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田(许田打围)
慢步许田古镇
禄青山:游记
昨天,我驱车来到许昌建安区陈曹乡的许田古镇慢步游览。古镇布局典雅,呈金字塔状,东达泰山庙,西邸敬母堂,南依莲花河,北靠延秀岗。
提起许田,不禁使我遥想起许由那位一尘不染的隐士,拒帝而不受,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顶礼膜拜,以至被奉为不是帝王的帝王。三国时期最杰出的诗人曹植在《洛神赋》中消锋有"尧禅许由""临河洗耳"的名言;唐代大诗人李白有"洗耳得真情"的诗句;杜甫有"未能易其节"的颂词;清代大文豪曹雪芹也嘉奖他为"逸士高人。"许田南门外的莲花池,相传是许由当年亲自开挖的洗耳种耦池,以示其洁白自好。每到夏季,清泉满池,莲花朵朵,似雪如玉,姣洁无暇,轻风扶摇,馨香四溢。据说许由在此偶遇到了莲花仙子,莲花池便由然而生。
据史书记载,唐尧时有位名叫许由的隐士,隐居于中岳嵩山。尧不辞劳苦,日夜兼程,前来谒拜,欲让他当帝王。许由婉言拒绝,退居嵩山深处。后来,尧又让他做九州长(当时天下分为九州),他便率其部落,沿河而下,来到这里安居乐业,并开始拓荒耕田,种植五谷。于是中原大地的第一批农人开始出现。从此,许由"朝临大台(今射鹿台),暮至晚溪(今莲花池)",度过了自食其力的晚年生涯。后人为了对许由拓荒耕田的怀念,以姓命名,为之许田。尔后,许昌之"许",也由此而得名。
春秋初期,周武王分封诸侯于天下,并封许文叔于此地,为之许国。据该镇东泰山庙(现为许东小学)《万人铭碑》记载,"周之朝宿,汉之许田,暨我大明,历代绵延……”
《万人铭碑》制于明熹宗天启二年(公元1626),呈四棱柱体,各面宽一米,高三米,碑额脊坡为瓦房形,碑文字迹尚可辩认。
据道光《许州志》载,《诗鲁颂》曰:“居常于许,复周公之字"。朱熹注:“许,许田,鲁国朝宿之邑。″孔颖迖曰:“诸侯有大德,受采于京师,为将朝而困消宿焉,谓之朝宿之邑。鲁以周公之故,成王赐之许田。春秋之时,鲁不朝周,邑无所用。而许田近于郑国,郑国有枋田,地势之便而与郑易之。桓公元年(公元前719),郑伯以璧假许田,则鲁之有许见于经传也。”这里所说的邑,城郭之意;璧,古代一种中间有孔的扁平圆形玉器;假,购买。郑国用枋田换取,再加上用珍贵的玉璧来购买,可见许田是块宝地。然而,宝地的人民永远也不会忘却为他们做出过汪桥知杰出贡献的人。许田人民永远不忘许由在这里屯田;汉魏时期,雄略儒雅的曹操经常在这里打猎,
经常在这里吟诗,并在这里颁布了屯田制。屯田制实行不久,因战乱荒抚的土地重新被开恳,黎民百姓很快得到了温饱。粮食的增多,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物质基础。据当地百姓讲,今许田北的"曹碾头村,″就是当年曹操的粮食加工地,那里当年因碾米而得名。设想,如果没有屯田制,哪里会有"曹碾头村,″又哪里会有曹操夺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呢?
相传,不知是曹操羡暮许由的洁白自好,还是看中了许田是块瑰宝,渐渐地曹操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产生了恋情,准备将魏都迁来。后因红砂地(囚地)距镇太远而弃舍。可知当年曹操对许田这里是何等匠心!
