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约马太福音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新约马太福音,以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马太效应的典型案例
1. 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 什么是"马太效应"及它的出处
马太效应 (Matthew Effect) 【简介】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
名字来自于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个研究生完成的。”
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社会心理学上也经常借用这一名词。
【马太效应来源】 马太效应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它的名字来自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圣经》中“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由这么几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莫顿用这句话概括了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作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莫顿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
新约全书中马太福音第25章的寓言(和合本译文): “ 天国又好比一个人要往外国去,就叫了仆人来,把他的家业交给他们。 按着各人的才干,给他们银子。
一个给了五千,一个给了二千,一个给了一千。就往外国去了。
那领五千的,随即拿去做买卖,另外赚了五千。那领二千的,也照样另赚了二千。
但那领一千的,去掘开地,把主人的银子埋藏了。 过了许久,那些仆人的主人来了,和他们算账。
那领五千银子的,又带着那另外的五千来,说,主阿,你交给我五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五千。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
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
那领二千的也来说,主阿,你交给我二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二千。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
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
那领一千的,也来说,主阿,我知道你是忍心的人,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银子埋藏在地里。
请看,你的原银在这里。主人回答说,你这又恶又懒的仆人,你既知道我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
就当把我的银子放给兑换银钱的人,到我来的时候,可以连本带利收回。夺过他这一千来,给那有一万的。
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馀。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他们:“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
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了他10座城邑。
第二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便奖励了他5座城邑。
第三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巾里存着,我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那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并且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 马太效应扩展】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结果,研究成果越多的人往往越又名,越有名的人成果越多,最后就产生了学术权威。
。” 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现象。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即社会中尤其是经济领域内广泛存在的一个现象:强者恒强,弱者恒弱,或者说,赢家通吃。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首次用“马太效应”来描述这种社会心理现象。
默顿,最早用这句话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效应——“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于那些还没有出名的科学家则不肯承认他们的成绩。”这便是“马太效应”。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马太效应” 是个既有消极作用又有积极作用的社会心理现象。其消极作用是:名人与未出名者干出同样的成绩,前者往往上级表扬,记者采访,求教者和访问者接踵而至,各种桂冠也一顶接一顶地飘来,结果往往使其中一些人因没有清醒的自我认识和没有理智态度而居功自傲,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跟头;而后者则无人问津,甚至还会遭受非难和妒。
“马太效应“作文立意角度
在《圣经·新约》的“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有这么说道:“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它表达的是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道:“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奖励他5座城邑.第三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1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帕里,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1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在上面这个故事中,三个仆人原先的财富是一样的,到最后却相差悬殊.最终差距的形成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国王回来前,他们各自去做生意,这时的差距是他们自身因素(如努力)造成的;第二个阶段是国王回来后,国王对他们进行奖惩,这时的差距是外界原因造成的.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第二阶段外界因素的影响是建立在第一阶段的结果的基础上的,而第一阶段的结果又取决于自身的因素,所以开始时自身因素的一点小差异导致了后来的差异,再后来,差异进一步放大,连锁传导使得马太效应产生了.这就是马太效应,它是由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Merton)在1973年正式提出的.