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必信生活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生活资讯 > 正文

生活资讯

性本善(性本善是谁的观点)

阿信2023-04-08生活资讯62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性本善,以及性本善是谁的观点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性本善是什么意思?

一、释义

意思是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

二、出处

出自《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

三、原文节选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四、译文

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扩展资料: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典故:

1、古时候孟子的母亲,为了寻找一个对孟子有益的教育环境,不辞辛劳搬了三次家。(从坟场附近搬到市场边,再三迁至学校旁。)

2、有一次孟子不用功,逃学回家,孟母当著他的面将织了一半的布匹剪断,并且告诫他说:‘求学的道理,就像织布一样,必须将纱线一条一条织上去,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积丝才能成寸,积寸才能成尺,最后才能织成一匹完整有用的布。

3、读书也是一样,要努力用功,并且持之以恒,经过长时间的累积,才能有成就。否则就像织布半途而废一样,一旦前功尽弃就毫无用处了。

参考资料:三字经-百度百科

性本善是谁的观点

性本善是孟子的观点。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天然就拥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四本心,这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如果没有四本心就不能成为人。

性善论的出处

《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公孙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赏析:孟子以“不忍人之心” 论“本心”,确立性善论。由本心论本性,由不忍人之心得出‘四端’说,所以人才有“仁义礼智”四德。即将善这种本性看作生而有之的先验的。四端是人之本性的自然呈现,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所以孟子认为没有四端,则不能成为人。

性本善什么意思?

性本善:生下来就是向善的

其实善恶都是有偏向性的,由‘人’定义的。

不能说狼吃羊就是恶;羊吃草过度还能破坏环境呢。

性本善是什么意思

对于人性本质的一种观点,一般称为“性善论”。该观点认为:人一出生,就是好人,只是因为外界环境因素影响有的还是好人,有的却变坏了。

与之相对的是“性恶论”

性本善是什么意思 性本善简单释义

1、意思是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这句话出自《三字经》,作者是王应麟。部分节选如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关于性本善和性本善是谁的观点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