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方案(美国高中教育改革方案)
今天给各位分享教育改革方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美国高中教育改革方案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2023教育改革有哪些新变化
2023年新高考改革取消文理科,采取“3+3”或“3+1+2”的模式,这是:外语和数学必考,6次考试中的3次;学术能力考试分为资格考试和选择性科目考试,资格考试作为高中毕业的依据,选修科目考试计入高考总分。
2023年高考改革最新方案是“3+1+2”模式,包括全国统一高考语文、数学、外语(包括笔试和听力)3科,以及考生自行选择的普通高中学术水平抽查科目3个。
过去,高考把普通高中生分为两类:文科生和理科生,数学试题也不同于文科和理科。新高考现废文理科,学生将根据个人学习兴趣、高校学科优势与选科要求,学生的知识结构将更加多样化。
与现行方案相比,新方案统一考试科目为中文、数学、3种外语,无论艺术和科学,使用国家名册;选修科目由学生根据院校要求选择,结合自己的兴趣,以及中学的条件和特点,
先在物理和历史选1,从思想政治上、地理、化工、从生物学中选择2,即“3+1+2”模式。语、数学、3门外语科目,并且选修科目的考试时间安排在每年的6月份,考试成绩在当年有效。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是什么?
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发展素质教育,引导全党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
2、主要原则
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坚持问题导向,从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破立并举,推进教育评价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
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坚持统筹兼顾,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分类设计、稳步推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坚持中国特色,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3、改革目标
经过5至10年努力,各级党委和政府科学履行职责水平明显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更加完善,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制度更加健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更加多元,社会选人用人方式更加科学。到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是什么?
引导干部和教师充分认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精神要义和改革部署、明确改革工作重点和要求、推动总体方案在学校落实落地。
学校各部门通过专门会议、支部大会、理论学习中心组等形式围绕政府教育工作评价、高校评价、教师评价、高校科研评价、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育美育评价、劳动教育评价等内容,结合工作特点有侧重的展开了主题研讨。
简介
2019年2月,国家教育部发布2019年工作要点,明确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大力加强劳动教育、推进学前普惠教育发展、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外负担、深化教育评价体系改革、系统推进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等34项重点。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如何看待教育评价改革方案
明确提出“三不得一严禁”,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方案要求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完善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在健全领导体制方面,方案提出各级党委要认真落实领导责任,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职责,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紧紧抓在手上,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理念,坚决克服短视行为、功利化倾向。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第十一条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推进教育改革,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衔接融通,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健全终身教育体系,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国家采取措施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国家支持、鼓励和组织教育科学研究,推广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促进教育质量提高。
第二十五条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
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解读是什么?
方案要求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完善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在健全领导体制方面,方案提出各级党委要认真落实领导责任。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
简介
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职责,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紧紧抓在手上,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理念,坚决克服短视行为、功利化倾向。
为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方案明确提出“三不得一严禁”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正确政绩观,不得下达升学指标或以中高考升学率考核下一级党委和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不得将升学率与学校工程项目、经费分配、评优评先等挂钩。
不得通过任何形式以中高考成绩为标准奖励教师和学生,严禁公布、宣传、炒作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对教育生态问题突出、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依规依法问责追责。
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方案
随着我国的社会发展水平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变化,本科高校教育教学也急需改革,下面就是我为您收集整理的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方案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篇一:本科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三峡大学医学教育是培养医学人才,开展医学科学研究,服务区域医疗卫生事业,促进地方与行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为代表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给医学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改革与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严峻挑战。国家卫生服务体系和卫生服务模式的深刻变革,医学模式的转变给医学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把握发展机遇,积极应对挑战,促进我校医学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特提出三峡大学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方案。
