至今已历史悠久。中秋这一词最早在《周礼》上就有过记载,在汉代的时候,有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养老,赐以雄粗饼的活动,晋之前中秋节在中国北方地区还不流行。

直到唐朝的初年,中秋节才成了固定的节日。唐代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说明当时赏月的风俗很盛行。北宋时期,正式定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

中秋节的习俗:

1、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祭月在中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在周代的时候,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活动,在唐代中秋赏月的风俗更是盛行。

2、燃灯

中秋夜有燃灯助月色的风俗,江南一带有制灯船的节俗,而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各地风俗不一样,而中秋燃灯的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3、猜灯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身上有谜语的灯笼,人们都会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很多的年轻男女喜欢这种活动,并在活动上传出许多爱情佳话。

4、吃月饼

月饼在最初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后来人们逐渐把吃月饼作为团圆的象征,月饼形状是圆圆的,象征着团圆,在现在,吃月饼已经是全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

还有很多地方有不一样的习俗,像扎灯笼、玩花灯、舞火龙等等。

关于中秋的来历和风俗简介和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简介绍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