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必信生活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生活资讯 > 正文

生活资讯

青海人(青海人亊考试信息官网2青海省考公务员职位表)

阿信2023-04-12生活资讯64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青海人,以及青海人亊考试信息官网2青海省考公务员职位表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青海人的风俗有哪些?

青海人的风俗:

1、青海葬礼

青海汉族,葬礼是人逝世以后,由家庭成员及亲友对逝世者举行哀悼和安葬的一系列民间礼俗活动。根据青海人家实实在在的葬礼为准!葬礼也为河湟汉族相同,又保持了古老丧俗。

在青海汉族葬礼习俗中,此项事务的前后分:居丧、报丧、讣告、入殓、戴孝、请亡、守灵、吊唁、验孝、转经、送亡、起灵、安葬等仪式。

2、婚礼

举行婚礼的这一天一大早,新郎同主持婚礼的人带着迎亲队伍,备上高头大马,带上彩礼,前往女家迎娶新娘。新郎抱着大酒坛子。坛子颈上系着一条洁白的哈达,还挂着用红丝绳套着的一大块扁平的方形水胶。

这块水胶象征着新郎和新娘的爱情,如同这水胶贴合的一样,永世相亲相爱。其他人,有的抬着整羊,有的拿着哈达等,来到女家。女家的主人和亲友,远远看到迎亲的马队,便在蒙古包前的草地上打着锣鼓、吹起海螺,欢迎迎亲人。

迎亲人离蒙古包几十步外下马,新郎向新娘父母各敬献一条哈达,接着向兄弟姐妹献哈达。父母接过礼物的时候,要对新郎和新娘致以崇高的祝福。

3、民间小调

青海汉族民间小调是中国民歌体裁类别的一种。一般指流行于城镇集市的民间歌舞小曲。经过历代的流传﹐在艺术上经过较多的加工﹐具有结构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等特点。民间俗称很多﹐如小曲﹑俚曲﹑里巷歌谣﹑村坊小曲﹑市俗小令﹑俗曲﹑时调﹑丝调﹑丝弦小唱等。

扩展资料:

青海人的婚礼风俗的特点:

1、临时灶台

在婚宴上,各路的亲戚朋友都会来观礼,到时的人会很多,只在自己的灶上做饭烧茶的话根本应付不过来,一般都会搭个临时的灶台,用来煮茶,煮肉汤,做一些简单的煮食来待客。这些在宾客来之前都会准备好。

2、敬酒

等到宾客坐定之后,家里的人就会轮番上来敬酒,而青海人敬酒必需是双手端着一个碟子,上盛4-8个小酒杯。客人喝酒时,先用手指沾头杯中酒向空中点三下,这是古代少数民族先民的习惯意思是:天地人,然后再将杯中的酒水一饮而尽。

3、礼钱

在婚礼上,所有的宾客都不是空手而来,大家都会带上给新人的礼钱,通常是以家庭为单位,把自己家人要给的礼钱放在红包里然后交给账房。

4、账房

也就是婚礼上收钱的人,这个人不能是娘家人也不能是婆家人,要是两家人都信赖的长辈才可以,通常账房会把所有来宾的礼钱记在一个红帐本上,写上搭礼人的名字和礼钱的金额,红纸黑字,清清楚楚。

5、炕上的席桌

在来婚宴的宾客里,落席的位置也是不同的,所有宾客里的长辈都会坐在炕上的,上面摆着席桌,每上一道菜都是先上到这里,以示对长辈的尊敬。

6、全盘

婚宴上给娘家人的头道菜叫“全盘”,也就是凉菜拼盘。里面是凉拌三丝,外面用黄瓜,胡萝卜、五花肉、午餐肉等掩盖着,上边再以鸡蛋和香菜点缀。这道菜也是又说道的:今后生活中遇到的事五花八门,但是不论如何大家以后就是一家人了,要和睦。

7、抬针线

在娘家人离开这时要做的事叫“抬针线”。一方面是拜托婆家人以后好好对待自己的女儿;另一方面是向在座各位展现新娘的嫁妆。

第一个要抬的是婚宴的主厨,要给主厨挂红,然后敬酒,目的是感谢大厨做的菜,不要怠慢了客人们。第二个抬针线的,就是媒人,虽然现在都是自由婚姻,但是还是会象征性的邀请一个德高望重的老人来充当这个角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青海葬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青海蒙古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青海汉族民间小调

请问一下青海人的饮食习惯?

