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必信生活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杂文随笔 > 正文

杂文随笔

寻幽腊子口天险 ,探秘红军打通北上通道

阿信2022-11-12杂文随笔62
  

2021.10.16

这是追寻红色足迹的一天,上午在红色圣地哈达铺,中午来到位于甘肃省迭部县东北部的腊子口战役纪念馆。

迭部腊子口战役纪念馆成立于2005年,位于迭部县腊子口,隶属于迭部县人民政府。纪念馆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657平方米,展厅面积2000平方米,馆藏革命文物303件,腊子口战役纪念馆2009年5月被中央宣传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全国重点建设的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腊子口战役旧址于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上的杨土司在迭部粮仓之一崔古粮仓,与【财政印章】一枚留在迭部的红军印的真实故事。

腊子口地处甘肃迭部县东北,是川西藏区进入甘肃内地的唯一通道,地势十分险峻,是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隘口。

说到腊子口战役,要先说俄界会议。俄界会议是1935年9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甘肃俄界召开的扩大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张闻天、博古、毛泽东、王稼祥、凯丰、刘少奇、邓发、叶剑英、林伯渠、李维汉、杨尚昆等21人。会议讨论了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错误和部队整编问题。

(俄界会议遗址)

这次会议对于确定红军北上战略,战胜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错误,顺利完成红军长征,具有重要意义。

毛泽东在会上作了《关于与四方面军领导者的争论及今后北上战略方针》的报告,阐述了中央红军今后的任务与到达甘南后的战略方针。红军北上抗日势在必行,但摆在红军面前的依旧有几大难题,最关键的就是路线的选择,想要北杂文随笔 上到达陕北,有三条路可供选择,第一是北上腊子口,突破天险。第二是往西绕道青海,可这一绕就是广袤的无人区,部队将更加困难。第三就是顺着白龙江东进武都,可东侧已有胡宗南的精锐部队以逸待劳。危难时刻,毛主席毅然决定北上天险腊子口。

俄界会议一一长征途中的伟大转折!

蒋介石得知红军北上的消息后,紧急调动军阀进行围追堵截,并命甘肃地方军阀鲁大昌部在腊子口、岷州一带实施阻击,他们坚壁清野企图困死红军,妄图把人困马乏的红军消灭在此,红军的处境不容乐观。而另一侧则是藏族土司的2万武装,幸好藏族同胞深明大义,不仅不为国民党阻击红军,还在崔古仓放粮,有力的支援了红军。

1935年9月13日,党中央率陕甘支队沿白龙江东岸,爬高山,穿密林,歼灭了一些敌人的阻击部队,于16日到达岷山脚下的腊子口。

腊子口是岷山山脉的一个重要隘口,是川西北通向甘南的门户。腊子口藏语之意为“险绝的山道隘口”,当地人称“人过腊子口,像过老虎口”杂文随笔 。腊子口喻为"山脚的深谷",口宽不足30米,周围是崇山峻岭,地势十分险要。两个悬崖绝壁间夹着一道窄窄的山沟向上延伸,两边绝壁峭立。山中一道河水急流而下,名叫腊子河,隘口处的河上架着一座木桥,该桥横跨于两岸陡壁之上,连接东西两面山路,是通过腊子口的唯一通路。红一方面军由草地进入迭部后,唯有突破腊子口,否则只能原路返回,毕竟这是唯一的北上通道。

蒋介石在岷县、腊子口地区配置了两个师,妄图凭借天险挡住红军的出路。鲁大昌两个营的兵力杂文随笔 驻守在腊子口,1个营扼守隘口,1个营配置在隘口后边的三角形谷地,师主力配置在隘口以北至岷县一带,可随时增援。他们在长30米,宽8米的口子内的一座木桥桥头和山崖上构筑了碉堡,形成了交叉的火力网。与此同时在东面,南面还有大量的增援部队开来,如果不及时通过腊子口,红军将十分被动。

面对当下的严峻形势,主席下达了"两天之内拿下腊子口"的命令。于是在1935年9月16日下午,腊子口战役打响。

先锋部队依旧是最能打的红四团,泸定桥时也正是这支部队,作战能力十分强大,战士们也都身经百战。 可红军先后发起了五次猛攻,但都因为山势险峻,兵力无法展开,未能成功。红四团团长黄开湘和政委杨成武趴在前沿阵地上观察敌人布局时,发现了敌人的布防漏洞。

