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中蕴藏的对抗与情怀
71岁高龄的张艺谋导演在这个“五一节"为我们带来了他个人执导的首部谍战片《悬崖之上》。
早在4月30日上映第一天,我们就走进了影院,观看这部在点映时就收获了好口碑的影片。老谋子再次以自己卓越的才华和超强的实力惊艳众人。
《悬崖之上》沿续了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色彩美学风格。
出身摄影师的张艺谋,北电毕业后三年就凭借《黄土地》斩获金鸡奖最佳摄影,也正是从镜头中那片极富民族特色和生命活力的高原黄开始,引领第五代风潮的从大胆构图到强烈色彩的摄影美学体系便开始成形。
转型导演 后,他那震撼世界影坛的处女作《红高粱》开始,电影中的美学理念就浸润其中。
早期作品中,红色无处不在,《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等,把红色运用到极致,让"中国红”蜚声海外。
到《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金黄色,《英雄》的多色调运用,都让人看到他在 色彩美学上的运用。
他总能把色彩与故事情节串联在一起,用色彩为故事背景打下底色,用色彩诠释故事内涵,用色彩彰显人性力量。
色彩在他的镜头下,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观众的视线,即使故事沉重、苍凉,即使人物命运坎坷、悲情,电影仍然有着诗意存在。
色彩在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中,成了一种符号,一种象征,与影片的气息高度吻合。
此次在《悬崖之上》中,张艺谋导演摒弃了浓墨重彩,回归质朴,用黑、白两色作为主色调贯穿全片。
冰天雪地的哈尔滨,被白色笼罩着,凛冽、肃杀的气氛无处不在;剧中人物基本上都穿着黑大衣、黑皮靴、黑手套,有着战争年代的压抑、残酷。
这两种反差强烈的色彩,都给观众带来了从生理到心理的强大压迫感,营造了紧张、刺激的氛围,让观众随着剧情走向而波澜起伏。
人物出没的环境色调,则以白色的冰天雪地为主,冷冽凌厉的气质贯穿始终,四人两组与敌特斗智斗勇夹杂其间,将谍战色彩中步步惊心、如履薄冰的紧张氛围天然呈现了出来。
人物的室内活动,运用了昏黄的色彩,营造了扑朔迷离的意境,两方势力的角斗在平静之下暗流汹涌。
人物牺牲时雪地上那触目惊心的红,有一种壮烈震撼人心,致敬那些为国捐躯的国士们。
黑白两色的运用,在这部谍战片中有了特殊的意义。
黑色代表着邪恶,代表着日伪势力的凶恶与残忍;白色代表着纯洁,代表着革命者坚强不屈的意志;更为重要的是,白色还象征着光明,象征着信仰。
革命者始终相信,黑暗终会过去,黎明终将到来,这是他们坚定不移的信念,支撑着他们走过所有的黑暗。
黑白两色在影片中,是两种势力的对抗,也是两种信念的角力。
深及膝盖的雪花,让人物每走一步都步履艰难,但依然阻挡不了革命者前行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更显示了步履的坚定与执着。
漫天飞舞的雪花,终将大地上的一切覆盖,这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革命者必将迎来黎明。
极寒的天气下的至暗时刻,烘托了地下工作者们舍生忘死的家国情怀,掩盖不了革命者的战斗热情,寒凉不了他们心中的信仰,热血始终在他们身体里流淌。
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甘于奉献,勇于牺牲,只为中国迎来黎明。“天亮了,就好了!”是一种信仰,“乌特拉”寓意着黎明,天亮,“乌特拉行动”就是迎接黎明的行动。
在光影视界中,张艺谋一次次运用色彩惊艳世人,使他拥有独具自身特色的电影美学风格,这丰富了电影意象和内涵,也使电影语言艺术有了更多的维度。
但无论色彩如何变幻,唯一不变的,是人物 的精神内核。在张艺谋导演镜头下的人物是有中国人的坚韧品质,无论是小人物,还是革命者,他们都有着自己坚定的信念。
能把谍战片拍得壮烈而诗意,现实而浪漫,估计也只有张艺谋能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