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必信生活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热点资讯 > 正文

热点资讯

逻辑错误:“知道” “据说”的问题(逻辑错误的问题)

阿信2023-06-09热点资讯48

人教版(五·四学制)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0课《端午粽》最后一段,这样写:“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这段话,几乎不用思考,是逻辑病句。

倘已“知道”,何必“据说”呢?

倘从“据说”,须是未曾“知道”。

当然,也有另一种可能,就是事先“知道”一半,后来接受“据说”,以补充自己的见闻,此得有另一种表达,不在此讨论。

此处修改的方法有二:

其一,改为:“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其二,改为:“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根据课文的附注,《端午粽》的作者是屠再华先生。

按常理,一个作家腕底的文字,可能出现差错,但也不至于出现如此显而易见的硬伤。

查资料,发现屠再华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中,收有一篇文章叫《快乐的端午节》。一年级课文《端午粽》是《快乐的端午节》的节选。其相关的段落,屠再华先生是这样写的:

“我长大了才知道,端午节包棕子,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老爷爷的。过去这天包了粽子,要丢几提到江里去,祭奠死在汩罗江里的屈原老爷爷。不靠近江的,就把粽子丢几提到河里去……”

屠再华先生的文字,一点儿毛病也没有。错是出在好为人师的教材编委们的手上的。

中小学生的家长和老师,应当十分注重培养孩子的“向师性”和“向书性”。否则,这个孩子将可能一事无成。

所谓向师性,就是学生“尊敬老师、崇拜老师、乐意接受老师教诲”的心理倾向。

至于向书性,是我仿拟的一个词,就是指学生对课本内容的顺从、遵从、模仿的心理倾向。

所以,中小学教材,是不容出错的;中小学语文课堂,是尽可能不出语病的。——我们的职业情操,要求我们必须做到如此这般的严谨。


202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