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必信生活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杂文随笔 > 正文

杂文随笔

学友文章两篇:《我的老红军父亲》、《好书伴我七十年》

阿信2022-11-17杂文随笔114
  

《我的老红军父亲》

后排中间为作者,系家中长女

作者:刘兰英

〈一〉放羊娃出身

1919年8月,父亲出生于甘肃省靖远县.郭家湾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村子很小,只有8户人家。全村人靠养羊,卖羊皮.羊毛生活。村里缺水,两户人家一口井,赶上下雨就存雨水吃。因此,庄稼收成非常低,遇上旱涝,更是颗粒无收,全村人只好去要饭。爷爷靠给人家打长活,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农闲时,就到黄河边儿揽活干,挣不到几个钱,生活非常困苦。

那一年冬天,村里家家都断了顿,等待乡亲们的是饥饿和死亡。为了活下去,爷爷就组织全村50多名乡亲,到七十里外的一个地主家去抢粮。事后,民团来查,奶奶就把爷爷藏在地窖里,但还是不幸被抓。吊在树上打了五,六天,十个脚趾头都冻掉了,还不肯放过,最后被活活打死。爷爷死后,奶奶带着父亲投奔舅爷家,勉强度日。那时候,有个挑货郎经常来村里,老说红军好,父亲受了影响,知道红军是老百姓的队伍,立志要当红军。

〈二〉父亲的军旅生涯

1936年8月,红一方面军长征途经村里,父亲和村里20多个穷苦人家的孩子,都报名参加了红军。参军后,父亲所在的新兵排,不停的行军,国民党的飞机,在头上盘旋轰炸。由于沿途的老百姓都离开村庄去避难,部队找不到吃的,经常饿肚子。好容易有东西吃了,正吃呢,敌人来了,部队马上投入战斗,边跑边打。那时部队还没有发军装,只有一个红五星做标志。

父亲的军旅生涯,是从做团部通讯员开始的 ,曾给杨成武.刘伯承军团的邓华师长当通讯员。下面,是父亲军旅生涯一览表:

1936年8月参加红军。

1937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革命战争年代,历任:

红一方面军33团团部通信员。

33大队侦察班班长,副排长。

第十一分区,七团四连副连长

六分区蔚县县大队队长

六分区独立团,一连连长,二营副营长

6纵队18旅52团二营副营长

54团三营营长

52团二营营长

改编后

68军204 师6 10团二营营长 ,作战股股长。

高级步兵学校学员。

68军补训团三营营长,训练队队长。

解放后

1952年10月,华北干部疗养院疗养。

1954年3月,68军政文大队二中队三分区区队长。

1955年12月从部队转业。

〈三〉父亲的战斗故事

父亲从小不识字,但他非常聪明,很会打仗。别人攻不下来的地方,他只要上去看一下就有了攻略,一仗拿下。父亲打仗很勇敢,有种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死神也拿他没有办法。在忻县战场,一次攻下一个炮楼。冲进去后,被躲在一边的鬼子拦腰抱住,动弹不得。一个战士赶来,从后面攻击敌人,父亲才得以挣脱,并反手消灭了鬼子。在河北蔚县任县大队长其间,一个小分队攻炮楼,不幸被鬼子发现后,用机枪扫射。父亲前面和后面的战士,都中弹牺牲,只有他一个人杂文随笔 安然无恙。解放战争时期,一次,他和营教导员并排视察阵地,结果教导员被国民党的冷枪打中牺牲,他却毫发未损。父亲身上有多处伤疤,每处都有一段故事。一到阴天,这些伤疤就奇痒难耐,非常痛苦。我们看到后十分心疼和难过,知道他为革命付出了很多。特别是他咽喉处的一处伤疤,如果再往上一公分,父亲也许就彻底革命了。在累累的伤痕中,看到的是父亲的勇敢,机智,刚强和忠诚,他是一个真正的英雄!