一、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我校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教育部、卫生部颁发的《中国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精神,遵循学校2001至2010年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贯彻学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教育教学改革为核心,体制与机制创新为重点,队伍建设为关键,科研与科技开发为支撑,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工作方针,以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转变为先导,遵循“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升层次,提高质量,形成特色,推进合作,促进发展”的基本工作思路,充分把握综合性大学举办医学教育和组建第一、二临床医学院的有利条件与时机,全面深化医学教育教学改革。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医学人才,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目标,进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调整优化教育教学内容与课程结构体系,建立“学研产一体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完善教学工作运行机制,充分利用与开发整合医学教育教学资源,构建具备时代特征,反映现代医学教育特点,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型医学教育教学体系。
2、基本原则
第一、解放思想,创新体系。根据省卫生厅鄂卫人发[2002]11号、宜昌市人民政府宜府文[2002]5号文件精神,遵循医学教育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规律,借鉴国内外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从我校医学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出发,按照有利于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提高医学教育教学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原则,解放思想,创新体系,优化医学教育教学资源,构建融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于一体,包含医学专业教育与相关医学专业教育。学校基础教育(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与继续教育(全科医师培训和学历提高等)连续统一的医学教育教学新体系。
第二、着眼长远,形成特色。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必须着眼医学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符合学校中长期事业发展规划。医学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稳定本专科教育规模,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适时启动中医专业留学生教育,大力加强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使我校医学教育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跨上一个新台阶,成为支撑建设一流省属综合性大学的最具有实力的组成部分。
第三、统筹协调,提高效益。医学教育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在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必须按照统筹管理、协调一致的原则,理顺管理关系,按照以事为先,以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的原则,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医学院、第一、二临床医学院、护理学院等医学教育教学单位应明确各自的职责,在学科建设上突出重点,合理分工,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统筹规划医学教育资源的配置与利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挖掘内部潜力,保证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方向,提高医学教育教学水平和办学效益。
二、医学教育教学领导与管理体制
第一,三峡大学医学教育实行“条块结合”的领导与管理体制。在行政管理方面,按照校院两级管理模式,由学校领导与管理医学院、第一、二临床医学院、护理学院等。
第二,在教学、学生工作管理方面,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方式实行统一管理。即:在学校教务处统筹和指导下,由医学院教学办公室对医学院、第一、二临床医学院、护理学院的医学教学(含研究生教育)工作实行具体的协调和日常管理;在学校学生工作处、团委的统筹和指导下,由医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分团委)对医学院、第一、二临床医学院、护理学院学生工作(共青团工作)实行统一管理。
第三,成立三峡大学医学教育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由各医学教育单位的医学专家组成,设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若干名,秘书长1至2名。医学教育专家委员会是学校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咨询机构,负责为学校进行医学教育决策当好参谋,提供咨询服务。
三、医学类学科、专业中长期建设与发展的目标与措施
(一)具体发展目标
根据学校2001至2010年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医学教育按照需求与可能相结合,规模、结构、质量与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确定以下发展目标。
1、稳定医学本专科教育。“十五”期间,在校本科生规模占全校本科学生规模总数的10%左右;相关医学专业专科教育规模核定为1200人。
2、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十五”期间至2010年,硕士研究生规模逐步达到240人左右,力争建成1至2个博士点。在开办医学基础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同时,创造条件,大力发展应用型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
3、保持与发扬我校传统医学专业优势,积极开展留学生教育工作,力争在“十五”至2010年期间,开展一定数量的中医专业留学生教育。
4、按照“改老、扶新、保重、扬优”的本科专业建设方针,改造和优化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专业,加强护理学本科新专业建设和相关医学专科专业建设;描准医学本科专业发展趋势,优化医学影像学特色专业;结合市场需求,积极拓展新型医学及相关医学专业。
5、加强临床课教学和临床实践基地建设,强化医学各专业后期教学工作,促进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6、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支持,建立住院医师和继续医学教育基地,开通全科医师培训和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工作。
(二)主要改革措施
1、优化医学教育教学内容与课程结构体系
第一,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多学科资源优势,通过在医科学生中开设数学、化学、物理、生物等必修或选修课程,加强医科学生的文理基础、生物基础教育,积极探索与实施长学制厚基础的办学模式。
第二,加强和改善医学实践教学环节。大力推进医学基础实验综合性改革,建立医学基础开放性实验室,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及创新性实验的比重,着力提高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与创新思维能力。
第三,增加临床教学的比重,加强学生临床动手能力的训练,尽早增强医科学生对医疗卫生工作和医生职业的感性认识,在实践训练中巩固医学基础理论知识,提高医学实践技能,锻炼临床诊疗和卫生保健思维方式与能力。
第四,建立与完善医学实践教学考核体系,设立临床多级化站点考核制度,在医学基础课教学,见习、毕业实习阶段,开展临床技能达标考核工作,强化实践技能训练与理论知识的提高。
第五,适应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一环境医学模式转变、卫生服务模式转变的需要,配合《执业医师法》的实施,增加医学社会性的教学内容,针对医学教育的特点,重点加强医学法学,卫生法规、医疗保险、医学道德教育,加强对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医学、预防医学课程的建设与管理,提高质量,以适应医学模式转变对学生知识结构的要求。
第六,结合临床医疗实践中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开设专业任选课等形式,在学生中普及医学新知识,熟悉或掌握相关现代医学科学仪器设备在临床上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
第七,适应疾病谱、死因谱的变化和卫士健康领域的拓展,加强肿瘤学、神经精神卫生学等方面的教育内容。
第八,在优化学科课程教学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综合性课程改革,开展循证医学教学试点工作。
2、改革医学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方式
