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约(乡约主持人)
乡约是什么官
1、乡约,明清时乡中小吏。由县官任命,负责传达政令,调解纠纷。在《儒林外史》第六回“族长严振生 ,乃城中十二都的乡约。”《老残游记》第十五回“魏老儿连忙跑来看时,却好乡约、里正俱已到齐。”
2、《白鹿原》故事发生在民国时期,这时候,进行了一些改革,县下设仓,仓下设保障所。仓里的官员职称是“总乡约”,保障所的官员职称是“乡约”。
3、总乡约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乡长、镇长,乡约相当于管辖几个村的村长。田福贤就是整个白鹿仓的乡长,鹿子霖相当于管辖塬上几个村子的村长。总乡约、乡约都是政府任命的官职,应该算是编制内,有公务员的意思。
想问一下乡约是什么官呢?
乡约,明清时乡中小吏。由县官任命,负责传达政令,调解纠纷。
在《儒林外史》第六回族长严振生 ,乃城中十二都的乡约。《老残游记》第十五回魏老儿连忙跑来看时,却好乡约、里正俱已到齐。《白鹿原》故事发生在民国时期,这时候,进行了一些改革,县下设仓,仓下设保障所。仓里的官员职称是“总乡约”,保障所的官员职称是“乡约”。
古代有哪些官
古代的州县官都将以民为本作为州县工作的重点,但《福惠全书》却直言相告,州县工作实际上只有两件事,一是“事上”,二为“安下”,而且关键在于“勤”和“慎”,把上级领导侍奉好。
在具体做法上,《福惠全书》指导说万万不可忽视卑奉尊、以下侍上的细节。比如给上司送礼务必要亲自操办,若礼物是土特产一类的更不能怠慢,一定要保持新鲜,不能过期。
若是上司前来视察,也必须亲自抓接待工作,比如安排食宿,接待仪式等丝毫不能马虎,总之无论大小事,都得事必躬亲,让领导高高兴兴地来,欢欢喜喜地走。
在《白鹿原》中乡约是什么?
乡约就是这个族里约定俗成,以书面形式表现出来的,加以约束管理族人的规章制度,人们做事的原则和底线。同时也象征着文明乡约。
其书中所描写的乡约内容如下:德业相劝篇,德谓见善必行闻过必改能治其身能修其家能事父兄能教子弟能御僮仆能敬长上能睦亲邻能择交游能守廉洁能广施惠能受寄托能救患难能规过失能为人谋事能为众集事能解斗争能决是非能兴利除害等内容,还有剩下的过失相归,礼俗相交,患难相恤,等内容,可以自己翻看书籍。
白鹿村的乡约是通过广为宣传的方式使族人完全知晓,从而具有预测、指引和评价的约束功能。白鹿村的乡约由朱先生起草以后,白嘉轩请来石匠,凿下两方青石板碑篆刻下来后,镶在祠堂正门的两边,与栽在院子里的“仁义白鹿村”交相辉映。随后,白嘉轩召集白、鹿两姓十六岁以上的男子齐集学堂,一条一款,一字一句的讲解,要求每个男人再教给妻子和儿女,学生在学堂里也要学乡约。
鹿子霖的乡约官衔其实是民国政府,管理村一级干部,所设立的一个管理部门。相当于现在的乡镇。其权利还是很大的,我个人觉得是新旧社会更替下,两个相同性质的官衔并存的情况,都具有管理本村人民的权利和解决本村事件的使命。要求乡约自己以身作则,并能够尽可能的公平公正的处理本村事物。
乡约是指什么?
(1)“乡约”是邻里乡人互相劝勉共同遵守,以相互协助救济为目的的一种制度。
犹言乡规民约。适用于本乡本地的规约。《宋史·吕大防传》“﹝ 吕氏 ﹞尝为《乡约》曰‘凡同约者,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词林·乡绅异法》“﹝ 罗一峯 ﹞未几复官,请告里居,立乡约以整顿风俗,其法甚严,莫敢不遵。”《儒林外史》第四八回“﹝ 王玉辉 ﹞要纂三部书嘉惠来学。 余大先生 道‘是那三部?’ 王玉辉 道‘一部礼书,一部字书,一部乡约书。’”
(2)指奉官命在乡里中管事的人。
《儒林外史》第六回“族长严振先,乃城中十二都的乡约。”
“乡约”是什么官的?
“乡约”是保障所的官员。
《白鹿原》中有一段对清未民初时县以下政权变化的记述“皇帝在位时的政权机构齐茬儿废除了,县令改为县长;县下设仓,仓下设保障所;仓里的官员称总乡约,保障所的官员叫乡约。”
“乡约”的发展
如同电视剧中演绎的一样,“乡约”在民国中期以前这段时间仍在起着明显的作用。后来则每况愈下,农村社会动荡,民不安生,持续的抓丁拉夫,催粮派款,彻底冲垮了农村社会的正常秩序,以“教化民众”为主旨的“乡约”逐渐衰退。
新中国成立以后,“乡约”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只有个别地方人们仍习惯称村上的头面人物为“乡约”。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还经常听到农村中对一些喜管闲事的人讥讽为“人窝中的‘乡约’”···。可见“乡约”在中国历史上对人们生活影响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