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必信生活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生活资讯 > 正文

生活资讯

天气预报汉源(天气预报汉源汉源县坭美)

阿信2022-11-21生活资讯80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天气预报汉源,以及天气预报汉源汉源县坭美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从丽江到西安要多长时间?坐火车的

丽江离西安大概2051公里左右。 丽江没有直达西安的火车,都是要先到昆明转到西安的。 丽江--昆明 或者9小时左右 票价90-150元左右。昆明--西安 35小时左右 硬座 217 硬卧下 397   可提前在网上预订票。   具体的时间要看在昆明转火车的时候等的时间有多长了。

可以从丽江坐大巴到成都 然后转大巴到西安 这样可能更快一些。

丽江金沙旅游推荐丽江到西安驾车线路

起点丽江市

1.丽江市内驾车方案

1) 从起点向东南方向出发,沿玉雪大道行驶60米,调头进入玉雪大道

2) 沿玉雪大道行驶600米,朝香格里大道南段方向,直行进入玉雪大道

3) 沿玉雪大道行驶600米,左转进入长水路

2.沿长水路行驶5.1公里,直行进入S308

3.沿S308行驶29.6公里,左前方转弯进入G214

4.沿G214行驶49.5公里,直行进入海虹桥

5.沿海虹桥行驶40米,过海虹桥,直行进入G214

6.沿G214行驶104.0公里,直行进入G214

7.沿G214行驶8.6公里,直行进入人民北路

8.沿人民北路行驶120米,朝保山/西环线方向,稍向右转进入阳南立交桥

9.沿阳南立交桥行驶640米,直行进入永平路

10.沿永平路行驶3.7公里,过江风亭大桥约190米后,直行进入南涧路

11.沿南涧路行驶2.1公里,右前方转弯上匝道

12.沿匝道行驶70米,直行上匝道

13.沿匝道行驶100米,朝楚雄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14.沿匝道行驶490米,在入口,进入杭瑞高速公路

15.沿杭瑞高速公路行驶306.0公里,朝西二环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16.沿匝道行驶490米,过明波立交桥,在入口,进入二环西路

17.沿二环西路行驶180米,直行进入二环西路

18.沿二环西路行驶4.6公里,直行进入二环北路

19.沿二环北路行驶6.8公里,过右侧的伟龙广场约60米后,朝小庄立交/沪昆高速/曲靖/绕城高速方向,稍向左转进入小庄立交桥

20.沿小庄立交桥行驶590米,过小庄立交桥,在入口,进入杭瑞高速公路

21.沿杭瑞高速公路行驶50.6公里,朝昭通/会泽/东川/寻甸方向,稍向右转进入渝昆高速公路

22.沿渝昆高速公路行驶76.2公里,直行进入渝昆高速公路

23.沿渝昆高速公路行驶118.2公里,过干河3号大桥约290米后,直行进入渝昆高速公路

24.沿渝昆高速公路行驶67.3公里,直行进入G040

25.沿G040行驶9.1公里,朝水富/四川/渝昆高速方向,稍向左转进入G040

26.沿G040行驶110米,右前方转弯进入环岛

27.沿环岛行驶120米,在第2个出口,右前方转弯进入G040

28.沿G040行驶37.1公里,直行进入凌子口隧道

29.沿凌子口隧道行驶930米,直行进入G040

30.沿G040行驶16.8公里,直行进入旧公馆隧道

31.沿旧公馆隧道行驶170米,直行进入G040

32.沿G040行驶4.1公里,过偏坡寨约60米后,直行进入关河1号大桥

33.沿关河1号大桥行驶110米,过关河大桥,直行进入G040

34.沿G040行驶9.6公里,直行进入关河2号大桥

35.沿关河2号大桥行驶190米,直行进入G040

36.沿G040行驶660米,直行进入金坪大桥

37.沿金坪大桥行驶260米,直行进入G040

38.沿G040行驶1.1公里,过金竹坪约200米后,直行进入金坪隧道

39.沿金坪隧道行驶220米,左前方转弯进入G040

40.沿G040行驶1.3公里,直行进入海渔河大桥

41.沿海渔河大桥行驶260米,直行进入G040

42.沿G040行驶840米,左前方转弯进入G040

43.沿G040行驶2.6公里,过廖家营约90米后,直行进入关河4号大桥

44.沿关河4号大桥行驶230米,右前方转弯进入G040

45.沿G040行驶5.0公里,直行进入渝昆高速公路

46.沿渝昆高速公路行驶50米,直行进入渝昆高速公路

47.沿渝昆高速公路行驶264.0公里,稍向右转上匝道

48.沿匝道行驶820米,在入口,进入遂内高速公路

49.沿遂内高速公路行驶119.5公里,直行进入成渝环线高速公路

50.沿成渝环线高速公路行驶30.6公里,朝成都/南充/回遂/G42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吉祥互通