〈四〉父亲参加过的战役

父亲参加过的战役很多,获得过很多英雄奖章。最著名的有平型关战役,绥远战役,张家口战役,保北战役,解放太原等战役。听父亲说解放太原时,他和部队是从小北门方向攻进来的。1948年,傅作义带领的国民党七师,要偷袭平山西柏坡中央机关驻地,当时驻地只有警卫连,军事力量比较薄弱,情况十分危急。于是,部队首长下了死命令,令父亲所在的部队,出城猛追,一天一夜强行军240里。夜里,不能睡觉,一个人拽着一个人的背包,不停的走。吃饭时也是边吃边走。结果如神兵天降,硬硬的追上,并堵住了敌人,打了一个大胜仗,确保了西柏坡党中央的安全。这次胜利,得益于毛主席的英明决策,他发布了一个假消息,使国民党军队在犹疑中丧失了战机。这场战斗的胜利,也得益于人民军队的钢铁意志和顽强的战斗力。

〈五〉和平年代的父亲

由于父亲为革命做了一些事情,国家给了他很高的荣誉和待遇,可他从不居功自傲,搞特殊化。记得有一次,父亲要到济南部队去看望当兵的弟弟。单位领导听说后,马上派了车,送他去火车站。可他拒绝了,硬是走着赶往车站。还有一次,天上下起了大雨。我看见父亲过了下班时间,还没有回家,就拿了一把伞去接他。路过百货仓库门口时,我看见父亲正在和工人们抢救货物。沉重的包装箱,压弯了他瘦弱多病的身躯,满是雨水的脸上闪过一丝痛苦的表情。我知道他的关节炎又犯了,身上伤疤的痛楚也在折磨着他,就赶忙上去阻止。有人抢下了他肩上的货物,可他连脚步也没停,一边招呼我避雨,一面又去揿动另一只包装箱。望着风雨中那羸弱的身影,我的眼眶湿润了……。这就是我的父亲,在战争年代,他用热血捍卫了祖国;在和平年代,他仍然拼搏在新的战场上。

〈 六〉我们眼中的父亲

印象中的父亲,身板挺直,表情严峻,一直保持着一个革命军人的姿态,他的军人情结,使我的家庭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军人家庭。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孙子两个外孙,都参了军。我家,三代军人,是一个典型的军人之家。我的父亲非常低调,很少讲他的经历。当我们缠着,让他讲打仗的故事时,他总是说,那有什么好讲的。

父亲的生活非常简朴,一身衣服,能穿好多年,有的还打了补丁。吃饭时,碗筷收拾的很干净,绝不浪费一粒粮食。家里的电视,除了新闻节目时段,基本上是关闭的。空调也是一样。问他为什么不开呀,他说浪费电。父亲的言传身教,对我们影响很大。

我的家庭,是标准的严父慈母型家庭。我们姊妹6个,都被父亲教育的规规矩矩,懂事上进。如果谁做了错事,父亲不用说话,只要把脸一沉,我们就被吓住了。父亲的威严,不仅我们做子女的,就连院子里的小孩子也畏惧三分。有那淘气包爬墙上树的,只要看到父亲的影子,立马撒丫子,不然,就是一通教育。

〈 七〉老父亲的离去

父亲是在2010年12月24日,住进山西省第二人民医院的。这已经是他这年第四次住院了。入院后父亲一直昏迷不醒,心率和血压极不稳定,低血压一度降到了24,一直靠药物,维持着他那脆弱的生命。12月29日,父亲昏迷五天后,终于苏醒了。他醒后的第一句话,就提到了协议(遗嘱)的事。他强忍着疼痛,断断续续谈到了房子,存款,家中物品的分配原则,以及哪个孩子的生活困难,孙子的工作问题等。他也许感到了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心中有太多的不放心。我按老爸的意见,起草了一份遗嘱,连念三遍给一会儿清醒,一会儿昏迷的老人。喘息一阵后,他要求坐起来。艰难的用肿的握不住笔的手,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2011年元月1日深夜23时,父亲走完了,他那悲壮.传奇.坎坷的人生历程,与世长辞,享年93岁。