“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作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莫顿用这句哈概括了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在经济上,马太效应也反应了一种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对于莫顿说的这句话,这个例子将更好的解释其中的意义:在同一个项目上,一个声誉和奖项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个研究生完成的.生活中的一些实际例子也可以说明马太效应,比如说:地价越拍越高,房子越涨越抢,越抢越涨.前一阵的股票热现象,在股市狂潮中,最赚的总是庄家,最赔的总是散户.于是,不加以调节,普通大众的金钱,就会通过这种形态聚集到少数人群手中,进一步加剧贫富分化.马太效应可以归纳于:“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马太效应对于领先者来说就是一种优势的累计,当你已经取得一定成功后,那就更容易取得更大的成功.强者总会更强,弱者反而更弱.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强者随着积累优势,将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所以你不想在任何所在的领域的被打败的话,你就要成为这一领域的领头羊,并且不断地扩大.当你成为领头羊后,即便你的投资回报率相同,你也能更轻易地获得比弱小的同行更大的收益.马太效应除了解释现象外,同样还有消极和积极影响.名人更出名,就会导致某些名人丧失理智,居功自傲,在人生道路上跌跟头,这是消极影响.而积极影响是,马太效应也不断鞭策无名者奋发,去追求和超越已有成果.刘翔奥运夺冠,一举成名,打破了原本亚洲田径弱者的地位;可随着成名影响,更多的期待就压在刘翔身上,又导致了刘翔在田径场上时好时坏的发挥.马太效应告诉我们:想在某一个领域保持优势,就必须在此领域迅速做大.再者,当目标领域有强大对手的情况下,就要另辟蹊径,找准对手的弱项和自己的优势.。
什么是马太效应?具体指什么?详细资料?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名字来自于《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个研究生完成的。”
罗伯特·莫顿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心理学中的“马太效应”和破窗效应”分别是什么意思?】
马太效应是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等众多领域.其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马太效应”与“平衡之道”相悖,与“二八定则”有相类之处,是十分重要的自然法则.“破窗效应”理论是指: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破窗效应是关于环境对人们心理造成暗示性或诱导性影响的一种认识.破窗效应最早出现在克洛德?弗雷德里克?巴斯夏的一篇文章《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中的第一节,因而他被称为“破窗之父” .。
如何运用马太效应?可结合个人实际谈谈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来自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Merton)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个研究生完成的.” 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品牌资本的马太效应是指,某个行业或产业的产品或服务,品牌知名度越大,品牌的价值越高,其忠实的消费者就越多,势必其占有的市场份额就越大.反之,某个行业或产业的产品或服务,品牌知名度越小,品牌的价值越低,其忠实的消费者就越少,势必其占有的市场份额就越小,将导致利润减少,被市场淘汰,其让位的市场将会被品牌知名度高的产品或服务代替.马太效应在品牌资本领域内就是普遍存在的市场现象:强者恒强,弱者恒弱,或者说,赢家通吃. .品牌资本马太效实践成功的案例 品牌资本的核心价值是标准和技术,衍生的价值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和品牌营销系统的构建. 最高形态的资本是企业品牌价值;无形形态的资本是企业知识产权的价值;固化形态的资本是企业的机器设备和不动产.对于企业来讲,一流企业出标准,二流企业出技术,三流企业出产品,四流企业出效益. 企业惟有借助航空母舰般的“品牌资本”在行业中利用制订标准和塑造企业品牌形象,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尤其在软件技术、电子技术等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更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命脉.直至目前,一些科技发达国家及跨国公司仍凭借对很多领域技术标准的控制,左右着产业格局的变化.因此,企业只有极力创新、参与制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占据品牌资本,才可能在自身领域占领技术制高点,获得市场竞争优势. 高通、微软、日本6C联盟都是凭借标准制胜中国市场的典型.CDMA相关技术在高通的运作下成为其所掌握的专利和国际标准,所有生产CDMA相关通讯产品的企业都必须向高通交纳CDMA的入门费和使用费,高通由此一跃成为坐拥标准、日进斗金的跨国企业. 星巴克公司品牌资本的马太效应创造了成功的奇迹,在华尔街,星巴克早已成为投资者心目中的安全港,过去十年间,它的股价在经历了四次分拆之后攀升了22倍,收益之高超过了通用电气、百事可乐、可口可乐、微软以及IBM等大公司.是什么创造了星巴克奇迹?将星巴克一手带大的舒尔茨回答:“我们的最大优势就是与合作者们相互信任,关键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在高速发展中,保持企业价值观和指导原则的一致性.” 品牌资本马太效应对营销创新的启示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之后,国内企业品牌资本的构建日益迫切,企业积聚绝对优势的品牌资本,创造持续的价值,推动整合的市场资源,形成有形和无形的巨大财富效应,对于企业来说将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积聚品牌资本是顺应企业占领市场最高点的现实需求.品牌资本是目前全球市场消费革命的源动力,不仅涉及到生活领域,而且也涉及经济金融领域.人们在追求生活品牌的同时,对金融也必然有品牌的要求.国内的企业如果不培育自己的品牌,将来就难以满足这些日益高新化的需求. 积聚品牌资本是持续创造价值的核心要求.没有价值的品牌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品牌只有具有无形资产价值所具有的特性如制订标准和拥有核心的技术,品牌只有具备向有形资产可转化的价值,品牌只有与资本进行有机的对接,形成绝对的品牌资本优势才能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财富源泉. 积聚品牌资本是整合营销,创造财富的必由之路.品牌是需要营销的,营销可以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品牌的形成和确立是一个从认识到认知再到认可的过程,最后达到认同的目的.整合市场资源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营销品牌,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品牌资本外在的表现形式为可量化的价值,品牌资本的内在表现形式为消费者心中的接受程度和评判标准.。
马太效应出自哪里?具体内容是什么?