第一,充分利用观代教育技术手段,改革教学方式与方法,提倡讨论式、案例式教学,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逐步推进以问题为中心的医学教育教学方式改革,培养学生临床思维方式和解决医疗与卫生问题的创新思维能力。
第二,依托校园网络优势,加快医学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进程,逐步开办网上医学教育课程和网络培训项目,加强医学教育教学管理,提高医学教育教学管理效率和教育教学质量。
3、加强医学科研与科技开发工作,大力发展医学研究生教育
第一,充分利用第一、二临床医学院的临床学科教学资源优势,开通应用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第二,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想,加强医学科研与科技开发工作,建立跨学科、跨院(系)的研究中心,描准医学发展前沿领域,结合现有人力及设备资源,寻找医学科研工作新的增长点,构建医学学术平台,提升研究生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学、研、产相结合,与国内外先进水平同步发展。
4、鼓励交叉,加快融合,促进交叉学科、新型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优势,寻求医学教育新的增长点,形成学科与专业办学特色,构建复合性人才培养模式,如医学一法学复合性人才培养模式;医疗一影像学人才培养模式;电气信息、物理、信息与计算科学一影像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长学制的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等,培养具有广泛社会需求的交叉型、复合性、多样性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
四、医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工作运行方式
按照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医学人才的目标,构建“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遵循“前期趋同,后期分流”的原则,医学类本科学生前3年在校本部组织教学与管理,主要实施通识类教育、公共基础及学科专业基础教学工作;后2年在临床医学院、教学医院组织教学与管理,主要实施专业课教学及毕业实习工作。在教学运行过程中,应突破“老三段”教学模式,遵循“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和“基础与临床渗透”、“后期回归基础”等原则,进行医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学生分段管理后,部分课程如《临床医学导论》、《基础医学研究进展》等课程应按教学规律交叉开设。建立集中见习制度、强化毕业实习管理与考核,加强对医科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培养医科学生初步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能力和在医学某一领域进一步深造的基本功底。
五、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内部机构设置
各医学教育单位根据职责分工和所承担的教学任务,自主设置内部教学科研业务机构,报教务处备案;教学(含研究生教学)、科研、学生管理机构,本着“精简高效”的原则,在于超过3个科级岗位职数的范围内自主设置,报组织部审批。教学及学生管理机构科级干部及工作人员由各学院院长按岗位职责和聘任条件提出聘任意见,并按三峡大学科级干部管理办法进行考核与管理。
六、主要配套措施
1、加强政治思想工作,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在各医学教育单位,广泛开展现代教育思想的大学习、大讨论,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师德、医德建设,动员广大教师、医师学习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方法。在临床医学院组织广大医师认真备课,积极承担临床课程教学任务及毕业实习带教任务,开展医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作贡献。
2、教学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二临床医学院应设立教室、教学诊断室、示教室、图书资料室、学生值班室、学生宿舍与学生食堂;各病区还应设置若干教学病种专用病床,为学生在临床医学院开展后期医学教育工作创造条件。
3、师资队伍建设
启动第一、第二临床医学院的教师聘任工作,畅通师资来源渠道,编制临床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采取固定与流动相结合的方式,合理配置临床课教师资源,以满足后期临床课教学工作需要。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培养,积极创造条件引进和稳定高层次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的作用。
4、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和教学激励机制
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和学校预算改革方案,根据各医学教育单位所承担的教育教学任务分配人才培养经费,科研及教研教改采取申报立项方式划拨经费。同时,建立教学科研竞争激励机制,参与学校教学、科研奖励工作,引导临床教师正确处理医疗与教学关系,加大对临床教学工作的投入,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职责,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合格医学人才。
5、建立医学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根据学校教务处的统一部署,由医学院教学办公室牵头具体组织制订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成立医学教学视导组、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反馈网及学生、教学管理干部评教制度,及时反馈教学信息,保证和促进教学质量稳定与提高。
6、拓宽医学对外交流领域
利用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优势,拓宽医学对外交流领域,广泛开展医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创造条件适时启动中医专业留学生教育工作。
篇二: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实施方案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贯彻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发展战略,加强我校创新创业教育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XX〕36号)、《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教高厅[20XX]4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本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指导思想
学校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以落实大学生创新创业引领计划为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大力推进我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全面提高我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第三条 总体目标
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努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向有机融合的转变,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转变,由单纯面向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向全体学生的转变,力争把海南大学建设成为区域性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
第二章 组织机构
第四条 成立“海南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分管校领导(教学、科研、团委、学工、毕业生就业指导)担任副组长,教务处、研究生处、科研处、校团委、学生工作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心等主要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全面指导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教务处,负责相关日常事务。
第五条 各学院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小组,为本学院学生提供创业项目咨询、策划、指导,开展创业活动跟踪服务。
第三章 实施路径
第六条 夯实基础
