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马高原 长津湖畔……
盖马高原,位于朝鲜东北部玄武岩台地。其北面以鸭绿江与我国吉林省为邻,东、西、南三面为摩天岭、狼林山、赴战岭山脉环绕。平均海拔约1340米,被称为“朝鲜屋脊”。
长津湖,处于盖马高原之上,北纬40°29′—40.483°之间,与北京的地理纬度大致相当,其北部隔鸭绿江与吉林、辽宁相望,东临日本海,距离海岸线不足100公里。它属于河谷型湖泊,地势低洼,起伏较大,气候寒冷,人迹罕至。
1950年的深秋至寒冬,盖马高原遭遇到了五十年未见的极端天气,白天气温降至零下十几度,夜晚气温更是骤降达到了零下40℃,不用说是人迹,一般具备极地冬季生存能力的动物都极为罕见。
而就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冬天,这样一个极度难以存活的地域,却发生着一场决定着你死我活的战争。
于是,就有了最为激烈的拼杀,和最为壮烈的牺牲。影片《长津湖》记取的就是这一场战役和其中人的故事。
1950年,12月8日,晚6时。美军陆战一师1万多名官兵,1000多辆汽车通过了水门桥,在美军第3师的接应下进入了长津湖地区。
盖马高原之上,已是大雪皑皑。气温正一点点下降,极寒时达零下40℃。面对如此极端天气,就连号称是装备精良的美军,都有大量的士兵遭遇冻伤。
也正因气候异常恶劣,当美军进入这里的时候,也并未携带更多防备,这也是我们后来觉得十分庆幸的地方。
然而,就在美军即将走过这片地区的时候,却听到了冲锋号声激越响起。
而突然之间,美军也看到了在这大雪皑皑的盖马高原上,如修罗般涌现出了无数的志愿军战士,他们披着白色的披风,手里端着“万国造”武器,悍不畏死地从四面八方冲出来。
这一战,成为了美军陆战一师永远不想提及的“噩梦”,后来美军陆战1师的作战处处长鲍泽上校有一段回忆录说:“我相信,长津湖的冰天雪地和中国军队不顾伤亡的狠命攻击,是每一个陆战队员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噩梦。”
然而,对于志愿军来说,长津湖战役也是他们不愿回忆的战场之一。
就在长津湖战役结束之后,第9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将军奉命回国。在前往鸭绿江边时,这位饱经生死考验的司令员,向着长津湖的方向深深鞠躬,当他抬起头来时,警卫员发现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已经泪水奔流。
长津湖之战,号称“从无败绩”的美军陆战1师第一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美陆战一师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创,美军伤亡7000多人,其中阵亡及失踪2500多人,冻伤减员为7300人。
志愿军堪称惨胜,伤亡达14000人,冻伤减员多达30000人。
其中,最为惨烈的是有一个连队全员冻死在了阵地上。还有几个连队有部分或是掉队人员,也都冻成了荒原之上的英雄群像。
若干年后,这个“冰雕连”一名来自上海籍战士宋阿毛的一封绝笔书,让我们至今读起来,仍然泪水盈眶:
“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的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铿锵的语句,像是在深情告别,更像是在激情宣誓。
对于中美双方来说,长津湖战役是一场双方都不愿回忆以及提及的一场战争,而这次战役的惨烈程度甚至堪比上甘岭之战。
第二次战役,第9兵团奉命入朝。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打响了第一枪,而抗美援朝战役正式进入了正轨。
然而,第一次战役过后,并未遭受重创的“联合国军”继续朝着鸭绿江边开进,外加上时任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也以为当时深入朝鲜境内的联合国军最多只有5万多人,因此也并未在意。1950年11月初,中央认识到只凭先期进入朝鲜的30万人根本不足以应付朝鲜战事。
于是为了准备朝鲜战争之需要, 命令华野的主力第9兵团迅即开赴东北,先去东北和沈阳待命。
第9兵团是一支光荣的英雄部队,堪称华野的头号主力。其20军是粟总手下“三员虎将”叶飞上将亲手带出来的,号称“天下第一军”,尤其擅长穿插;26军是山东老八路组成的骨干部队,擅长攻坚战;27军是许世友上将的王牌部队,在孟良崮、淮海和渡江战役之中都立了大功。