青海人的饮食习惯与西北大多数地区基本相同。

主食以面食为主,馒头、饼、面条等多种多样,花样繁多,仅面片和拉面的吃法就各有十余种。吃面食时,多调入青海自产的湟源陈醋和青海自产的循化线辣椒制成的油泼辣子。

菜式以咸、辣、酸为特点,但不像川菜那么辣,因为用的是青海自产的辣椒,不是太辣,但香味极浓;调料中花椒为常用,但不如川菜那么麻。菜式中因靠近草原,牛羊肉多,猪肉相对较少。清淡的菜不多。

青海传统的早餐多为羊(牛)肉粉汤或牛(羊)杂碎汤,再调点辣子和醋,就着白饼,十分味美。

食品中多有地方特色,如小吃中用青稞制做的甜醅,类似内地的醪糟,但原料是脱了皮的青稞麦粒。民间土法制的酸奶味道极美。还有酿皮,比陕西的面皮好吃得太多了。

青海人好饮酒,酒量普遍不错。白酒中销量最好的是自产的青稞白酒。通常宴席上主人要先敬客人六盅酒,但主人自己不喝,这是因为旧时酒是好东西,主人要先让客人喝好,表示客气和对客人的尊重。到了牧区,是敬四盅,而且酒盅较大。葡萄酒有时也喝,但少有宴席上喝啤酒的,黄酒更是见不到。

现在酒席上少有划拳的了。

青海人祖先是哪里人

青海的汉族,包括河湟的汉族,早在西汉时期就开始从内地迁入,与当地少数民族(当时主要是羌人)共同开发河湟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汉武帝宣帝元年,将军赵充国进入河湟谷地,屯田,开田二千顷。当时,大量中原士兵及其家眷、仆人和商人迁移到青海。为了躲避西晋八王之乱,不少汉人迁居西部河湟地区。当杨迪将青海完全纳入国家统治版图后,中原开始大规模向青海移民。唐朝安史之乱爆发后,青海汉族人大量减少。明清王朝建立后,为了填补西部边防,从中原到青海的移民开始不断迁徙。特别是到了清朝,为了开垦青海的不毛之地,大部分汉人都迁到了这里。

寻根问祖,落叶归根,是中华民族永远抹不去的一种故乡情结。南京竹子巷,是青海汉族人做梦的地方。

青海有一个广为流传的传说,青海汉族是从“南京竹巷”迁来的。故事的大致情节是这样的:明朝洪武年间的正月十五,“南京斋藤优子巷”的人们在表演社火的时候,绑了一只大脚马猴。一个大臣认为这侮辱了马皇后(指马皇后的脚又大又丑,当时的女人脚小才好看),朱元璋就把这些人都下西洋了。

从南京迁到青海高原的汉族后裔,现在遍布青海东部各县。此外,还有来自陕西、河南、安徽、山东、湖南的移民。

(2)回族

在中国封建社会,经过国内外众多穆斯林和非穆斯林民族数百年的迁徙、定居、繁衍和融合,回族正式形成于元末明初。

目前全省约有70万人,主要分布在省东部和东北部。西宁、门源、化隆、大同、民和、循化、湟中、平安、贵德、祁连、乌兰、尖扎较为集中,其他市县也有分布。他们和兄弟民族一起,艰苦奋斗,为青海的开发建设和维护民族团结做出了重要贡献。

(3)蒙古族

青海蒙古族,又称“德都蒙古族”,一般为和硕特蒙古族,但也有来自哈尔卡、土默特、鄂尔多斯的部落。1320年进入青海,成吉思汗率军攻占夏、金领地,“周游吐蕃”,青海开始向蒙古文化渗透。蒙古人虽然在元代就已进入青海,但在明代他们才大规模进入青海。据记载,其祖先是古代和硕特蒙古人。15世纪(明郑德初年),大批东蒙古人,即鞑靼部落,迁移到以青海湖为中心的青海草原。蒙古族的祖先,无论是来自漠北的卡尔卡、东蒙古还是鄂尔多斯,都是从青海湖和黄河南北开始生活的。

目前,青海有蒙古族9万多人,主要分布在海西的德令哈、格尔木、都兰、乌兰县,黄南的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海北的祁连、海盐县、门源县,海南的西宁、海东、大同及部分地区。民族自治地方包括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多分布在海西州和河南县。