相传,为了军事防御之需要,曹操运筹帷幄,最先在许都周围开挖了一条40多里的地下藏兵洞。以便更有效地消灭敌人,保存自己,他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地道藏兵的人。据当地的老人说:在许田镇中大路北有个出入的洞口,该洞口于1975年生产队打肥水井时发现(已封存),其洞构造是用白石灰,砖渣、铁碴等混制而成;洞距地面约五米深,壁厚约零点五米,高约三点五米,宽约二点八米,该洞呈东南至西南走向。藏兵洞由许田西门外的"射鹿台″直达(古城)许都,绵延四十多里。至今这一带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
东汉末年的一天,曹操带领汉献帝、刘备、关羽,等来到许田射鹿台上观看军事演习,曹军威风凛凛,号称八十三万。演习开始,骑兵步兵各走一路,井然有序。突然曹操一箭射中跑鹿,曹兵连声喝彩。而关羽以观赏卒鹿为名,用手暗将鹿血溅在一匹灰白矮马右腿上,便仔细察看曹军演习。不久,那匹灰白色矮马又出现了。此时,关羽对曹丞相笑着说道:"丞相,这里你的兵马不过八万短仨罢了!"原来,曹操的骑兵是从许田藏兵洞口来回出入的啊!当时,射鹿台上一片欢声笑语。然而,曹操就是在许田射鹿台上伶牙俐齿的说服了关羽。致使关羽后来在官渡之战中斩颜良、诛文丑,直杀得袁军屁滚尿流。
翻开《三国志:关张马黄赵注》有这样一则史实:《蜀记》曰:初,刘备在许,与曹公共猎。猎中,众散。羽劝备杀公,备不从……,备曰:“是时亦为国家惜之耳。若天道辅正,安知此不为福耶!"
射鹿台今雄居许田西一里处,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有清代乾隆十二年(1748)腾之瑚传写的行书"射鹿台"石碑(此石碑今存在陈曹乡射鹿台村委院内),其碑文曰:“许田射鹿,其事不见于经史,岂陈寿辈为曹讳耶?然关侯尝语先主曰:许田猎下,若从某言,必无今日之厄。是则实有其事矣!故大书于石,以寒万世奸雄之胆,而知曹之无君,自迁许始。现在许田南12里的的"陈曹村",据传就是当年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在此歇马陈述曹操之过而故名。
在罗贯中、腾之瑚的笔下,曹操竞成了欺君罔上的"天下奸雄。″鸣呼,千秋功过,有谁评说?抛开正统的封建伦理道德,从 历史 角度讲,“曹操是一位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位英雄″(鲁讯语)。他受任于危难之机,唯才是举,兴屯田、抚黎民、除董卓、擒吕布、平袁术、灭袁绍、统一中原……所有这些,就连自誉为汉室之裔的"先主"刘备不也望洋兴叹吗?然而,许田这里的莲花河水汩汩流淌着,仿佛也在为曹操诉说不平。
许田的莲花池,曾是当年汉献帝和曹操赏花垂钓游玩的地方。相传曹操在此钓鱼钓出一只老鳖,在曹欲杀老鳖时,说来也怪,只听有人说道:"丞相息怒,杀了老鳖不要紧,怕的是头子被杀,小的们兴风作浪,淹没丞相的大片良田,如果放生,愿开运河一条,供丞相渡兵运粮。"片刻,曹操转怒为喜,就把老鳖放回池中。果不其然,当天夜里,雷呜电闪,风雨交加,第二天曹操来此一看,莲花池向东南便开了一条长河!曹操随即给这条河起了个名子叫″莲花河。″至今这里还流传着曹操在此垂钓放生老鳖的传奇故事。
许田,人杰地灵。在 历史 的长河中于东魏年问,后唐庄宗同兴二年、宋熙宗四等先后三次设县,宋,金时称为许田镇。这里是古代陈州通往洛阳的驿站,又是许州达汴梁的通衢必经之地。这里每年四季,车水马龙,商贾云集。有的在这里喝茶小憩,有的在这里风味小吃,多少他乡儿女在这古镇的小客店,于幽雅中度过了那幸福之夜。许田,经过历代能工巧匠的装点,建造了天爷庙、许由嗣、关帝庙、敬母堂、慈寺院、泰山庙等等,可谓别有洞天,(一九六五年,这里不少建筑还保留着汉魏古风)。据这里老年人讲:当年许田这里冬日,枯树封涤,大地皑皑,一派北国风光;许田积雪,素来脍炙人口,堪称许田奇观,是许昌十大名胜之一。清乾隆七年许州知州甄汝舟书诗赞曰:雪后偏宜玩物华,封涤枯树尽飞花,直登射鹿台遥望,万顷琼田糁玉沙。