51.沿吉祥互通行驶240米,朝南充/G42/G75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吉祥互通

52.沿吉祥互通行驶1.0公里,在入口,进入沪蓉高速公路

53.沿沪蓉高速公路行驶46.0公里,朝广元/南部/西充/阆中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54.沿匝道行驶880米,在入口,进入兰海高速公路

55.沿兰海高速公路行驶6.8公里,过罗家堰大桥,朝广元/南充/G75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兰海高速公路

56.沿兰海高速公路行驶230米,朝广元/兰州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57.沿匝道行驶1.2公里,在入口,进入兰海高速公路

58.沿兰海高速公路行驶169.1公里,直行进入兰海高速公路

59.沿兰海高速公路行驶30.1公里,朝成都/西安/G5方向,稍向右转进入罗家沟互通桥

60.沿罗家沟互通桥行驶270米,朝西安/G5方向,稍向右转进入罗家沟互通桥

61.沿罗家沟互通桥行驶590米,在入口,进入京昆高速公路

62.沿京昆高速公路行驶81.7公里,过回水河7号大桥约210米后,直行进入京昆高速公路

63.沿京昆高速公路行驶1.5公里,过界牌沟大桥,直行进入京昆高速公路

64.沿京昆高速公路行驶233.5公里,直行进入京昆高速公路

65.沿京昆高速公路行驶27.1公里,直行进入京昆高速公路

66.沿京昆高速公路行驶32.7公里,直行进入京昆高速公路

67.沿京昆高速公路行驶3.7公里,右前方转弯进入京昆高速公路

68.沿京昆高速公路行驶2.7公里,直行进入京昆高速公路

69.沿京昆高速公路行驶2.1公里,右前方转弯进入京昆高速公路

70.沿京昆高速公路行驶890米,直行进入京昆高速公路

71.沿京昆高速公路行驶8.3公里,左前方转弯进入京昆高速公路

72.沿京昆高速公路行驶36.3公里,朝商洛/南阳/安康/山阳方向,稍向右转进入河池寨立交

73.沿河池寨立交行驶870米,过河池寨立交,在入口,进入西安绕城高速公路

74.西安市内驾车方案

1) 沿西安绕城高速公路行驶10.7公里,过长安立交,在南门/长安路出口,进入长安立交

2) 沿长安立交行驶1.2公里,直行进入长安南路

3) 沿长安南路行驶3.0公里,直行进入长安中路

4) 沿长安中路行驶1.2公里,朝长安北路/钟楼方向,直行进入长安中路

5) 沿长安中路行驶60米,直行进入长安北路

6) 沿长安北路行驶50米,过长安路立交,朝长安北路/钟楼方向,直行进入长安北路

7) 沿长安北路行驶930米,过右侧的雁开房地大厦约290米后,直行进入南关正街

8) 沿南关正街行驶830米,直行进入南门盘道

9) 沿南门盘道行驶480米,稍向右转进入南大街

10) 沿南大街行驶690米,过右侧的麦当劳开元餐厅,朝北大街/西华门方向,右前方转弯进入钟楼盘道

11) 沿钟楼盘道行驶110米,在第2个出口,稍向右转进入北大街

12) 沿北大街行驶420米,过右侧的新时代广场约110米后,左转

13) 行驶20米,直行进入西华门大街

14) 沿西华门大街行驶60米,过右侧的凯爱大厦B座约200米后,到达终点(在道路右侧)

终点西安市

四川人在家中怎样制作川味香肠?