出殡那天,天上飘着雪花,为我敬爱的父亲恸哭。 人们冒着严寒,汇聚在永安,来瞻仰这位老红军的遗容。在肃穆的吊唁大厅里,我们将父亲安放在鲜花丛中,他身上覆盖着鲜红的党旗,神态安详而从容。哀乐声中,有人演说着,他那平凡而又伟大的生平。父亲就这样走了,带着对亲人的不舍和眷恋,带着对儿孙的期盼和祝愿,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写于

2022年3月5日

作者简介:

刘兰英,女,1951年6月10日生人,大专文化,退休前,在企业从事宣传工作。兴趣爱好:越剧,写作,模特,朗诵等。近两年,撰写回忆文章《怀念母亲》《姥姥家的年味儿》。诗歌《党啊,我想对您说》,《走出秀色——赞我校模特队》。朗诵稿《我的感言——写在庆典前》,《我爱朗诵,更爱玉轩》 等。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礼炮声中,我诞生在了一个父母亲都是人民教师的教育家庭,我的先祖曾为秀才举人,在乡村开私塾办学堂,在太原南郊颇有声望。我的父亲青年时就以乡试县试第一的成绩考入山西省立第一师范,毕业后先从事民众教育,后担任乡村教师。在日寇统治时期,坚持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教育学生,用文天祥的正气歌,岳飞的满江红以及革命先驱流血牺牲,精忠报国和八路军奋勇抗战的爱国精神激励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引导学生跟着中国共产党走上革命道路,投身抗日报国的洪流中。他终生从事教育工作,从小学教师到中学校长,堪称教育界的耆宿。

我的母亲从上世纪40年代就在农村任教,用慈母般的胸怀常给学生灌输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的读书精神,启迪学生,视农村孩子为亲生,为他们送去丝丝温暖,解困排忧,倾注全部心血和汗水。在这些先辈们辛勤耕耘,终身育桃李的精神感染熏陶下,一批批一代代的学生健康成长起来。

在这样的书生教育门第中,我从小耳熏目染的人和事就是好书。从我蹒跚学步、牙牙学语开始就随母亲进课堂,听母亲讲话读书,在大哥哥大姐姐朗朗的读书声中长大。从记事起我手里经常拿着的不是一般小孩的布娃娃玩具,而是有插图的小学课本。不到六岁我就上了小学,母亲从乡村邮局为我定了《小朋友》、《新少年报》,后来增加为《儿童时代》、《中国少年报》等我能看懂的报纸和儿童读物。每天下午我就盼着邮递员伯伯在家门口喊我母亲的名字:“玉仙,报到啦!”,这时我就飞奔到门外,捧回心爱的读物,趴在炕沿上借着煤油灯光一页页的翻似懂非懂的读。哥哥从省城读书,回来挎包装着的是几十本连环画小人书,有民间传说,有英雄故事,我都把他们放在我的小书柜里,珍藏起来。虽然刚上小学识字不多,但就是这样,连读带蒙的一遍遍的读这些好书,真真实实的开阔了我的视野,使我从小就知道了孟姜女万里寻夫哭倒长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沉香劈山救母、梁祝化蝶等,更知道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英雄为祖国为人民英勇献身的英雄事迹。当我唱着“我们新中国的儿童,我们新少年的先锋团杂文随笔 结起来,继承先辈的光荣传统,为了新中国的建设而奋斗紧跟伟大领袖——毛泽东”的中国少年先锋队歌上戴上红领巾,成为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时,我的书柜里又杂文随笔 增加了许多新书,有李大钊、方志敏等为共产主义而献身,有伟大领袖,毛泽东领导红军进行2万5千里长征,抗日救国浴血奋战解放军三大战役建设新中国史,我们过上幸福生活的连环画,这些都是自己受益匪浅也在幼小的心灵里立下要像英雄一样,为共产主义献身的志向。