许田,每当春天万木复苏时,古镇更显得热闹异常;而古会的到来,使这里又平添了三分醉意;象鄢陵的君子兰,洛阳的牡丹和日用的百货商场……应有尽有。来这里光临的有寺院僧人,有城乡来的商贾,更多的是成年累月在这块古老土地上辛勤耕耘的农家夫妇。他们云集到此,看看踩高跷,瞧瞧推旱船,瞅瞅狮子舞,再听听"大油邦",有兴致的,还可攀登高耸入云的"天桥",领略一下许昌的民间风情,给人以春之享受,尽诉天伦之乐,令人心旷神怡,那得意之情,简直绝了。
慢步许田古镇西,登射鹿台远眺,遐思悠悠,俯首莲花小溪,更有潺潺流水。夏风轻拂,醉意昂然,两岸田野,郁郁葱葱,澄清的莲花河尽览眼底,不由使人又遥想起许由慢步莲花池畔时的情景;仿佛又想起曹操吟赋″山不在高,水不再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时的情愫。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几经 历史 风云变幻,如今的许田面貌焕然一新,一幢幢新楼房排排林立古镇,镇内的一条大街,已成集贸中心,摊点相接,人流不绝;大街两边还保留着一些古朴的桃山青瓦明柱木板店房;两排长廊由东向西直伸展到射鹿台,足有四华里;村头庄院,各色鲜花在夏风轻拂下摇曳不定,令人眼花缭乱,幽香阵阵,扑鼻而来,仿佛进入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放眼许田原野,宽扩的水泥大路纵横,一望无际的绿林田园景象令人陶醉。
啊!许田古镇那西子般的姿色,人们曾为她有五千载悠久 历史 而自豪;也为她以新的少女英姿伫立在豫东平原上而歌唱!
三国历史上许田打围关羽为什么坚持杀掉曹操?
华容道关云长义释曹操的故事虽然脍炙人口流传千古,但毕竟是小说的虚构,史实上,关羽不仅没有在华容道义释曹操,反而有秘密杀掉曹操的意图。东汉末年董卓作乱,曹操与袁绍等联合欲消灭董卓,由于联军各怀鬼胎各行其是曹操一气之下回原籍募兵,司徒王允与吕布袭杀董卓,董卓部将郭淮、李唷⒀罘畹嚷时闯进京城互相倾轧,京城一时大乱,曹操抓住机遇迎立献帝定都许昌,献帝封曹操武平侯拜大将军假节钺。
吕布被赶出京城,袭取下邳,刘备万般无奈投奔曹操,曹操对刘备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表先主为左将军。(《三国志・先主传》)。曹操与刘备东征吕布,关羽看中了吕布营中的美女,向曹操请求娶之为妻,曹操答应了。攻破吕布后,关羽再次提出,曹操觉得奇怪,什么样的绝色美人能让关大英雄动情,决定自己先看看,结果女人的美色让曹操忘记了仁义,背弃了诚信,关羽自然是胳膊拧不过大腿,但心中却燃起腾腾怒火。恰巧此时曹操邀献帝打猎,引出了“许田打围”的故事,关羽要杀曹操就发生在这个时候。
《三国演义》第二十回说,曹操请献帝田猎,见一只大鹿,献帝连射三箭不中要求曹操射之,曹操接过宝雕悄局弓、金t箭,扣满一射,正中鹿背,倒于草中。群臣将校,见了金t箭,只道天子射中,都踊跃向帝呼“万岁”。这时恼了一位英雄――关羽,剔起卧蚕眉,睁开丹凤眼,提刀拍马便出,要斩曹操。玄德见了,慌忙摇手送目。小说描写的这个情节是否有事实依据呢?有,请看《三国志・关羽传》引用《蜀记》的一段文字:初,刘备在许,与曹公共猎。猎中,众散,羽劝备杀公,备不从。这段记载虽然与“许田打围”有些不同,但关羽要杀曹操确是不争的事实。
当时,刘备虽然屡战屡败,但关羽还未被曹操擒获,两年后,曹操击败刘备生擒关羽,曹操爱才心切一心要收服关羽,所以对关羽恩宠有加,封汉寿亭侯、赐赤兔马,三日一大宴五日一小宴,并让吕布营中的美女前来侍候,功名利禄虽然没有使关羽动心但却从此改变了他对曹操的看法,张辽来探关羽去留之意时,关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肆运闷去。”关羽这一叹,似乎有难言之隐以及相逢恨晚的意思。看来罗贯中安排曹操“许田打围”并非凭空捏造,关云长义释曹操也非空穴来风,是符合故事情节的发裂弯展以及人物性格的。
古时的许田是什么意思?史记,郑世家有“与鲁易祊、许田”怎么讲?
