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必信生活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杂文随笔 > 正文

杂文随笔

塞下曲李白(塞下曲其二)

阿信2023-05-14杂文随笔53

塞下曲李白

《塞下曲》

作者:李白

原文: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返兆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搜皮

注释:

1、斩楼兰:据《汉书傅介子传》:汉代地处西域的楼兰国经常杀死汉朝使节,傅介子出使西域,楼兰王贪他所献金帛,被他诱至帐中杀死,遂持王首而还。

翻译:

到了五月,天山依旧白雪皑皑,

没有鲜花,只有地冻天寒。

虽然传来吹奏《折杨柳》的笛声,

却依旧看不到一丝春色。

一早就随着战鼓声去搏战,

到了夜晚也只能抱着马鞍打瞌睡。

希望能用我挎着的剑,

像傅子介那样为国除害,消灭敌人。

赏析:

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韩愈说五月榴世世差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折杨柳》为乐府横吹曲,多写行客的愁苦。在这里,诗人写闻折柳,当亦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他是借听笛来渲染烘托这种气氛的。沈德潜评论《塞下曲》前四句说:四语直下,从前未具此格。又说:一气直下,不就羁缚。诗为五律,依惯例当于第二联作意思上的承转,但是李白却就首联顺势而下,不肯把苍凉情绪稍作收敛,这就突破了格律诗的羁绊,以气脉直行,豪纵不拘,语淡而雄浑为其特色了。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古代出征要敲击钲、鼓,用来节制士卒进退,五、六两句,写的正是这种情况。语意转折,已由苍凉变为雄壮。诗人设想:自己来到边塞,就在天山脚下,整日过着紧张的战斗生活。白天在钲、鼓声中行军作战,晚上就抱着马鞍子打盹儿。这里,晓战与宵眠相对应,当是作者有意在概括军中一日的生活,其军情之紧张急迫,跃然纸上。随字,摹状士卒的令行禁止。抱字,描绘士卒夜间警备的情况。二句写的是士卒的生活场景,而他们守边备战,人人奋勇,争为功先的心态则亦尽情流露出来。

尾联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塞下曲的诗意

塞下曲的诗意

《塞下曲》

作者:卢纶

原文: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注释:

1、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

2、月黑:没有月光。

3、单于: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4、遁:逃走。

5、将:率领。

6、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7、逐:追赶。

诗意:

夜静月黑雁群飞得很高,

单于趁黑夜悄悄地逃窜。

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

大雪纷飞落满了身上的弓刀。

赏析:

《塞下曲》为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内容多写边塞征战。原共六首,蘅塘退士选其四首。这是卢纶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三首。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诗由写景开始,月黑雁飞高并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飞的正常时刻;而宿雁惊飞,透露出敌人正在行动。寥寥五字,既交代了时间为冬季,又烘托出了战前的紧张气氛。

单于夜遁逃,敌人夜间行动,并非率兵来袭,而是借月色的掩护仓皇逃遁。诗句语气肯定,判断明确,充满了对敌人的蔑视和我军的必胜信念,令读者为之振奋。

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不仅仅因为轻骑快捷,同时也显示出了一种高度的自信。当勇士们列队准备出发时,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起来,虽然站立不过片刻,刹那间弓刀上却落满了雪花。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他们就像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尚未出发,却满怀着必胜的信心。

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本诗虽区区二十个字,却写出了当时的实情:单于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率军溃逃,将军在大雪满弓刀的奇寒天气情况下准备率军出击。一逃一追把紧张的气氛全部渲染了出来。诗句虽然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营造了诗歌意蕴悠长的氛围。

塞下曲卢纶

塞下曲卢纶

作者:卢纶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作者简介:

卢纶(748800)字允言,籍贯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742年756年)末曾应进士举,安史乱起,避难移居江西鄱阳。代宗大历(766年779年)初,又数度至长安应举,都未及第。后因宰相元载、王缙推荐,任阌乡尉、集贤学士、秘书省正字、监察御史等职。776年(大历十一年)元载被杀,王缙被贬,卢纶也受牵连,至780年(德宗建中元年)才被任为长安附近的昭应县令。