深化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植入人才培养方案,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补齐短板,着力解决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突破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协同推进,集聚创新创业教育的要素与资源,构建适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成长的生态环境。
第七条 专项基金
设立海南大学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基金和海南大学大学生创业基金等,给大学生提供科研训练机会,对大学生创业团队进行帮扶。使大学生尽早进入科研领域。
第八条 基地建设
1.建立海南大学大学生创新教育与实训基地、海南大学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和海南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研修基地等,为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创造良好成长环境。
2.加强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建设,促进实验教学平台共享。
第四章 主要措施
第九条 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1.充分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科学把握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教育、素质教育、就业教育的内在联系。
2.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和地方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扶持政策,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协调创业与学习的关系;通过会议动员、政策宣传等方式宣传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营造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第十条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1.建立学科专业预警、退出管理办法,探索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新机制。
2.深入实施实验班项目、卓越班项目、大类招生项目、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及定向班项目等五大类教学改革项目,进一步强化创新创业教育。
3.探索建立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
第十一条 全方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
1.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的作用,鼓励教师和教学团队进行教学改革,在传统课堂中融进有利于创新创业素质能力培养的一切有利因素。
2.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
3.充分运用线上和线下资源,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讲座、报告、交流、参观等各种有针对性的培训,为学生扩大视野、提升创新创业动力和能力做好推动引导准备工作。
第十二条 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1.建设一支高素质、多元化、专兼职教师队伍。选任一批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或拥有一定创业经验的干部教师担任创新创业教学任务。各学院至少要有一名教师或者辅导员从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同时,聘任校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创新创业专家充实教育教学队伍。
2.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有计划地分批遴选创新创业工作相关干部教师参加创新创业培训课程学习。通过选送外出或邀请创新创业教育专家进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班,对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的党政干部、辅导员和指导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业务培训,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
第十三条 打造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1.通过座谈、专家讲座、联系专业教师等多种形式给予学生帮助和指导,并开设KAB(了解你的企业)培训、SIYB(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培训等短期培训班,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
2.条件成熟,将指派专业教师扶持若干个大学生创业项目团队进行市场化运作,积极改善创新创业硬件条件,由学生直接参与管理,内容包括产品研发、区域销售、内部管理、经营模式等,给学生搭建实战的平台和制作的空间,实现从创新走向创业,从创新教育到创业教育的延伸。
3.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平台,对具有可操作性的学生创业项目进行立项资助。继续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科研立项,扩大学生专业视野,增长专业水平。充分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4.充分发挥海南大学大学生创新院和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职能,深入开展“创新课程打基础”—“创新实践学动手”—“申报科研训练计划担项目”—“参加竞赛出成果”—“产学研结合促创业”的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
5.充分利用学校产学研三结合基地、校外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和社会孵化器资源,拓展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社会支持平台。同时,利用我校教师科研成果,与相关企业对接、合作,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指导下转化为可供实施的创业项目。
第十四条 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
1.设置创新创业奖励学分,探索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可转换为“创新创业选修课学分”、“素质拓展课程学分”、“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学分”或专业选修课学分。
2.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并获得奖励或发明专利的,经学校认定转专业更能发挥学生的专长的,学生可申请转专业。
3.探索个性化培养教学管理制度,推行休学创新创业,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改革学生学业考核评价办法。
第十五条 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激励机制
1.完善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开发新产品、举办创新创业报告会、指导扶持大学生创业实践等。对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工作,列为教学计划的课程组成部分,计入教学工作量。鼓励教师兼职担任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教师,并给予相应待遇。
2.完善创新创业奖励制度。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绩效纳入各学院、各单位考核指标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评估。对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和学生予以奖励,每年开展“最具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大学生”、大学生创新创业优秀指导教师及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先进单位等评选表彰活动,发挥优秀典型的示范引领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3.争取各级政府有关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充分利用创新创业教育的现有资源,积极申报其他科研项目,争取更多的经费支持;与地方有关单位开展紧密合作,积极推进我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转化和社会资源配置的有机结合,对我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供有力的政策与外部支持,并逐步形成学校与地方互动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关于教育改革方案和美国高中教育改革方案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