食材猪瘦肉3750g,小肠衣30丈

调料花椒粉35g,辣椒粉75g,盐97g,玉米油40g,白酒20g,味精20g,白糖20g,盐2g,料酒2g

做法1、备好猪肉。我家准备的猪肉比较瘦。如果是老年人,或者牙口不好的人,可以准备肥一点的猪肉

2、肠衣也准备好。我准备的是小肠衣,小肠衣灌出的香肠比较细,不会很粗大。

其他调料也备好花椒粉,辣椒粉。盐,玉米油,白酒,味精,白糖猪肉洗净晾干水分后,将猪肉切成长肉条猪肉里调入油、盐、糖、味精,白酒继续调入花椒粉,辣椒粉。将猪肉同调料搅拌均匀,腌制2个小时左右。

肠衣用适量盐、料酒抓匀,腌制片刻,用流动清水洗净后,再用温水清洗两次。水温不易过高,否则会使肠衣粘连。把肠衣灌在灌肠器上,然后往灌肠器入口里灌猪肉。、灌好的香肠在合适的长度用绳子绑紧。一截一截的绑,不要全部灌完了再绑。灌好的香肠静置,腌制24小时左右。

腌制完成后,香肠用温热水冲洗几秒钟。

立即挂在通风处晒至八成干即可放冰箱冷冻室。或者将香肠真空处理。无论是放冰箱冷冻室,还是真空处理,都可使香肠保存半年以上晾晒干的香肠,洗净,蒸熟。蒸熟的香肠切片即可食用。

汪民副部长在全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

国土资源部内部情况通报 (2011 年第 53 期)

(2011 年 4月12日,根据录音整理)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视频会议,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部署,总结 2010 年工作,研判形势,全面部署安排今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刚才,广东、四川、云南、甘肃四省厅的同志分别发言,总结了本地区 2010年地质灾害防治情况,提出了今年的工作任务,明确了防控措施,我都非常赞成。2010 年地质灾害严重,但是我们的应对成效明显,展示了国土资源系统良好的精神风貌。在重大地质灾害面前,广大国土资源系统干部、职工和群测群防监测员,发扬不畏艰险、勇于奉献的可贵精神,表现出了应急响应、快速处置的过硬作风,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借此机会,我代表国土资源部党组,代表徐绍史部长,向长期奋战在地质灾害防治岗位上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下面,受徐绍史部长委托,我代表部党组讲四点意见。

一、2010 年地质灾害防治取得显著成效

2010 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一年。全国共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30670 起,造成 2915 人死亡失踪,直接经济损失 64 亿元,分别比2009 年增长 1.8 倍、5.0 倍和 2.6 倍。

去年全国地质灾害有四个特点: 一是泥石流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全国共发生泥石流 1988 起,占地质灾害总数的 7%; 造成 2300 多人死亡失踪,占人员伤亡总数的 80%。二是人员伤亡集中在西部局部地区。5 至 9月,在甘肃、陕西、云南、四川和贵州等地,降雨引发地质灾害 5283 起,造成 2492 人死亡失踪。三是群发性地质灾害数量较多。6 ~8月,广西、福建、陕西、四川先后发生近 2000 起,造成近200 人死亡失踪和大量的财产损失。四是地质灾害发生范围增加。除西南、西北、东南等往年易发区外,海南、吉林等地发生的地质灾害数量分别超过当地前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总和。

2010 年灾情极其严重,但防灾成效也非常显著。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国土资源系统各级管理部门积极努力,全国共成功预报地质灾害 1166 起,避免人员伤亡近 10 万人、直接经济损失 10 亿元,这是 1998 年以来成功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最多的一年。

成效的取得,主要得益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部署及时周密,贯彻落实坚决有力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2010 年,中央领导同志170 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并亲临抗灾一线,指导抢险救灾工作。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门研究部署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抢险救援工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出全面安排。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为我们指明了工作的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土资源部党组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地灾防治,徐绍史部长亲自带队先后多次赴灾害现场指导抢险救灾,深入灾害多发区开展调研和督促检查。徐绍史部长在 2010 年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场会议等多个重要场合,多次强调思想上要更加重视,把重点放到防灾减灾上来; 工作上要更加主动,把地质灾害防治作为生命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 措施上要更加有力,要确保落实到位。国土资源部机关相关司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和地方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徐绍史部长的指示要求,积极组织,周密安排,综合防灾体系得到进一步加强。

一是早研判、早安排、早部署,精心谋划全年工作。国土资源部党组在 2010年初就认真分析研究地质灾害防治面临的形势,对防治工作作出全面部署。通过13 次视频会、50 多次发文发电,对防治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各省(区、市)共召开地质灾害防治会议近 300 次、发文部署防治工作近 600 次。

