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必信生活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杂文随笔 > 正文

杂文随笔

野望古诗(野望古诗带拼音版)

阿信2023-05-12杂文随笔60

王绩《野望》原文、译文及赏析

《野望》唐代: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迟空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段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码燃瞎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野望》古诗赏析

赏析的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茄迅洞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野望》古诗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赏析

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寒,人寂寂。触景生情,不同的季节会唤醒人心内的`最纯净的感动。或欣喜,或惆怅,或寂寥,曾经在翻阅《唐诗三百首》中,偶然瞥见初唐文章四友之一的王绩成名作,《野望》。初读之下,感觉平淡无奇,而再次品读,才感受到诗人内心那积蓄千百年的惆怅。究竟有多少个秋季的落叶堆积在空荡荡的内心,不停地飘落,不停地累积,不停地消逝,却总是等不到春意盎然的绿。

反复咀嚼此诗,脑海中都是这样一幅画面。诗人颀长的身影在夕阳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的清瘦,秋风吹起,披肩的散发与宽大的长衣随之凌乱,眼光所及之处,皆是满眼的金黄,如此壮丽,远望山峦,折射出夕阳的余光,闪现着迷惑的光晕。正眯眼孤独欣赏大好风昌陪景,前方传来了牛叫和犬吠,看着若无其事的牧民和猎人插身而过,不禁抿嘴一笑,心中郁结,他们有如何能懂呢?拂袖仰望,吟出采薇之句。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颤枯亦莫止

诗中的愁绪萦绕心间,欲罢不能,天地之大,也容不下如此厚重的愁,搁笔盖砚,轻盈的宣纸此刻重於千斤,总提不起来诗人赋诗大抵抒发所想,千愁万绪,无处释放。

野望王绩原文及翻译

《野望》王绩原文及翻译如下: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赏析

“搏昌东皋薄暮望”,诗人大约站在东皋某个小山岗上,在淡淡的暮色中,遥望远方,心情如何呢?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回到乡村,站在某个小山岗上,薄暮中遥望远方,看着“野旷天低树”的景象,难道不会有则银橡几分淡淡情思油然而生?

而作者的心情是“徙倚孙旁欲何依”:心情想找一个依托(“徙倚”),却找不到(“欲何依”)。此处化用了曹操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句,当然曹诗是慷慨激昂、心怀天下的干事创业之愁,而王绩却是无所事事、精神空虚之愁。

《野望》翻译及赏析是怎么样的?

名为《野望》的古诗有好几首,下面以唐代杜甫的《野望》为例作详解。

~~~【原文】~~~

野望

杜甫 〔唐代〕

清秋望不极,迢遰起曾阴。

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

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沉。

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

~~~【译文】~~~

秋天一眼望去清旷无极,遥远的阴云重重叠叠。

水天相接的地方一片明净,孤城外云雾缭绕。

稀疏的树叶在秋风中更快脱落,夕阳刚刚沉入高远的山。

孤独的白鹤为何回的这么晚?要知道黄昏时乌鸦早已宿满林。

~~~【注释】~~~

迢遰(dì):即迢递,遥远貌。曾(céng)阴:重叠的阴云。曾,层。

兼:连着。天净:天空明净。

迥(jiǒng):远。

归何晚:为何回得晚。

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边秋野望而作,全篇都是写望中所见之景物。

“清秋望不极”是总写清秋时节的“望”。望秋天景色清旷无极,这就很好的表现“远水天净”。

接下来“迢遰起曾阴”句是写景。写云,云是如何,是遥远的,重叠的。如此的云就表现了此时的天气是不错的。然后从云写到水,从水写到城,虽仍是远景但逼近了一些。

拍游“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句则是水天相接的地方,一片明净,孤城外,雾气缭绕。这样一写,就由首联的不错天气转进了一些悲凉的气氛。

但作者不仅写这么一点点悲凉。“叶稀风更落”,就是“风起,叶稀更落”,由颔联转向近景,并深入的画出了悲凉,第六句写落日,再变成了远景:夕阳刚刚沉入高远的山。这里,秋天的凉意更有力量的射出。

最后一联“独慧蚂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融入了作者深沉的情感:孤独的鹤,为何归晚?那些昏鸦早已宿满了树林。结合作者当时的境况不难发现,当时的作者已无落足之地,安史叛军攻陷洛阳,本欲前往洛阳的杜甫被迫退回秦、华,有家不能回,一种哀痛便油然而生,所以见到孤鹤(作者自喻)晚归,便认为是昏鸦(安史叛军)占据了树林。

这首诗自上而下无不表现出秋天的悲凉,而作者内心更深层的悲凉正是安史之乱所造成的,这就含蓄而有力的批判了安史之乱对国家与人民带来的灾难。

~~~【创作背景】~~~

这首诗云“远水孤城”,当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在秦州所作。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袭碧销,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