“祊易许田”,说白了就是鲁郑没经过周王的允许,私下里把天子用来祭祀泰山的专用田“祊”给调换了。古时天子在上,诸侯不得以地相与,况且放弃了“祊”就等于放弃了祭祀泰山的权利。由于历史的原因(周公定礼),鲁国一直认为有资格祭祀泰山的只能是天子,还有就是鲁国国君,其他诸侯是没有这份权力的。因此,当郑庄公提出用天子之泰山之邑的“祊”来交换靠近许国的鲁国“许田”时,就高兴的答应了。祊和许田均为周王室所赐,郑庄公擅自将祊与鲁国许田对换,一方面出于地理远近的考虑,另一方面借此表示对周王朝的蔑视,郑庄公提出的这个交换实际是表明周王将“不祀泰山也”,这太不把周王放在眼里啊!
先看看鲁郑交换的这两块田吧。
《史记索隐》有:“许田”,近许之田,鲁朝宿之邑。“祊”者,郑所受助祭太山之汤沐邑。郑以天子不能巡守,故以祊易许田,各从其近。
《集解谷梁传》曰:“祊者,郑伯之所受命于天子而祭泰山之邑也。许田乃鲁之朝宿之邑。天子在上,诸侯不得以地相与。”
“许田”,邑名,鲁君朝见周天子时的朝宿之邑,在今河南许昌东南。《史记新注》:索隐左传郑伯以璧假许田,卒易祊(公元前711年,周桓王九年,鲁桓公元年)。祊是郑祀太山之田,许是鲁朝京师之汤沐邑,有周公庙,郑以其近,故易取之。此云“许田天子用事太山田”,误。正义杜预云:“成王营王城,有迁都之志,故赐周公许田,以为鲁国朝宿之邑,后世因而立周公别庙焉。郑桓公友,周宣王之母弟,封郑,有助祭泰山汤沐邑在祊。郑以天子不能复巡狩,故欲以祊易许田,各从本国所近之宜也。恐鲁以周公别庙为疑,故云已废泰山之祀,而欲为鲁祀周公,逊辞以求也。”括地志云:“许田在许州许昌县南四十里,有鲁城,周公庙在城中。祊田在沂州费县东南。”
“祊”,或作“邴”,邑名,读beng1(崩),郑国祭祀泰山的汤沐邑,在今山东省临沂市费县东南。杜预注曰:祊,郑祀泰山之邑,在琅邪费县东南。那时可能还没有严格的“避讳”,因此,“祊”的读音还不犯忌。
《史记卷四•周本纪》:“五年,郑怨,与鲁易许田。许田,天子之用事太纯李辩山田也做缺。”
(五年,郑国因怨恨桓王,和鲁国调换了许地的田地。许地的田地,是天子用来祭祀泰山的专用田。)
这里司马公有个笔误,“郑怨”当是“郑使宛”之误。“宛”,郑大夫名。而且“许田”也不是“天子之用事太山田也”,郑国的“祊”才是。
在《史记卷四十二•郑世家》中延用了《周本纪》的说法:“(郑庄公)二十九年,庄公怒周弗礼,与鲁易祊、许田。”
(庄公(姬寤生)生气周桓王没有礼遇自己,故意用祊与鲁国交换了靠近许国的鲁国的田地。)
这里的“怨”、“怒”皆源于公元前717年“郑伯如周,始朝桓王也。王不礼焉”。实际上,这几年,郑庄公正在努力修复与周室的关系,但前提是周王不再是“天下共主”;这次易田并不是发泄怨气,而是要表示周王也不过是个诸侯国罢了。
《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鲁隐公)八年,(鲁隐公姬息,亦书姬息姑)与郑易天子之太山之邑祊及许田,君子讥之。”
(与郑国交换天子所赐之封邑太山的枋和许田,君子讥贬这件事。)
《春秋》:“三月,郑伯使宛来归祊。庚寅(二十一),我入祊。”
《左传•隐公》:“郑伯请释泰山之祀而祀周公,以泰山之祊易许田。三月,郑伯使宛来归祊,不祀泰山也。”
