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必信生活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杂文随笔 > 正文

杂文随笔

随笔?简述宋代儿童教育中的诗词影响

阿信2022-11-11杂文随笔76
  

摄影后期:Zz摄影工作室

原创文字:圳……

随笔?简述宋代儿童教育中的诗词影响

文/圳……

我国史上,宋代的尊师重教,尤其在推崇理学礼教和注重家风家教方面是非常受到重视的。关于这点,从大量的文史资料和现今留存的古诗词中可以充分体现。历朝历代,还没有哪杂文随笔 个时期在描写儿童方面的诗词超出过宋代,而且无论作者地位再高、名气再大,都于不同角度明示出自己真确的儿童观与教育观。

首先在家庭儿童教育的定位上,当时的文人都有一致共识,就是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可以让儿童的成长具备一个广阔天地,于此自然能够充分展示他们的天性。宋代对儿童的家庭教育定位,形成的是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值得后世深入研究与汲取。

我国古代,牧童是个十分鲜明的少年群体形象,在宋代诗词中,这个形象有如特殊符号,深刻印象出农耕时代的静好生活,时至今日,我国很多地区仍然还把这种文化氛围表现在民间各类艺术中。

壮图忽忽负当年,回羡农儿过我贤。

水落陂塘秋日薄,仰眠牛背看青天。

以上是贺铸的《茅塘马上》,犹如一幅乡村田野的写意画,牛背上的儿童,趣味生动,意境闲适安逸。

杨万里善于描写田园风光,他写过一组牧童诗,其中的《桑茶坑道中》把儿童的纯真无邪表现的入木三分: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儿童的天真需要自己的一方天地,得以让他们潜在的内心充分表现,更能给过来人反思与前行。关于这点,唐代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中的一句“松下问童子”可谓家喻户晓,而宋代苏轼的《花影》中“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更是佳句难得,寓意深远。

身为大家的苏轼,始终致力于儿童的成杂文随笔 杂文随笔 长教育,为此写过很多关于这方面的诗文,其间阐明了自己理论体系的儿童观,通过诗词创作,用优美的意境和富有童趣的意象,较好的完善了宋代儿童观念中“养其天性”之理论。他的一首《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其四)》可以代表:

君来坐树下,饱食携其余。

归舍遗儿子,怀抱不可虚。

一生渴望建功立业、却一生流离失所的苏轼,最终客观求实,寄托于后代子孙,他在《洗儿戏作》诗中写道: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宋代许多著名的诗词学者,在关于儿童家庭教育和成长方面,尤其是对孩子的起跑线和人生定位上,都有过精湛的诗词作品,理论上与当今社会儿童教育方面有着极其相似之处,大都着眼于“无灾无难”为首要认识,比如陆游的《观村童戏溪上》:

雨余溪水掠堤平,闲看村童谢晚晴。

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

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还从父老耕。

识字粗堪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公卿。

宋代时期的学者,能够充分认识儿童家庭教育理论,并树立先进优秀的儿童教育观,在社会发展史上成为一种主流意象,某种程度上说与诗词创作有着极大关联。

阅览宋代诗词,从中能够看到很多文化现象,一方面是家庭温馨,另一方面是家国情怀,由此可见,诗词不仅呈现了宋代人所推崇的儿童世界和儿童教育价值观,也描绘了他们所追求的报效当世和英雄主义道德观。而这些思想贯通于诗词流通环节中,更为简明实用,意义深刻,最终成为儿童成长的重要氛围与成功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