整个兵团将近15万人,由此可见中央对于这一仗是非常重视的。
其时,9兵团兼淞沪警备司令部职责,任务为攻台第一梯队,尚在山东待命,紧急奉命开赴东北。
因此,影片之中9兵团部队集结,远处的标语还是“打到台湾去,解放全中国。”可见急切。
而且,第9兵团很多都是南方系将士,苏北之地占多数。比如之前提到的宋阿毛则是上海籍士兵,而江浙、江淮一带的士兵对于北方的严寒天气根本没有切身体会。
因此都没有做准备,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准备,就匆匆赶往东北。
然而,随着朝鲜战场战争的扩大化,第9兵团的行程突然又被改变。其先头部队20军刚刚抵达山海关,就接到命令不再前往辽宁和沈阳集结,而是直接从沈阳经丹东入朝。
当车开到沈阳的时候,时任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贺晋年看到了这些穿着单衣的南方战士大惊失色道:“你们穿成这样,进入朝鲜是会死人的。”
于是,当即下令吩咐随行人员,从仓库之中取出5万余套御寒棉衣,同时动员自己部队的干部和战士马上脱下大衣,给南方的战友换上棉衣。
由于前期先行的部队已经取走了大部分的御寒棉衣,东北局一时之间也无法筹措这么多的棉衣,同时这缺口实在是太大,而且中央要求第9兵团迅速入朝,我们的指战员们就衣衫单薄地匆匆入朝,进入到那个记忆中最为寒冷的冬天。
很快,贺晋年的预言成为现实。对于第9兵团来说,长津湖的残酷远非他们所想的那样简单。
长津湖是朝鲜第二大人工湖,平均海拔拥有1300米,人烟稀少。
在经过十余天的行军之后,第九兵团接到志司命令,20军奉命隐蔽在长津湖的柳潭里西南方向,静待从西线下来的美军;27军奉命潜伏在柳潭里和新兴里北部,26军则作为战略总预备队。
一切都是快速推进,一如我们在以往的任何一场战役。信念加信心加斗志加强有力的令行禁止,我们一直是这样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然而,盖马高原这一年遭遇的却是五十年未见的极端寒冷,尤其是夜间气温骤降至零下40℃,这对于缺少棉衣的志愿军战士来说,无疑是一瞬之间跌入到冰雪的魔窟之中。对于长津湖的严寒,当时参战的老战士一直刻骨铭心。
第9兵团第27军79师235团3连副指导员邹世勇后来回忆道:“我们的鞋还是胶鞋,所以在零下十几度的时候,脚都冻坏了,我们每个人只有一小床被子……天气又那么冷,他们把土豆煮好了送过来,送到上面去,就都成了冰疙瘩,没法吃,可战士们饿啊,怎么办?硬啃,夹在腋窝下,化一层啃一点儿,再化,再啃。”
今天,我们可能永远也无法想象,在如此极端的条件之下,志愿军战士究竟承受着多么巨大的痛楚。
整个战役期间,第9兵团的志愿军战士冻死冻伤达到了3万多人。第26军的非战斗损失最为惨重,90%的战士都被冻伤;第27军非战斗损失超过10000人,第20军的非战斗减员也达到了40%。“冰雕连”就出自于20军,整整129人被生生冻死在了截击敌人的待机地域。
由于恶劣的天气,当时志愿军战士看着战友在身边冻伤,然后气息一点点凝固,他们都不能哭泣,因为一旦哭泣,眼泪就会被冻住。
恶劣的天气不单单导致战士大量的非战斗减员,也使志愿军原本相对落后的武器性能严重的下降。70%的迫击炮在严寒之下根本无法使用,许多的步枪、机枪的枪栓都被冻无法击发。
这严寒的天气削弱了志愿军的战斗力,也使得对美军的进攻难以达到原本的理想状态。
然而,就是在这么困难的条件下,战士还是静静等待着潜伏的命令,冰雪根本摧毁不了志愿军钢铁般的意志,绝大多数官兵都是求战心切,渴望亲手消灭更多的敌人。
1950年11月6日,志愿军发起了第二次战役,西线战场38军一雪前耻,在三所里顽强的阻击美军“骑兵第一师”,血战松骨峰等战役让西线的美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在志愿军“诱敌深入”的战术下,东线的主力进至长津湖一带。
11月27日,蛰伏在长津湖地区的志愿军第20军和27军同时接到了志司发起总攻的命令。
那一刻,美陆战一师永远忘不了:“只见白雪皑皑的山上,大量的志愿军战士从雪地里冒出来,向美军发动了悍不畏死的攻击。很显然,他们之中的大部分战士,在严寒的天气之下已经冻伤了,因为他们的行进速度很缓慢,外加上饥饿又使指战员身上没有了一丝力气,可是就是这样子的部队美军始终未能突破他们的防线。”
首先和陆战1师交手的是20军。27日22时,志愿军首先向柳潭里的美军发动了进攻,经过一昼夜的激战,重创了美军两个团战斗群,并夺取了一些要点,美军的防御圈出现了缺口。