二是再排查、再巡查、再检查,突出汛期地质灾害防范。120 余次派出由部领导和司局负责同志带队的工作组检查指导,组织 238 名专家长期驻守 18 个重点省份。部领导多次赴灾害多发区深入调研,指导推动各地工作。各地充分发挥群测群防体系作用,组织专业力量长期驻守地质灾害易发区指导防灾工作,做到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复查,累计派出督促检查组 500 余次。

三是强化落实,推进重点地区地质灾害防治。部多次召开会议、派出工作组,加强对地震灾区、泥石流灾区和三峡库区等的帮助和指导。汶川地震灾区国土资源部门加强监督指导,在重灾区派驻应急抢险小分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部指导青海省开展了玉树地震灾区隐患排查和勘查、应急处置、地灾危险性评估、资源环境承载力与恢复重建选址评估、地灾防治专项规划编制等工作,指导甘肃省在舟曲泥石流灾区开展了隐患排查、防治规划编制和灾后地质灾害工程治理,为抗灾救灾和恢复重建作出了积极贡献。三峡库区充分发挥监测预警系统和综合立体监测网的作用,强化专业监测和群测群防,确保了 175 米蓄水的顺利进行。

四是加强管理,在建工程地质灾害防范成效显著。针对 2009 年水电等施工现场发生地质灾害造成严重人员伤亡的情况,通过对建设项目和矿山企业地质灾害评估情况进行公示和督导、发现问题限期整改等措施,不断加强防范工作。2010 年水电等施工场所基本未因地质灾害造成大的人员伤亡。

(二)应急反应迅速,抢险处置有力有效

一是健全应急防灾机制,完善应急支撑体系。扩大了部级地质灾害应急专家库,建成省级应急专家库,部省应急专家达 1688 人。派出 7 个区片巡查组驻守重点省份,累计 1000 余人次开展巡查指导。采集国土资源系统应急装备信息,全国12 个省配备应急视频会商设备 27 套。研究制定了 《应急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方案》、《应急值班制度》、《专家管理办法》、《应急处置技术要点》等文件和技术标准。抽调人员成立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 (临时)应急办公室,建成了 17 个省级地质灾害应急中心。

二是及时启动应急响应,严防造成二次灾害。70 多次派出工作组赴现场协助地方进行应急处置,部领导 30 余人次紧急赶赴抢险一线,徐绍史部长先后赴贵州、甘肃、四川、云南等地指导抢险救灾。在开展抢险救灾的同时,组织做好隐患点应急排查,防止造成更大的伤亡,全年未出现二次灾害造成人员伤亡事件。各地共组织应急工作组超过 600 次,累计组织 7000 余人次开展督促检查和应急处置工作。

三是提高监测预警能力,狠抓临灾转移避险。进一步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对发现的隐患点及时落实监测责任和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对一些已出现变形迹象的隐患点提前组织转移受威胁的群众,避免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010 年 8月,四川绵竹清平乡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由于监测预警到位、预案启动坚决,3000 多人成功避险。我听说后,既感到非常高兴,也感到压力很大。这是临灾避险最成功的,但如果没有成功,后果将不堪想象。去年,发生重大灾情造成损失的,主要是大灾。进行地灾防治,主要应立足防大灾、应大急、救大险。中国这么大,大灾有可能在哪里发生呢? 除了做好调查、勘查,摸清情况,完善体制机制,做好基础工作之外,就是要大打一场人民战争,把群众动员起来,强化监测预警,狠抓临灾避险,确保哪里有情况发生,那里就有及时反应,最大程度减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

四是密切关注灾情险情,强化信息收报工作。为及时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重要批示,部着力增强地质灾害灾情险情信息采集、报送的能力和效率,接到报告和信息后,及时了解情况,保持动态跟踪。2010 年,共向国务院上报各类文件 33 次,向国务院总值班室报送值班信息 169 期。未发生信息误报、缓报、漏报的情况。各地加强值守,及时报送地质灾害灾情险情及后续处置工作情况,向部报送各类防灾信息数千份。

(三)积极主动服务,着眼长远精心谋划

一是夯实基础,提高基层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建成 847 个群测群防有组织、有规划、有经费等 “十有县”。升级了全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信息系统,实现群测群防点全覆盖。联合中国气象局,在全国 30 个省 (区、市)、253 个市、1265 个县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同时在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中加播启动应急响应信息等内容。