今存《卢户部诗集》10卷,收入《唐诗百名家全集》。又有明正德刊本《卢纶诗集》3卷,收有10卷本及《全唐诗》佚诗5首。《全唐诗》编录其诗为5卷。事迹见《旧唐书卢简辞传》和《新唐书文艺传》。

注释:

1、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

2、月黑:没有月光。

3、单于(chn y ):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4、遁:逃走。

5、将:率领。

6、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7、逐:追赶。

译文:

夜静月黑雁群飞得很高,

单于趁黑夜悄悄地逃窜。

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

大雪纷飞落满了身上的弓刀。

赏析:

《塞下曲》为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内容多写边塞征战。原共六首,蘅塘退士选其四首。这是卢纶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三首。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诗由写景开始,月黑雁飞高并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飞的正常时刻;而宿雁惊飞,透露出敌人正在行动。寥寥五字,既交代了时间为冬季,又烘托出了战前的紧张气氛。

单于夜遁逃,敌人夜间行动,并非率兵来袭,而是借月色的掩护仓皇逃遁。诗句语气肯定,判断明确,充满了对敌人的蔑视和我军的必胜信念,令读者为之振奋。

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不仅仅因为轻骑快捷,同时也显示出了一种高度的自信。当勇士们列队准备出发时,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起来,虽然站立不过片刻,刹那间弓刀上却落满了雪花。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他们就像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尚未出发,却满怀着必胜的信心。

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本诗虽区区二十个字,却写出了当时的实情:单于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率军溃逃,将军在大雪满弓刀的奇寒天气情况下准备率军出击。一逃一追把紧张的气氛全部渲染了出来。诗句虽然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营造了诗歌意蕴悠长的氛围。

和张仆射塞下曲

卢纶 和张仆射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译文及注释】

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

1、塞下曲:古时的一种军歌。

2、月黑:没有月光。

3、单于(chny):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4、遁:逃走。

5、将:率领。

6、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7、逐:追赶。

8、弓刀:像弓一样弯曲的军刀。

【赏析】

这是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三首。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月黑雁飞高,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高高。单于夜遁逃,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单于,原指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借指当时经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

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本诗情景交融。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一逃一追的气氛有力地渲染出来了。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

古诗绝句就是这样经典,凝练,内心顿生无限的情怀。希望看到更多的的绝句和古诗吗,请欣赏 绝句塞下曲 。

《塞下曲六首(其一)·李白》原文与赏析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为唐代乐府新题,歌辞多写边塞军旅生活。李白所作共六首,此为第一首。诗的前四句极力渲染边疆的凄寒景象和艰苦的环境气氛。天山积雪,五月犹寒,勾勒出边疆的严酷环境。诗人以相反相成的手法,用五月与雪、无花与有寒构成鲜明对照,突出此时本应有花却无花,本应转暖却“只有寒”,揭示出天山边疆的环境特点。三、四句承上作进一层的环境渲染,塞上无春,生活艰辛,令人心醉的柳暗花明与此处的人无缘,人们只能在笛中听到《折杨柳》的曲调,而眼前却无柳可折。杨柳本是中原家乡常见的景物,因而“笛中闻折柳”,既写出边塞的苦寒荒漠,又暗示出战士们从笛声中想念家乡,想象到自己出征时家人折柳送别的情景。但这一切不过是想象罢了,事实却是“春色未曾看”。这一句逆折,为上半的景物刻画转入下半的抒情准备了条件。源敏诗的五六句紧承前意,极写军旅生活的紧张,形象地刻画了雹樱枝将士们抱鞍而眠、艰苦征战的情景,也揭示了战争的频繁与残酷,歌颂了他们以身许国的爱国热情。不言“枕”而言“抱”,紧张戒备之态呼之欲出。先言“晓”,而后言“宵”,概括全日生活,凝炼紧凑。前六句写边塞生活之艰苦,若有怨思,末二句却急作转颂搭语,音情突变,以西汉傅介子杀死楼兰王为喻,表达将士们愿身死绝域、为国立功的愿望。收结处点睛结穴,声情激壮,慷慨激昂,足以振起全篇。全诗喷薄而出,一气直下,自然平易,不假雕饰,于浑成意境之中融入苍凉雄壮之势,其笔法与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一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太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一气直下,不就羁缚。(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

李白的《塞下曲》是什么意思?