马太效应,一种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出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25:14-30里有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表面看起来“马太效应”与“平衡之道”相悖,与“二八定则”类似,但是实则它只不过是“平衡之道”的一极。
马太效应是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常用的术语,它反映着富的更富、穷的更穷,一种两极分化的社会现象。
表现
将眼光主要聚焦在CPI的上升幅度,而对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关注似有盲点。其实,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对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要大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上扬。数据显示,近几年在我国居民收入分配领域,马太效应进一步显现,对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产生一定影响。
据统计,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差距由同期的4200元扩大到4941元,全国城镇国有经济单位与其他经济类型单位平均工资的差距由同期的631元扩大到1209元,其他经济类型单位与集体经济单位平均工资的差距由同期的3599元扩大到4028元。
为使命而活在圣经那章里能找到
新约·马太福音第28章。
马太福音是圣经新约的一卷书,本卷书共28章。记载了耶稣的生平与职事,其中包括耶稣的家谱、耶稣神奇的出生、童年、受浸与受试探、讲道、上十字架、复活,最后,复活的耶稣向使徒颁布大使命。
从内容和文体推测,再加上原文是希腊语而不是犹太本土惯用的亚兰语来看,本书的对象应是当时的侨居各地的犹太人基督徒,以此表明耶稣正是他们日夜期盼的那位弥赛亚,从而鼓励他们能接受耶稣基督带来的救恩。
马太效应说明什么的重要性
说明平衡的重要性。
马太效应,是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常用的术语,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两极分化,富的更富,穷的更穷 。
出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一则寓言: “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表面看起来“马太效应”与“平衡之道”相悖,与“二八定则”类似,但是实则它只不过是“平衡之道”的一极。
扩展资料:
由收入差距形成的社会不公问题是影响社会安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马太效应”,这与我们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不相容的。收入的过分悬殊,会对社会凝聚力、民族凝聚力带来一定影响。
对于收入分配失衡问题,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将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不利影响,须引起各方面的高度关注,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收入分配政策调控力度,使居民收入差距控制在较为合理的范围。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马太效应
马太5章逐节解释
新约圣经马太福音第五章是说的【天国的宪章】,简述如下:
【太五1】「耶稣看见这许多的人,就上了山,既已坐下,门徒到他跟前来」
【太五2】「他就开口教训他们,说:」
【太五3】「『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太五4】「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
【太五5】「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
【太五6】「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
【太五7】「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
【太五8】「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
【太五9】「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子。」
【太五10】「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太五11】「人若因我辱骂你们,逼迫你们,捏造各样坏话毁谤你们,你们就有福了!」
【太五12】「应当欢喜快乐,因为你们在天上的赏赐是大的。在你们以前的先知,人也是这样逼迫他们。」
【太五13】「你们是世上的盐。盐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咸呢?以后无用,不过丢在外面,被人践踏了。」
【太五14】「你们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
【太五15】「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
【太五16】「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
【太五17】「莫想我来要废掉律法和先知。我来不是要废掉,乃是要成全。」
【太五18】「我实在告诉你们,就是到天地都废去了,律法的一点一画也不能废去,都要成全。」
【太五19】「所以,无论何人废掉这诫命中最小的一条,又教训人这样做,他在天国要称为最小的。但无论何人遵行这诫命,又教训人遵行,他在天国要称为大的。」
【太五20】「我告诉你们,你们的义若不胜于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断不能进天国。」