(4)藏族

藏族自古以来就生活在青藏高原。青海是仅次于西藏的中国最大藏区,信仰藏传佛教的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的四分之一。青海省有6个藏族自治州,分别是黄南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语言方面,除玉树藏族自治州属于藏语康巴方言外,其余均为安多方言。

为什么很少见到青海省的人

在青海不管是汉族人,藏族人,还是回族人,大部分出去工作的人是很少的,大部分都是在青海本地工作,所以在外地是很难遇到青海人的。

但是你遇到的兰州拉面或者西部美食之类的饭馆,老板大部分都是青海人。

青海省,因境内有国内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简称“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西宁市。

位置境域

青海位于中国西部,地理位置介于东经89°35′——103°04′,北纬31°9′-39°19′之间,全省东西长1200多公里,南北宽800多公里,总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十三分之一,面积排在新疆、西藏、内蒙古之后,列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第四位。

青海四周相邻的省、区,北部和东部同甘肃省相接,西北部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邻,南部和西南部与西藏自治区毗连,东南部与四川省接壤。

大家来谈谈青海人是怎么样的?

青海男人都很仗义,大度,热情好客。青岛女人一般比较温柔、贤惠、踏实。

总体来说比较善良,尤其是正宗青海人家里的,因为观念、教育形成了善良的性格。

补充

风景名胜

青海已形成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旅游区,旅游设施日渐配套,可为国内外旅游者提供多种有效旅游措施。

省内以古墓群,古寺庙,古岩画,古城堡为特征的名胜古迹众多。汉、藏、回、蒙古、土、哈萨克、撒拉等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传统,保持着独特的、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习俗。青海旅游资源丰富,类型繁多。

2019年,青海省接待国内外游客5080.1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8%。其中,国内游客5072.86万人次,增长20.9%;入境游客7.31万人次,增长5.7%。

实现旅游总收入561.33亿元,增长20.4%。其中,国内旅游收入559.03亿元,增长20.5%;旅游外汇收入3335.67万美元,下降7.7%。

地方特产

青海省的特产有:旱獭皮,黑紫羔皮,藏刀,冬虫夏草,贝母,鹿茸,沙果,雪莲,柴达木枸杞(柴杞),青稞酒,羌活,西宁大黄,蕨麻,黑枸杞,红景天,秦艽等。

青海有哪些名人?

青海历史文化名人系列报道进士篇sina 2008年09月21日08:42 青海新闻网

严宜是清朝时期青海历史上第一位考取功名的进士。

在仕途中,面对盐政衙门贪污成风的现状,他出淤泥而不染,洁身自好,留下了一世英名。

褚裕仁,字伯敦。

他不仅通经学,而且精书法,行文有大家风范。

杨兴霖考取进士后前往四川彰明县任知县,其间“课农桑、兴学校”。

他离职后,“邑人感激泣送,不以数千里为遥。”

云蔚桐在安徽地区负责军务,兢兢业业,最后积劳成疾,年仅二十九岁的他最后病逝在军中。

据《青海省志·人物志》收录人物的分布状况来看,青海历史上文化名人的地理分布有着深层次的历史原因和社会背景。

每一个地方在不同时期不同人物的相对集中出现,都有它自己的特点,都要经历生长、成熟、衰落的周期。

例如,从历史上看,在南凉政权以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青海乐都地区大量涌现出不少文治武功方面的人才;但到了元明清时期,西宁、湟中、大通、互助等地的人物开始崭露头角。