小学四年级后我开始读一些长篇的图书,有《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烈火中永生》《我的一家》《军队的女儿》《卓雅和舒拉的故事》《普通一兵》等,我为毛主席立志出乡关,为穷人谋幸福的伟人精神、渣滓洞中江姐,陈然等共产党员宁死不屈的革命气节,前仆后继献身革命的英勇就义的壮烈情景。一次次流下了感动的泪水,这也是我几十年来,一直在看这些书籍回想小时读书的情景,一次次任由泪水流淌。

我家有个两米高的,大大的书柜,还有一个一米五的大写字台,那是父母亲结婚时,不像别人家自办箱柜,而是为了读书写作专门定制的书柜写字台,我下学后就登上板凳,从书柜中寻找到“三言两拍”、“四大名著”、“希腊神话”“上下五千年唐宋诗词”等书籍,似懂非懂地爬上写字台上读呀,读呀,经常是在姥姥的督促声中才依依不舍地放下心爱的书籍。书,成为我的良师益友,成为我成长道路上的指路明灯。

i在我求知欲最旺盛的少年时代,除有父母兄长的教诲指导引路之外,还遇到了一位学识渊博,能文能艺的语文老师——李芬,可以说是我成长道路上的领路人,他能引典故、讲今朝,讲英雄、领风骚,把语文课本中的人物讲活讲深,他规定我们必读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图书并写下读后感,在学校小小的耳房中为我们批改作文到深夜,为我们这些孩子健康成长熬尽了心血,在80年代他被评为首批省特级教师,成为我省我市的骄傲。

上中学后,由于父亲是学校校长,哥哥是高中教师,我有了得天独厚的读书条件,除平时做完作业,阅读图书外,星期天更是泡在图书馆内,由自己任意翻找喜爱的书籍,这些书中有《红岩》《青春之歌》《赵树理作品》《鲁迅杂文》等,有《牛氓》《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等经典名著,这些书中的一个个英雄都成为我崇敬学习的榜样,使我懂得了人生的真谛,追求进步,追求真理,坚定信仰,在中学时代就加入了共青团,在工作中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学阶段,我有幸遇到了语文高级教师张佩璟、季恒銓、夏秀蓉的,他们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细致讲解每一篇课文,引导我们从经典著作中获取真谛,认识更光明的世界,使我懂得了读书,不光是为了获取知识,其核心价值更在于吸取人类的智慧和经验的精华。好书不分国界,经典能经受住时间和人类的考验,跨越时空为全人类带来滋养,真正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阅读是人一生追求的一门学问。在我参加工作后有幸成为一名图书馆馆长,我如鱼得水,不仅自己阅读大量的书籍,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我用书籍为中学生读者服务,指导他们开阔他视野,陶冶情操,我推荐经典名著书籍,为孩子们送去精神食粮,为他们读书立志,为国争光,精心竭力的工作,我为有这样的奉献而骄傲自豪。

好书伴我70年,我在书中获真理,我虽已年过七旬,但仍坚持读书,我读领袖著作读中国共产党历史看祖国的变化看国家的强盛读书给我带来快乐带来幸福是我一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动力和源泉。

郝一华:1949年10月1日生,系共和国同龄人。本人系中共觉员,多次获学校“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1970年参加工作,先后在赵庄小学,府东街小学任教。恢复高考后,考入太原师专数学系学习。毕业后在太原35中与太原27中任中学数学教师,1985年担任27中图书馆馆长,直至2005年退休。

在图书馆工作期间,积极参加太原市图书馆系统的各种宣传教育活动,担任太原市教育学会理事,山西省和太原市图书馆学会理事,太原市中小学图书管理研究会会长。撰写的多篇论文在图书馆杂志上发表。并多次参加国家学校图书馆的有关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