二是消除隐患,开展隐患点工程治理。2010 年,中央财政投入 14 亿元特大型地质灾害治理专项资金,投入 8 亿元支持甘肃舟曲开展灾后重建地质灾害防治。目前,中央财政已初步形成在三峡库区、地震灾区、甘肃舟曲等重点地区投入防治专项和面上开展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的点面结合、重点突出的资金安排格局。在此带动下,各地的资金投入也大大增加。

三是加强宣传,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针对基层开展地质灾害防治评估、巡查、预案、宣传、人员 “五到位”宣传培训活动和重点地区应急管理培训,累计培训 10 万余人。通过各大媒体现场报道、系列追踪、专家访谈等多种形式宣传地质灾害防治,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部联合河北、重庆开展多点连发特大型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指导各地共开展应急演练 371 次,参与人数达 4 万多人。以桌面推演的形式模拟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应急处置过程,总结完善应急流程并向全国推广。

四是谋划未来,推进防灾减灾长效机制。推进建立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和应急体系,积极建议国务院出台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政策措施。在重庆、北京组织多领域院士、专家召开 “西部复杂山体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学术研讨会”和“全球灾变事件与重大地质灾害战略研究会”,分析重大地质灾害异常多发的原因,研判趋势,为防治决策提供依据。各地也根据区域情况,加强成灾条件、机理和模式的研究。

(四)抓住关键,充分发挥群测群防作用

各地积极推进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按照部要求,深化县级地质灾害防灾体制和机制建设,多方争取工作经费,不断提高队伍素质,进一步发挥基层党员、干部和骨干群众的地质灾害防范主力军作用。我们大约有十多万个群测群防监测员,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群测群防监测员不畏艰险,不分昼夜,准确监测,成功预报,在最危险、最困难的环境中执行着最崇高的生命任务,他们践行着服务人民群众生命权利的最高价值准则,守护生命,守护家园。2010 年成功预报地质灾害 1100 多起,避免了约十万人的伤亡。国土资源部及时召开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场会,总结工作,交流经验,并以通报表扬、颁奖晚会等形式,大力弘扬群测群防监测员践行服务于人民群众生命权利最高价值准则的核心理念。

二、充分认识地质灾害防治的严峻形势

2011 年,影响我国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地貌条件、地震、干旱和降雨等极端气候等多方面因素仍然存在,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一)我国特殊的地质条件和频发的极端气象导致地灾多发

我国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山地丘陵分布广泛,地质不稳定区域大。地震发生频率高,汶川和玉树特大地震造成山体松动、岩体破碎,加剧了地质不稳定性,盈江地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也可能在汛期显露。受地理、经济等条件制约,不少地方特别是西部地区部分群众仍居住在深山峡谷中,受到地质灾害的直接威胁。近年来,我国极端气候异常,干旱、暴雨时有发生,极易诱发雨洪地质灾害。据气象部门预测,2011 年夏季我国黄淮、江淮等地区降水较常年偏多,登陆的热带气旋同期偏多,局地强降雨发生的频率增加、强度增大。从 2010 年的情况看,主汛期雨情、水情异常复杂,引发的地质灾害问题十分突出,既有排查出来的老隐患点成灾,也有不在群测群防体系中的新地灾点成灾,还有一些如贵州关岭、四川汉源、甘肃舟曲等大规模、高速度、远距离的滑坡、泥石流或多种灾害叠加并发的重大地质灾害。这些灾害常常突如其来,猝不及防。

(二)防范意识还不强,防范措施还不足

当前,还有一部分干部群众缺乏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对地质灾害的辨识能力和避让意识薄弱。地质灾害防治还没有完全成为各项规划和建设的前置条件,大量城乡和工程建设单位往往只重视工程施工,不重视地质状况勘查和地灾隐患排查,工程往往选址在地质灾害隐患点上,劈山修路、切坡建房、造库蓄水等工程施工诱发了大量滑坡等地质灾害。一些山区的县城、乡镇和村庄由于地理条件和历史因素所致,本身就建在了滑坡体或者泥石流冲洪积扇上,由于种种条件尤其是经济条件限制,暂时没有能力全部实施搬迁,一旦发生地质灾害极易造成重大损失。