前清时期,严宜、褚裕仁、杨兴霖、云蔚相、晃炳等14名文进士均出自西宁、湟中等地。

这一时期,文化中心逐渐转移到了西宁地区。

●严宜:克己奉公传美名

据我省地方史学者李逢春先生考证,严宜当年生活在今天西宁市城北区寺台子一带,在清朝乾隆三十九年考取了举人。

获得这一功名后,他依然孜孜以求。

7年后,他千里迢迢赴京赶考,终于殿试成功,考取进士功名。

严宜在云贵一带任知县、知州多年。

后来调入盐运,掌管长卢盐区蓟水分司的盐运事务。

长卢盐区管辖着自山海关至黄骅县的各盐场,而蓟水分司的盐运河道,从天津蓟县到北塘入渤海,全长300公里。

那时盐政衙门贪污成风,可严宜坚决不受贿。

后来案发,只有他一人没有涉入案中。

严宜的廉洁公正受到了百姓的拥戴,也得到了上司的肯定。

当记者翻阅《西宁府续志》中有关严宜的相关记载时,发现了一些他的逸事。

他不仅清正廉明,而且在为官路上还富有传奇色彩。

严宜任桐梓县知县时,看到山贼梁之贤聚集数百人,依据河水之险,时常抢夺附近的居民。

于是,他带领众人,攻破山贼的老窝,擒获了梁之贤,将他们绳之以法。

由于这一事件,严宜被调往贵筑县任知县。

后来,有一些毛贼,从云南地区进入了贵州境内,藏在山中,打家劫舍。

严宜知晓后,召集周边村民,带领官兵出其不意,将那些毛贼团团围住,切断他们的水源和粮食。

时间不长,毛贼们只好束手就擒。

从此以后,这一带的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被人称为与著名理学家陆陇其齐名的严宜,对程朱理学很有研究,并且有很多著述。

但是,他的诗作大部分都遗失了。

他现存的诗作多属于赠答为内容,形式上多为七律和五古。

严宜的诗歌笔调灵动,多有精练深沉的警句。

●褚裕仁:通经学,精书法

褚裕仁,字伯敦,嘉庆庚辰进士。

他不仅通经学,而且精书法,行文有大家风范。

他在上学期间,聪明伶俐的特点就表现出来了。

他的老师因此非常喜欢他,对他的才能赞叹有加,常常让他和自己一起阅览试卷。

后来,褚裕仁随同康公离开青海来到了北京,居住了好多年。

在京城,褚裕仁接触到了许多文人,受到了文化氛围的熏陶,学问长进很大。

在这样的环境中,褚裕仁刻苦努力,常常是不分昼夜地读书,对于不懂的,就及时请教别人。

付出总有回报,这位青海人在异乡经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人生价值。

褚裕仁每到一地任职,都非常注重当地的文化教育。

请看这样一个故事:

张载,号横渠,世称横渠先生,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

陕西眉县横渠镇张子祠,书院是张载读书讲学著书立说的地方。

清顺治二年,张氏后裔世袭五经博士张文运之子,张承胤时为张子祠奉祀官,他与凤翔张子后裔修建张子茔墓,并兴建石门、石马、石碑坊。

对墓地绿化扩大,当年完工,并请在朝监察御史李大年为石门提写了“宋代儒尊”四个大字。

道光三年,褚裕仁上任后来横渠拜谒张子祠,“见其堂宇倾危,遗像剥落,墙垣颓废无存,不重修不知为祠矣。

”于是,褚裕仁带头捐银,购买建筑材料,三个多月后工程竣工,并把围墙扩大。

秋天完工后,褚裕仁撰文立碑,并为书院门庭悬挂“张横渠先生讲学处”横匾。

褚裕仁一生好学上进,据《西宁府续志》记载,他直到离开仕途,依然“与门人讲和行并进之学”。

●群星璀璨耀河湟

杨兴霖,字雨臣。

根据《西宁府续志》中有关文字的记载,他是一位极其孝顺的人。

父亲去世后,他在父亲坟前建起了一个小房子,“庐墓三年”。

一时间,被当地人传为佳话,成为了孝顺的典范。

杨兴霖是道光辛丑联捷进士,他在四川彰明县任知县期间,“课农桑、兴学校”,重视当地的农业建设和文化教育。

在他离职后,当地人泪眼送别,相送数千里,还对他依依不舍。

“邑人感激泣送,不以数千里为遥。”

回到青海后,杨兴霖成为了湟中书院的主讲。

他“启迪后进,不遗余力”。

在他的辛勤培育下,一大批青海人考取功名,为青海文化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他影响了当时众多的文人。

云蔚桐,字雨人,原名汝霖。

他天生聪慧,对于看过的经史子集过目不忘,并且能够背诵,让周围的人都很惊奇。

在这种天赋下,咸丰年间他考取进士功名,被授予内阁中书。

三年后,云蔚桐被调到安徽地区负责军务。

在任期间,云蔚桐带着青海人的质朴,兢兢业业,最后积劳成疾,二十九岁的他病逝在军中。

青海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冲撞、融合、升华而形成的,既有历史的多变性,又有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还有地理单元的多面性。

晁炳、李长芳、葛浑元、赵星瑜、张琦、刘耀生、张明遵等文人,来自青海的不同地区,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组成了辉煌灿烂的青海文化,为青海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作者:祁万强)

青海人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青海人亊考试信息官网2青海省考公务员职位表、青海人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