原来是敌人在桥头建了一个碉堡,但这座碉堡正好利用了腊子口的山势地形,以及后方的悬崖峭壁,所以碉堡上并未修建盖子。这便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口。当时,敌人将所有的兵力都放在前方,而两侧却没有兵力部署,黄开湘与杨成武想,如果有人能从悬崖峭壁爬上去,红军上下两面夹击,就可能会成功攻下腊子口。

但是面对如此悬崖绝壁,又该怎么爬上去呢?正当各级指战员陷入沉思的时候,一个苗族小战士站了出来,他没有名字,人们只知道他是在贵州参加的红军,可能是四川或者云南人,人们管他叫云贵川。云贵川说他能爬上绝壁,从小生长在大山里,爬山是他的拿手好戏。正是这位云贵川战士,使这一战有了突破性进展。

“‘云贵川’是个攀岩天才。”红军名将杨成武1992年出版的个人回忆录中,就有关于“云贵川”的记忆片段:“那个小战士只有十六七岁,中等身材,眉棱、颧骨很高,脸带褐黑色,眼大而有神……因为他入伍时没有名字,战友们就给他起了个名字叫‘云贵川’……”

在16日半夜,部队重新研究作战方案。据新侦察到的情况,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政委杨成武率领从正面进行夜袭,夺取木桥。另一路由团长黄开湘率领,悄悄地迂回到腊子口右侧,攀登陡峭的崖壁,摸到敌人后面去。战斗再次打响,正当正面战斗激烈进行的时候,突击队小心翼翼地来到腊子口旁的峭壁下,“云贵川”赤着脚,腰上缠着一条用战士们的绑腿布接成的长绳,带着一个系着铁钩的长竿子。他用竿头的铁钩搭住石缝里长出的歪脖子树根或者岩缝,像猴子一样攀上了险峻高耸的绝壁。

看着“云贵川”身影越来越小,大家都屏住呼吸仰头看着,生怕他失手从悬崖上摔下来。在大家的紧张注目下,他终于爬上山顶,放下绳索。突击队员在一连连长毛振华的带领下,拽着绳索,一个接一个攀到崖顶,迂回到敌人的后面。

不久,在腊子口背后的半山腰先后升起一白(表示迂回成功)一红(表示总攻开始)2颗信号弹,就这样红军战士们犹如天兵神将突然出现在敌人的后方,从敌人头顶用手榴弹轰击敌人没有顶盖的碉堡。但是由于距离过高,手榴弹从悬崖上扔下还到不了碉堡就爆炸了。敌人的火力很猛,一个个红军战士应声倒下,云贵川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也来不及多想,他纵身一跃跳下悬崖,拉响了手榴弹。碉堡被摧毁,小战士也付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17日凌晨,在红四团正面强攻和迂回部队的同时进攻下,一举攻克腊子口并歼灭了敌守军。国民党残部撤向第二隘口,企图利用天然屏障继续阻击,红四团乘胜追击,一举击溃敌纵深守军,取得了腊子口之战的胜利。

17日凌晨,第6连又由15名战士组成3个突击小组轮番向桥头突击,疲备与消耗守军。团长黄开湘(又名王开湘)率领的第1、第2连从腊子口左侧攀登悬崖陡壁,迂回守军侧背,突然发起攻击,经过激烈战斗,守军腹背受击,近2个营被歼,其余溃逃,拂晓,红4团夺取天险腊子口。

攻下腊子口的第二天,新任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司令员彭老总经过这里时非常感叹,他说:"不知道昨天我们红一军团这些英雄,是怎么爬上悬崖峭壁投掷手榴弹的。"因为腊子口前面一段50米的崖路上,手榴弹的弹片、木柄铺满了一地。腊子口战役是军事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其惊险程度完全不输飞夺泸定桥。

聂荣臻元帅曾回忆说:“腊子口打不开,我军往南不好回,往北又出不去,无论军事上、政治上,都会处于进退失据的境地。”

突破了天险腊子口,红军来到哈达铺,在这里毛主席看到了在陕北已经有了红军自己的队伍,更加确定了红军北上陕北的路线。“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天险腊子口,红军长征里浓墨重彩,感天动地的一笔,革命先辈为了新中国付出的太多太多,我们也要永远铭记。从长征精神中汲取信仰的力量, 红军长征精神,和腊子口战役的精神。

如今,巍峨的腊子口战役纪念碑耸立在腊子口的群山之中,无声讲述着86年前的那场浴血之战。碑体高2.5米,象征着二万五千里长征;宽2米,象征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高9.16米,象征攻破天险腊子口的时间是9月16日。纪念碑南、西两侧镌刻着杨成武题写的“腊子口战役纪念碑”八个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