这首诗塑造了不畏艰苦、为国杀饥衡敌的边关将士形象,表达了对边关将士的赞美,抒写了诗人想像边关将士那样报效祖国,建功立业之情。

1、【原诗】

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2、【译文】

五月的祁连山仍有积雪,看不见鲜花开放只有刺骨的严寒。笛子吹着折杨柳的曲调,又何处寻觅杨柳青青的春天。白天随金鼓之声作战,晚上靠着马鞍入眠,只愿挥起腰下的宝剑,过关斩将,打败敌人。

3、【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差缓”,仗剑出蜀。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虚肢模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

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青山。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塞下曲六首(其一) 作者:李白 的古诗翻译!

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出于汉乐府《出塞》《入塞》等曲(属《横吹曲》),为唐代新乐府题,歌辞多写边塞军旅生活。李白所作共六首,此其第一首。作者天才豪纵,作为律诗亦逸气凌云,独辟一境。象这首诗,几乎完全突破律诗通常以联为单位作起承转合的常式,大致侍尺讲来,前四句起,五六句为承,末二句作转合,直是别开生面。

起从“天山雪”开始,点明“塞下”,极写边地苦寒。“五月”在内地属盛暑,而天山尚有“雪”。但这里的雪不是飞雪,而是积雪。虽然没有满空飘舞的雪花(“无花”),却只觉寒气逼人。仲夏五月“无花”尚且如此,其余三时(尤其冬季)寒如之何就可以想见了。所以,这两句是举轻而见重,举隅而反三,语淡意浑。同时,“无花”二字双关不见花开之意,这层老答高意思紧启三句“笛中闻折柳”。“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这句表面看是写边地闻笛,实话外有音,意谓眼前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花明柳暗乃春色的表征,“无花”兼无柳,也就是“春色未曾看”了。这四句意脉贯通,“一气直下,不就羁缚”(沈德潜《说诗晬语》),措语天然,结意深婉,不拘格律,如古诗之开篇,前人未具此格。

五六句紧承前意,极写军旅生活的紧张。古代行军鸣金(錞、镯之类)击鼓,以整齐步伐,节止进退。写出“金鼓”,则烘托出紧张气氛,军纪严肃可知。只言“晓战”,则整日之行军、战斗俱在不言之中。晚上只能抱着马鞍打盹儿,更见军中生活之紧张。本来,宵眠枕玉鞍也许更合军中习惯,不言“枕”而言“抱”,一字之易,紧张状态尤为突出,似乎一当报警,举毁“抱鞍”者便能翻身上马,奋勇出击。起四句写“五月”以概四时;此二句则只就一“晓”一“宵”写来,并不铺叙全日生活,概括性亦强。全篇只此二句作对仗,严整的形式适与严肃之内容配合,增强了表达效果。

以上六句全写边塞生活之艰苦,若有怨思,末二句却急作转语,音情突变。这里用了西汉傅介子的故事。由于楼兰(西域国名)王贪财,屡遮杀前往西域的汉使,傅介子受霍光派遣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此诗末二句借此表达了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愿”字与“直为”,语气砍截,慨当以慷,足以振起全篇。这是一诗点睛结穴之处。

这结尾的雄快有力,与前六句的反面烘托之功是分不开的。没有那样一个艰苦的背景,则不足以显如此卓绝之精神。“总为末二语作前六句”(王夫之),此诗所以极苍凉而极雄壮,意境浑成。如开口便作豪语,转觉无力。这写法与“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语有异曲同工之妙。此诗不但篇法独造,对仗亦不拘常格,“于律体中以飞动票姚之势,运旷远奇逸之思”(姚鼐),自是五律别调佳作。