【太五21】「你们听见有吩咐古人的话,说:不可杀人;又说:凡杀人的难免受审判。」
【太五22】「只是我告诉你们:凡(有古卷在凡字下加:无缘无故地)向弟兄动怒的,难免受审断;凡骂弟兄是拉加的,难免公会的审断;凡骂弟兄是魔利的,难免地狱的火。」
【太五23】「所以,你在祭坛上献礼物的时候,若想起弟兄向你怀怨」
【太五24】「就把礼物留在坛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后来献礼物。」
【太五25】「你同告你的对头还在路上,就赶紧与他和息,恐怕他把你送给审判官,审判官交付衙役,你就下在监里了。」
【太五26】「我实在告诉你,若有一文钱没有还清,你断不能从那里出来。」
【太五27】「你们听见有话说:不可奸淫。」
【太五28】「只是我告诉你们,凡看见妇女就动淫念的,这人心里已经与她犯奸淫了。」
【太五29】「若是你的右眼叫你跌倒,就剜出来丢掉;宁可失去百体中的一体,不叫全身丢在地狱里。」
【太五30】「若是右手叫你跌倒,就砍下来丢掉,宁可失去百体中的一体,不叫全身下入地狱。」
【太五31】「又有话说:人若休妻,就当给她休书。」
【太五32】「只是我告诉你们,凡休妻的,若不是为淫乱的缘故,就是叫她作淫妇了;人若娶这被休的妇人,也是犯奸淫了。」
【太五33】「你们又听见有吩咐古人的话,说:不可背誓,所起的誓总要向主谨守。」
【太五34】「只是我告诉你们,什么誓都不可起。不可指着天起誓,因为天是神的座位;」
【太五35】「不可指着地起誓,因为地是他的脚凳;也不可指着耶路撒冷起誓,因为耶路撒冷是大君的京城;」
【太五36】「又不可指着你的头起誓,因为你不能使一根头发变黑变白了。」
【太五37】「你们的话,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若再多说就是出于那恶者(或译就是从恶里出来的)。」
【太五38】「你们听见有话说: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太五39】「只是我告诉你们,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
【太五40】「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
【太五41】「有人强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
【太五42】「有求你的,就给他;有向你借贷的,不可推辞。」
【太五43】「你们听见有话说:当爱你的邻舍,恨你的仇敌。」
【太五44】「只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
【太五45】「这样就可以作你们天父的儿子;因为他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
【太五46】「你们若单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赏赐呢?就是税吏不也是这样行吗?」
【太五47】「你们若单请你弟兄的安,比人有什么长处呢?就是外邦人不也是这样行吗?」
【太五48】「所以,你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
“为什么你看到别人眼中有刺,却看不到自己眼中有梁木”是什么书上的
在《圣经马太福音》里面讲到的。
《圣经·马太福音》说道,“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对你弟兄说,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
你这假冒伪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以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
参考资料
意思是:你光注意到别人的缺点,缺不从自身上找原因,你只看到别人眼中有一根刺,却不知道自己眼中有一根梁木,刺多打点啊,梁木多粗啊。
比喻别人是小毛病,你自己是大毛病,你光看到别人小毛病,却没看到自己的大毛病。
但耶稣却宣称:由于这种非基督化的行动而养成的品性,若与所批评的缺点比较起来,就如梁木与刺相比一般。
人由于缺乏宽容仁爱的精神,竟致将一粒原子也当作一个星球了.凡从未有过全然献身与基督之痛悔经验的人,就不会在他们的生活上表现救主慈爱之软化人心的感召力。
他们误表福音良善温文的精神,又伤害基督曾为之受死的宝贵生灵。
根据我们救主所引用的比喻看来,凡放纵非难之习气的人,所犯的罪较比他所指责的人更大,因为他不但犯了同样的罪,并且更加上了自负与非难的罪。
扩展资料
马太福音篇第7章第3节:
简体和合本:
为甚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
繁体和合本:
为甚麼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
新译本:
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的木屑,却不理会自己眼中的梁木呢?
浅文理:
胡为视尔兄弟目中有草芥、而不觉己目中有梁木乎。
吕振中译本:
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的木屑,却不察看你自己眼中的梁木
呢?
NIV:
"Why do you look at the speck of sawdust in your brother's eye and pay no attention to the plank in your own eye?
NKJV:
And why do you look at the speck in your brother's eye, but do not consider the plank in your own eye?
NASB:
"Why do you look at the speck that is in your brother's eye, but do not notice the log that is in your own eye?
希腊文:
Kai dia ti blepeiV to xularion to en tw ofqalmw tou adelfou sou, thn de dokon thn en tw ofqalmw sou den parathreiV。
新约马太福音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新约马太福音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