然而,由于此前第20军的4个师被相互拆开导致第20军无法重创美第陆战1师,拳头拧不到一起去,就让第20军无法继续扩大战果,而美军也无法突破第20军的防线,双方就这样僵持了整整三天三夜。
12月5日,由于战局不利,美陆战1师不得不命令部队向后撤退。
宋时轮司令员立即调整作战部署,命令部队对美陆战1师围追堵截,同时作为总预备队的26军即刻开进长津湖,截断美军的后路。
然而美军部队已实现了机械化,天上有飞机、地面有坦克的立体支援。而志愿军战士都是轻装步兵,外加上由于长期潜伏在寒冷的长津湖地区,导致部队冻伤减员严重,根本无法发挥原本的战斗力。
尽管如此,志愿军战士还是冒着饥饿和风雪向美军发动了进攻,在我军钢铁般意志的穷追猛打之下,“钢多气少”的美军撤退显得非常被动,一天仅仅只撤退500米,而“北极熊团”的全员覆灭更是让美陆战1师雪上加霜。
为了阻断美军的去路,20军58师将士两次炸断水门桥,这里是美军南逃的唯一出口。
美军陆战1师也看到了此处的重要性,抢先派部队抢占了这里,而担任“敢死队”的58师将士则以悍不畏死的精神,向守卫水门桥的美军发起了进攻,两次将桥炸断,美军又两次修复,可见水门桥位置重要和争夺激烈。
为了确保战役的胜利,第三次炸桥的时候,58师将士们干脆个个背负炸药用血肉之躯把整座水门桥全部炸毁。而此刻陆战1师的师长史密斯意识到,美军要通过水门桥必然还会遭到志愿军的攻击。
为慎重起见,他决定派出一支队伍前往水门桥对面的山头。于是,美军派出侦查的队伍看到了令他们终身无法忘记的景象。
他们看见,一排排志愿军战士俯卧在零下40摄氏度的阵地上,手握钢枪、手榴弹,保持着整齐的战斗队形和战斗姿态,枪口冲着敌人可能来的方向,仿佛是跃然而起的“冰雕”群像。
美军想从一名战士手里的枪拿走,却怎么也拿不下来,最后不得不掰断了三根手指头……
20军58师整整一个连的129名士兵全部冻死在潜伏的阵地上,即使在生命逝去之前的最后一刻,他们依然保持着战斗队形和潜伏姿态。
本来这支部队应该是奉命追击美陆战1师的,可是他们并未撑到总攻发起的那一刻。
从此,荒原之上的“冰雕连”耸立成为人民军队的一座精神丰碑、一种文化符号,永载军史。
而事后,58师师长也在恼怒为何这支连队没有按时堵住缺口放走了美陆战1师,事后当他得知“冰雕连”的事迹之后,也嚎啕大哭。
12月8日,美陆战1师剩下的士兵从这个缺口跑了出去,而作为战略总预备队的26军,奉命截击之后,也因为严重的非战斗减员,迟迟没有按时到达战场,而失去了全歼美陆战1师的机会。
这一场战役,无论是美国还是志愿军都不愿意提及,装备精良的美陆战1师第一次遭到了重创,而志愿军虽然胜利了,可是付出的代价异常惨烈,有太多的战士没有死在枪炮下,却被严寒击倒,这是一场敌我双方都不愿意回忆以及提起的血战。
也因此,多年以来,这场战役一直被视作军史上的一个谜团。持续了17天的殊死搏斗,其惨烈程度堪比人类战争史上任何一场战役。
后来,宋时轮司令员向毛泽东报告战况,电报中写道:“战斗打响后,该连无一人站起,到打扫战场时发现,全连干部、战士呈战斗队形,全部冻死在阵地上,细查尸体无任何伤痕与血迹。”
面对这样的敌人,美军指挥官不由得向“冰雕连”敬了一个军礼!美军继续往前走,遇到了志愿军第二个“冰雕连”。
不幸的是,他们这次遇到的,是会动的“冰人”。只听冲锋号一响,无数志愿军官兵从雪下面冒了出来,犹如神兵天降一般,冲杀声震天。很多战士冲锋时才发现,腿已冻得坏死了,但他们顾不了这么多,剩一条腿的就跳着往前冲,没腿的就往前爬。这突如其来的攻势,打得美军措手不及、狼狈逃窜。
志愿军第9兵团的官兵在长津湖地区埋伏了整整6天6夜,穿着单薄的衣裳、啃着冻得像石头一样的土豆,趴在零下40摄氏度的雪地里一动不动,一直不敢合眼。没人敢睡,因为一旦睡着了,第二天就再也叫不醒了。
长津湖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3个军,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与当时武器装备世界一流、战功显赫的美军第 10军,于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在朝鲜长津湖地区进行了直接较量,创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全歼美军一个整团的纪录,迫使美军王牌部队经历了有史以来“路程最长的退却”。
这次战役,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志愿军在东西两线同时大捷,一举扭转了战场态势,成为朝鲜战争的拐点,为最终到来的停战谈判奠定了胜利基础。