(三)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建设仍然不足,防治工作依然存在薄弱环节

目前,国土资源部门地质灾害防治专职管理人员很少,越往基层人员越少,部分县 (市)甚至一个专职人员都没有; 现有的监测机构对地质灾害防治的技术支撑能力不足,全国还有大量市、县没有设立地质灾害监测机构。由于机构、人员以及经费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地质灾害调查和监测预警覆盖面窄、空白区大,许多地质灾害隐患点该搬迁的没有搬迁,该治理的没有治理。全国已经开展的地质灾害调查的精度也不高,已查出的隐患点往往因防治经费限制而无法实施防治工程,而已治理的工程又普遍没有维护费用,即便三峡库区也是如此。我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很不健全,仅对三峡库区等少数地区和个别重点工程实施了专业监测,其余大部分地区只能实行群测群防监测。群测群防员绝大多数是兼职人员,没有必要补助,没有配备基本装备,工作条件艰苦,风险也很大,承担了远远超过其能力的监测任务。

总之,对于当前防灾形势的严峻性和任务的艰巨性,我们始终要保持清醒认识,关于 2011 年地质灾害防治,总的要求就是要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坚持做好抗大灾、应大急、抢大险的各项充分准备,坚持把问题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措施制定得更周全一些,把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牢牢把握防灾的主动权,坚决避免重大人员群死群伤事件,最大可能避免和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

三、重点做好防灾减灾的几项工作

(一)做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立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和应急体系,加大重点区域地质灾害治理力度。4月6日,国务院通过了 《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和综合治理总体规划》,力争用 5 年时间,基本解决防灾减灾体系薄弱环节的突出问题,其中,对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搬迁避让和治理均作出了重点安排。此外,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已列入国务院审批计划,目前正处于完善阶段。《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也在抓紧报批。

这些都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我们务必要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切实做好贯彻落实。一是要加紧编制山洪地质灾害防御专项规划的实施方案,前三年着重开展调查评价、重点集镇勘查,完善县级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和群测群防体系,后两年着重开展搬迁避让和治理工程。二是要积极准备,做好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出台后的贯彻落实。三是要抓紧编制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 “十二五”规划,并争取把主要防治内容纳入到本地区的 “十二五”规划中去。重点考虑四方面,一是全面加强调查评价,提高工作程度,特别要加大对人口密集区、重要基础设施周边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价力度,安排必要的工程勘查,建立健全隐患排查制度。二是突出抓好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完善监测预报网络,加强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建设,提高群测群防水平。三是加快构建综合防治体系,统筹各方资源,同步开展地质灾害、水土保持、中小河流整治、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大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力度,着力消除隐患。四是强化临灾应急避险,建立完善地质灾害应急体系,完善应急避险各种手段,提高临灾避险能力。

(二)切实加强机构建设

中央编制办公室已经批准部成立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办公室,并增加司局级领导职数,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也已经中央编制办公室批复,即将挂牌成立。各地要大力推动本地区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机构和应急技术支撑机构建设,要将机构建设作为今年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特别是地质灾害多发易发的省份,要力求在今年取得突破性进展,已建立省级地质灾害应急机构的省份,要着力向市级延伸。

(三)强化特大型防治项目管理

近年来,中央财政逐年增加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预算资金,力度还将进一步加大。各地要积极推动加大本级财政对地质灾害防治资金投入力度,多渠道筹集防治资金,并严格按照财政部、国土资源部 《关于印发 〈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建 〔2009〕463 号)和国土资源部办公厅 《关于加强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管理的通知》 (国土资厅发 〔2009〕81 号)的要求,加强资金、项目管理,按规定上报资料。对存在数据弄虚作假、未按规定管理使用专项资金、未及时向部报送等情况的省份,部将扣减或取消下年专项资金预算指标,并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要依法予以查处。

(四)继续提高基层防灾能力

推进防灾能力建设,提高基层地质灾害防范的意识和预警预报、组织协调、应急避险、软硬件支持等方面能力。一是会同气象部门,进一步将预警预报工作向县(市、区)延伸,未开展此项工作的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市 (地、州)、县 (市、区)要努力在今年完成。二是要大力开展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演练。对威胁学校、医院、村庄、集市等人员密集场所的重大隐患点,要于每年汛期前至少组织一次应急避险演练。通过演练明确受威胁群众撤离的信号、路线、应急避灾场所等,明确分工,明确责任,明确要求。三是继续完善地质灾害应急平台。按照国土资源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标准,整合已有资源和基础,更新数据,实现地质灾害应急防治远程会商和应急指挥。