《塞下曲》李白

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 【赏析】现存李白诗集中有《塞下曲》六首,都是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而写时事与心声的。其中第四首写思妇怀念远行的征人,当属闺怨之类。另外五首都表述诗人“横行负勇气,一战静妖氛”的慷慨从戎的理想。疏宕放逸,豪气充溢,为盛唐边塞诗中的奇葩之一。这首诗是组诗的第二首。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5、6两句,“晓战随金鼓,宵眠兄岁抱玉鞍”是工对,语意转折,由苍凉变为雄壮。主要描写了羡做睁边塞天山脚下的士兵每天过过着紧张的战斗生活。白天在钲、鼓声中行军作战,晚上就抱着马鞍子打盹儿。这里,“晓战”与“宵眠”相对应,当是作者有意在概括军中一日的生活,其军情之紧张急迫,跃然纸上。“随”字,摹状士卒的令行禁止。“抱”字,描绘士卒夜间警备的情况胡败。

前六句全写边塞生活之艰苦,若有怨思,末二句却急作转语,音情突变。这里用了西汉傅介子的故事。由于楼兰(西域国名)王贪财,屡遮杀前往西域的汉使,傅介子受霍光派遣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此诗末二句借此表达了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愿”字与“直为”,语气砍截,慨当以慷,足以振起全篇。这是一诗点睛结穴之处。前四句起,五六句为承,末二句作转合,直是别开生面。

整首诗表现出戍边将士卒守边备战,人人奋勇,争为功先的心态则亦尽情流露出来。

李白的塞下曲全集

唐朝诗人李白的塞下曲一共六首。

一、《塞下曲·其一》

1、原文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2、翻译

五月的天山仍是满山飘雪,只有凛冽的寒气,根本看不见花草。

只有在笛声《折杨柳》曲中才能想象到春光,而现实中从来就没有见过春天。

战士们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却是抱着马鞍睡觉。

但愿腰间稿燃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二、《塞下曲·其二》

1、原文

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

2、翻译

天朝的大军开向北方的荒塞,是因为胡人的兵马准备南侵。

战士们横戈走马纵横作战,只是为了报效朝廷的厚恩。

他们不畏艰苦,在瀚海握雪而餐,在陇头拂沙而眠。

只有一个心愿,就是攻破敌国平定边疆,使祖国的百姓高枕无忧,安居乐业。

三、《塞下曲·其三》

1、原文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2、翻译

骏马像一阵旋风驰骋,战士们鸣鞭纵马出了渭桥。

背着弓箭辞别了汉地的明月,在战场上弯弓射箭打败了胡人。

战争结束后天上的客星也为之告敬行暗淡,军营渐空,海雾已消。

功成之后,在麒麟阁的功臣像上,却只有霍嫖姚的画像。

四、《塞下曲·其四》

1、原文

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

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

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

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

无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2、翻译

战马在黄金塞上奔驰,塞上的白云和黄沙回绕在思妇的梦中。

在这易生悲思的秋天里,边疆的征夫勾起了闺中少妇的思念。

萤火虫在秋窗前飞来飞去,边城之月在闺房门前远近徘徊。

秋霜凋落了梧桐的残叶,西风在沙棠树枝间沙沙作响。

思念的人儿怎么等也等不见,相思的泪水只有暗自空流。

五、《塞下曲·其五》

1、原文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

玉关袜哗殊未入,少妇莫长嗟。

2、翻译

胡虏乘着秋高马肥之际兴兵南侵,唐朝大军出动兵马前去迎敌。

将军带着虎符出征,战士们在龙沙坚守御敌。

夜晚的月亮弯如弓影,胡地的霜雪凝剑成花。

大军尚未进入玉门关,闺中的少妇还是不要太着急了吧。

六、《塞下曲·其六》

1、原文

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

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

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

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

2、翻译

烽火在沙漠深处燃起,战火映红了甘泉宫的天空。

汉皇勃然大怒,按剑而起,召李将军率领大军前去迎敌。

杀气直冲云霄,鼓声震天动地,天兵英勇战斗,所向无敌。

横行战场靠的是勇敢的气魄,一战而扫清胡虏,平定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