(郑庄公请求免除对泰山的祭祀而祭祀周公,用泰山旁边的祊地交换鲁国在许地的土田。三月,郑庄公派遣宛来致送祊地,表示不再祭祀泰山了(杜预注曰:桓元年(公元前711年),乃卒易祊田,知此入祊,未肯受而有之。)。)
《公羊传•隐公》:“三月,郑伯使宛来归邴。宛者何?郑之微者也。邴者何?郑汤沐之邑也。天子有事于泰山,诸侯皆从。泰山之下,诸侯皆有汤沐之邑焉。庚寅,我入邴。其言入何?难也。其日何?难也。其言我何?言我者非独我也,齐亦欲之。”
(三月,郑国国君派遣宛来鲁国馈送邴地。宛是什么人?是郑国一个地位较低的官员。邴是什么地方?是郑国助周天子祭泰山的汤沐邑。周天子有到泰山来巡守祭天的大事时,各国诸侯都跟随周天子来到泰山脚下,各国诸侯都有自己斋戒沐浴的汤沐邑在泰山下。庚寅(二十一)这天,鲁国进入邴地。这里为什么说“入”呢?因为很困难。什么要记载进入邴地的日期呢?也是因为很困难。这里为什么说“我”呢?说“我”的原因,并非扰陵只有鲁国,齐国也想得到邴地。)
《谷梁》:“名宛,所以贬郑伯,恶与地也。入者,内弗受也。日入,恶入者也。邴者,郑伯所受天子而祭泰山之邑也。”
(称郑国使臣的名。用以贬斥郑伯。因为他给鲁国土地是耻辱的,鲁国进入邴地。邴地人民不愿意,记载进入的日期。)
《感知春秋》:三月,郑伯派宛(郑国大夫)出使鲁国,来归还祊。泰山之祊,在泰山脚下,今山东省临沂市费县境。费县有条祊河,是费县主要干河,属沂河水系一级支流,发源于山东临沂市平邑县白彦镇的大筐崮(今名太皇崮),自西向东南流经费县全境,至临沂市兰山区义堂镇汇入沂河。祊河之名即来自泰山之祊。据《费县志》记载:清乾隆22年(1757年)乾隆南巡过祊河题《渡祊河》诗“郑宛归鲁泰山祊,因以名河出大匡,清浚合流被溢浩,万松如在水中央。”道出了祊河的来源和成因。
“祊”的本意就是古代在宗庙门内设祭的地方,祊邑原是周天子祭祀泰山时起居斋戒、沐浴准备的地方。据说郑桓公时,勤于王事,多有勋劳,又由于是周宣王的母弟,于是周宣王就将祊赐给了郑国,以便在天子祭祀泰山时,让郑国也能跟着沾光,算是对郑国的一种奖赏。所以祊不是普通的城邑,它的功能不是用来住人的,而是郑国国君陪天子祭祀泰山时用作汤沐之邑。
到了这一年,郑伯(郑庄公)忽然请求免除对泰山的祭祀而祭祀周公,要用泰山之祊,换鲁国的许田。许田,顾名思义是在许国的一块地,本为周田,因近许,所以称许田,位于今河南许昌市许昌县南,此地有鲁城,城内有周公庙。周成王营建东都洛邑时可能就有迁都之意,故而将许田赐给周公,作为鲁国国君朝觐周天子时的朝宿之地。
三月,还没等鲁国答应,郑庄公就让大夫宛来归还泰山之祊,表示不再祭祀泰山了。
泰山之祊小,为一行馆,在鲁国境内;许田较大,为一乡邑,挨着郑国边界。祊离郑国挺远的,治理起来很不方便,而且,如今周朝式微,泰山也很久不再祭祀了,就跟鲁国商量着要用鲁国附近的祊换许;又怕鲁不肯,以祭祀许田上的周公之庙诱鲁同意。古时天子在上,诸侯不得以地相与,所以郑庄公所为不合于礼。
三月二十一日,鲁入祊。其时交换并没有完成,直到4年后祊才正式归鲁(璧假许田,公元前7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