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必信生活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杂文随笔 > 正文

杂文随笔

秋思古诗(秋思古诗什么意思)

阿信2023-05-12杂文随笔84

秋思的诗句有那些?

秋思的诗句:

1、何处露藂下,入人秋思深。——出自蒲寿宬《闻蟋蟀有感》

2、想见清高极,吟成秋思多。——出自薛师石皮清山《酬刘子至》

3、冉冉秋思生,令人欲愁绝。——出自罗与之《中秋步月》

4、黯然秋思来,走入志士膺。——出自唐·孟郊《寄张籍》

5、惊秋思浩然,信美向巴天。——出自唐·郑谷《巴賨旅寓寄朝中从叔》

6、怪来秋思苦,缘咏秘书诗。——出自唐·白居易《寄王秘书》

7、独吟愁霖雨,更使秋思永。——出自唐·钱起《苦雨忆皇甫冉》

8、人情秋思薄,酒力晚风微。—燃中—出自潘献可《固城怀归》

9、为言秋思好,因听夜声正盯圆。——出自文同《听天台处士弹琴》

10、云断暮空碧,江清秋思长。——出自姚所韶《渔歌》

11、久客沧江上,穷秋思浩然。——出自陆文圭《送天台陈审中》

12、春秋思报本,忠孝原有祠。——出自罗仲舒《芦苇江八咏·祠堂议礼》

13、风雨怀君夜,空斋秋思多。——出自陈深《怀钱德钧》

14、千秋思沛邑,七月葬稽山。——出自马廷鸾《恭进理宗皇帝挽词》

15、客怀秋思豁,万象在吟边。——出自戴复古《题渝江萧氏园亭》

16、可怜秋思晚,相倚馆娃宫。——出自夏竦《虎丘僧舍间望》

17、潘生秋思苦,陶令世情疏。——出自唐·武元衡《秋怀奉寄朱补阙》

18、但教秋思足,不必月明多。——出自释道璨《和冯叔炎梅桂二首》

19、异乡秋思苦,江皋月华吐。——出自唐·李绅《移九江》

20、独坐观星斗,一襟秋思长。——出自戴复古《舟中夜坐》

刘禹锡 秋思全文

秋词

唐代: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册敬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扩展资料: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宋玉于《九辩》中稿姿带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键芦,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

古诗《秋思》的诗意?

《秋思》是唐代诗人张籍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全诗的字面意思:客居洛阳城中,秋风惹人相思。想写一封家信,只是思绪万端,匆匆忙忙之间,如何写进情感?信差刚要上路,却又被我叫住。打开信封细看,是否还有遗漏。

全诗如下:和洞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赏析: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作客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唤雀枯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

第二句“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欲”字颇可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作家书”而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

三、四两句,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岁谈书就要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这“临发又开封”的行动,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开封验看检查的结果也许证明这种担心纯属神经过敏。)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