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必信生活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杂文随笔 > 正文

杂文随笔

李叔同诗词

阿信2023-05-18杂文随笔85

李叔同《送别》诗全文

送别

词: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诗文简评: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送别》,它的词作者正是李叔同,也是送别挚友许幻园的原创作品。表达李叔同对在上海“天涯五友”“金兰之交 ”友人分别时的情感,李叔同与许幻园宣扬民权思想,提倡移风易俗,宣传男女婚姻自主。

作者:

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蠢差,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扩展资料:

李叔同的文学作品:

他年轻时,即以才华横溢引带耐皮起文坛瞩目。客居上海时,他将以往所作诗词手录为《诗钟汇编初集》,在“城南文社”社友中传阅,后又结集《李庐诗钟》。出家前夕,他将清光绪二十亩缓六至三十三年(1900—1907年)间的20多首诗词自成书卷。

其中就有《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哀国民之心死》等不少值得称道的佳作,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

出家前的五六年间,他还有30余首歌词问世。这些作品,通过艺术的手法表达了人们在相同境遇中大都会发生的思想情绪,曾经风靡一时,有的成为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送别 (约翰·庞德·奥特威、李叔同创作歌曲)

百度百科-李叔同

李叔同作品是什么?

李叔同作品如下:

《夕歌》

《春游》

《南京大学校歌》

《三宝歌》

《送别》

《梦》

《清凉》

《花香》

《世梦》

《归燕》

李叔同的诗词在近贺昌代中国文学史上同样占有一席之地。李叔同年轻时,即以才华横溢引起文坛瞩目。客居上海时,李叔同将以往所作诗词手录为《诗钟汇编初禅键扒集》,在“城南文社”社友中传阅,后又结集《李庐诗钟》。

出家前夕,李叔同将清光绪二十六至三十三年(1900—1907年)间的20多首诗词自成书卷。其中就有《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哀国民之心死》等不少值得称道的佳作。

人物背景:

1880年(光绪六年庚辰)10月23日(农历九月二十日)辰时,李叔同生于天津河北区地藏前故居李宅。祖李锐,原籍浙江平湖(另有一说称天津人) ,寄籍天津,经营盐业与银钱业。

父李世珍,字筱楼亮备,清同治四年进士,曾官吏部主事,后辞官承父业而为津门巨富。行列第三,幼名成蹊,学名文涛,字叔同。

1895年,李叔同16岁考入城西北文昌宫旁边的辅仁书院,学习制义(八股文)。和当时天津另外两处书院(三取书院、问津书院)一样,辅仁书院与官学已无多大区别,以考课为主,不再讲学。

1916年(丙辰民国五年)37岁因日本杂志介绍“断食”以修养身心之方法,遂生入山断食之念。

送别李叔同原文及翻译,送别李叔同全诗

1.内容: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2.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3.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4.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5.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6.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7.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8.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9.1915年,在杭州第一师范任教的李叔同,写了这首著名的《送别》。

10.它属于李叔同早年创作的“学堂乐歌”。

11.所谓“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明初一批有抱负的知识分子,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作用,积极提倡在学校中开设音乐嫌中课。

12.同时,一些在日本留学的青年学子,借当时流行于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上新词,携销编成新的歌曲。

13.此外,“学堂乐歌”还辩者游常常采用中国古典诗词来填写新的歌词。

《送别》李叔同 诗意

李叔同《送别》全文意思:

在长亭之外的古道旁边,满地的青草向天边不断延伸。晚风拂过柳梢,笛声断断续续,夕阳在山外山之处。好朋友大多漂泊各地。我拿起酒壶一饮而尽,希望能够使这剩下的欢乐达到极致,可是,(这分别的痛苦)使今晚的梦都是凄寒的。

原文: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送别》分三段,第一段是“写景” ,写在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画面;第二段则是抒情,抒发知交零落天涯的心灵悲慨;第三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是文字重复而意蕴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 ”,而感悟到人携碰生短暂,犹如日落,充满着彻骨的寒意。

《送别歌》,是一首由艺术家李叔同所作。

扩展资料

创作历史:十九世纪美国音乐家J·P·奥德威作有一首歌曲《梦见家和母亲》 ,后来《梦见家和母型码亲》流传到日本后,日本音乐家犬童球溪以原歌的曲调(可能作过略微的改动),填上日文的新词,作成《旅愁》这首日文歌。

1907年《旅愁》发表后,在日本被广泛流传。1905年至1910年,李叔同留学日本,故接触到了《旅愁》,他被这首歌曲的优美旋律所打动,产生了创作灵感,回国后,“天涯五友”,这段时期的生活显然给李叔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叔同与许幻园宣扬民权思想,提倡移风易俗,宣传男女婚姻自主。一度成为社会风口浪尖改革潮中的一份子,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称帝、这些层出不穷的社会变幻。

导致许幻园家中的百万资财和家业荡然无存,许幻园赶京找袁世凯讨回公道,离别时,李叔同在百感交集中写于此歌送别许幻园。也是李叔同的优秀音乐作品,被中国数代人所传唱。

在歌曲上,《送别》用的是安东尼·德沃夏克的曲调。在歌词上,《梦见家和母亲》、《旅愁》、《送别》则分别是三位艺术家的个人创作,是三个独立的作品,之间无直接联系;当然由于曲调的一致基础,或许在艺术神韵和表现感情上有一定的相通之处。

《送别》不涉教化,意蕴悠长,音乐与文学相辅相成。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歌曲为单三部曲式结构,每个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也寂静冷落的气氛。

第二乐段第一乐句辩租谈与前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第二乐句略有变化地再现了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恰当地表现了告别友人的离愁情绪。这些相近甚至重复的乐句在歌曲中并未给人以繁琐、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强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赋予它一种特别的美感。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幽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听来让人百感交集。首尾呼应,诗人的感悟:看破红尘。

作者简介: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李叔同的诗词有哪些

李叔同的诗词

1. 送 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2. 早 秋

十里明湖一叶舟,城南烟月水西楼,几许秋容娇欲流,隔著垂杨柳。

远山明净眉尖瘦,闲云飘忽罗纹绉,天末凉风送早秋,秋花点点头。

3. 春 游

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

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

4. 悲 秋

西风乍起黄叶飘,日夕疏林杪。花事匆匆,梦影迢迢,零落凭谁吊。镜

里朱颜,愁边白发,光阴催人老。纵有千金,纵有千金,千金难买年少。

5. 夜泊塘沽

杜宇声声归去好,天涯何外无芳草。春来春去奈愁何,流光一霎催人老。

新鬼故鬼鸣喧哗,野火燐燐树影遮。月似解人离别苦,清光减作一钩斜。

6. 感 时

杜宇啼残故国愁,虚名况敢望千秋。

男儿若论收场好,不是将军也断头。

7. 津门清明

一杯浊洒过清明,觞断樽前百感生。

辜负江南好风景,杏花时节在边城。

8. 赠津中同人

千秋功罪公评在,我本红羊劫外身。

自分聪明原有限,羞将事后论旁人。

李叔同语录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才不足则多谋。识不足则多态则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勇不足则多劳。明不足则多察。理不碰坦足则多辩。情不足则多仪。

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以“淡”字交友,帆吵棚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己。

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不自重者,取辱。 不自畏者,招祸。 恶,莫大于纵己之欲。 祸,莫大于言人之非; 施之君子,则丧吾德,施之小人,则杀吾身。

涵容以待人,恬淡以处世。

内不欺己,外不欺人。

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

我不知何为君子,但每件事肯吃亏的便是;我不知何为小人,但每件事好占便宜的便是。

以舍为有,则不贪;以忙为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