胜利虽然取得了,但在作战过程中,依然经历了太多的牺牲与无奈。如长津湖战役的伤亡。
其中,战斗伤亡19202人,冻伤减员28954人,冻死1000人,冻伤严重而不治3000人。冻伤减员达兵团总数32.1%,严重冻伤达22%。
面对如此巨大的伤亡和非战斗减员,我们不禁会问:怎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综合战后各方的复盘反思与细节回忆,还是能够追踪到尘封之中的诸多细节和原因。
第一,战前准备不够充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以往我军在作战之前往往都会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被装、粮食等军需是必不可少的基础物资,其次就是武器装备与战场设施。当时未能准确预判战场态势,导致战前筹备严重不足。
还有如金门之战时,就曾因船只极度缺乏,导致后续无法支援,造成了巨大的伤亡。
长津湖之战准备更加不足,更为紧缺的是最起码的棉衣与冬季防护用品。当时的中国,虽然还不富裕,但准备军队所需的基础棉衣还是能够做到的,但因战情紧急,有的参战部队还是从福建前线转战而来的,后勤补给一时供不上,大多战士只能穿着单衣在雪中作战,冻死冻伤就在所难免。
第二,是情报出现失误。当面敌情掌握一知半解是兵家大忌,唯有真正掌握敌人的准确情报和真实企图,才能掌握战场先机,否则就只能被动挨打。
红军时期和抗日战争,特别是解放战争时期做得都非常好,我军情报渗透工作极为突出。然而在入朝初期,尤其是长津湖战前,由于进军较晚,加上语言不通,环境不熟悉,导致获取不到更多有价值的情报。
而敌人因与韩军语言相通,且在群众中安插大量哨探,致使我方情报有泄露。
第三,是缺乏支援。我军从弱到强,战无不胜,主要得益于与老百姓的血肉联系,其后方支持尤为重要。“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粒米送去做军粮,最后的好儿郎送去上战场,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这是人民军队与老百姓血肉联系的生动写照。然而刚刚到达朝鲜战场,因为语言不通,加上又是战争初期,当地民众还不了解志愿军,有的不愿与我军接触,更别说筹备粮食和冬衣了。
第四,是轻敌思想。因人民军队是携解放战争胜利之余威入朝参战,9兵团的很多将士们都觉得此战必胜,而且很快就可以回国了,据说一些士兵还带了庆功酒,就等着战争结束之后庆祝。
彭总对于指战员们暴露的这种轻敌思想曾多次警告,要求他们“稳扎稳打”,拿出当年在日军后方打游击战时的警惕性。
但还是有人轻敌轻战,很快在长津湖战役中,轻敌思想就付出了重大代价。据一些老兵回忆,其中非战斗损失最大的26军也是犯错误最大的一个队伍,他们多次地形侦查敷衍了事,甚至把美军的坦克当成房子报告,导致作战时直面敌人炮火。
其实,长津湖战役虽然我军的伤亡大于美军,但大部分的伤亡都是非战斗伤亡,而真正战斗的伤亡并不是很多。我军在与美军武器装备和补给相差如此之大,还能取得那样的胜利,足可以称得上是大胜了。
但因不少的伤亡是由于自身造成的,本可以避免,所以长津湖战役中也暴露了许多问题。随后26军被从战场上撤了下来,这场战争失利张仁初也被宋时轮痛批,还声称要撤了部队的番号。军长张仁初写了很长页数的检查反省自己的失职,而更加严重的师长吴大林差点因为消极怠战被枪毙,最后老上司求情,与师政委一起被撤职回国。
其它还有诸如指挥协同、通信联络等方面的原因,不一而足,这些都是催促人民军队成长壮大的富贵财富。
经过长津湖战役的教训,我军参战各部队迅速总结经验,重整旗鼓,回到了当年艰苦抗战时的紧张状态,秉承“在战略上轻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的优良传统,在之后的历次战役中,越打越勇,越战越强,最终打败了以美国为首的所谓的“联合国军”,打出了军威和国威,向全世界发出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时代最强音。
英雄已逝,浩气长存。一个国家的独立和崛起总是避免不了一段艰辛的经历。而英雄是这个过程当中最悲壮的一抹抹亮色,他们以豪迈挥洒民族血性,以身躯托举国家使命,用热血点亮大地光明,身后是不屈的抗争,眼前是灿烂的光景。
今天,一切繁华如他们所愿。而我们,需要的是记住他们,记住那些抗争和前行的路程,继承他们滚烫的志愿,接续他们开拓的奋进。向着明天,向着每一个永不间断的黎明。
查看原文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