(五)突出群测群防

进一步提升群测群防能力,发挥群测群防体系的重要作用。一是继续扎实深入推进地质灾害群测群防 “十有县”、“五条线”和基层 “五到位”建设,着力解决群测群防体系中存在的经费不足、技术含量低、监测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二是要大力宣传群测群防体系的作用,大力宣传成功避险的典型案例,鼓舞士气、提振信心。地质灾害宣传工作不仅要宣传地质灾害造成的重大损失,更重要的是宣传我们群测群防监测员在政府的领导下,不畏艰险,守护生命,成功预报,应急避险,避免更大人员伤亡的成绩。今年,部将继续邀请 100 名特别优秀群测群防监测员来京进行经验交流。

(六)扎实做好防范工作

一是做好排查巡查,汛期前各地都要开展一次全面的隐患排查工作,将所有威胁人员和财产安全的隐患点及时纳入防范体系,加强对在建施工场所防灾工作的监督指导,特别要注意上游发生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形成堰塞体,后期降水使堰塞体突然溃决,形成高落差、大体量、快速度的特大泥石流灾害。要坚持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复查,动态监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变化情况。

二是做好值班和信息报送,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报送地质灾害灾情、险情。根据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特别重大和重大地质灾害事件,要在事件发生后的 4 小时内迅速向部报告。对尚未抵达现场、无法核实的灾情险情,要将已掌握的情况通过传真、电话等方式及时报部。

三是做好应急处置,遇有灾情、险情要及时启动应急响应,组织有关人员赶赴现场协助地方政府开展抢险救灾,重点要做好受威胁人员的转移和二次灾害的防范。

四是强化重点地区防治工作。三峡库区要做好库水位涨落期间的地质灾害防范,重点是开展全面的巡查排查,落实隐患点的群测群防监测或专业监测,尤其是汛前水位消落以及高水位条件下库岸的稳定性监测,要做到定人、定点、定时进行巡查和监测。要充分发挥专业技术队伍的支撑作用,做好预案的落实和应急处置工作,努力保障百万移民生命财产和航运安全以及三峡工程正常运行。汶川及玉树地震灾区和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区,应充分依托以群测群防为主的监测体系做好日常防范工作,重点时段要派驻专业队伍指导协助地方做好防灾工作。东南、华南、西南等山地丘陵区要着重防范台风和强降雨引发的点多面广的突发性灾害,要特别防范引发人员伤亡的崩塌、泥石流灾害。华北、西北黄土地区要做好黄土塬边缘崩塌、滑坡、沟口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新疆等地要密切关注气温变化情况,做好积雪融水引发地质灾害的防范。

四、总结经验,探索建立地质灾害防治新机制

各地要在认真总结近两年行之有效的一些做法和切实可行的一些经验的基础上,把它上升为制度或者规范,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的体系建设。要积极探索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地质灾害防治新机制,结合本地实际制订鼓励政策,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加大统筹力度,推动地方整合地质灾害防治与山区脱贫、生态移民、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小流域整治、土地整治、矿产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政策。请各地于 4月底前将本地区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好的做法和经验报部地质环境司。部将派出部领导带队的工作组赴各地进行防治新机制调研、汛期地质灾害防治督促检查和抗旱找水打井现场回访,并通报有关情况,适时召开地质灾害防治新机制经验交流会,推广先进典型经验。

同志们,今年是 “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又是建党 90 周年,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事关我国经济平稳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意义深远、责任重大。各地务必要立足于抗大灾、应大急、救大险,切实将各项防灾措施落到实处,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我相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有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有相关部门的鼎力支持,有全系统齐心协力的工作,我们一定能够把地质灾害防治这个崇高的生命任务完成好,努力向中央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

二〇一一年四月二十日

2011年春节成都到西昌自驾路线和路况求助

我明天出发,西昌的朋友才走过,建议走成都-夹江-峨边-汉源-石棉-冕宁-西昌。据说必须要在下午4点之前过托巫山,否则会堵挺长时间车,建议从成都早点出发,走的时候看看天气预报,选个晴天走。

天气预报汉源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天气预报汉源汉源县坭美、天气预报汉源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