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时代背景(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背景有何相似之处)
今天给各位分享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时代背景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背景有何相似之处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戊戌变法是我国近代史中一次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我国资产阶级为了维护清政府统治对资产阶级的一次探索。下面我们了解一下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戊戌变法历史背景
国际背景
1、经济背景: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这个时期,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引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开始向垄断阶段过渡。美、德、英、法等早已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位居世界前列,而原本相对落后的俄国、日本,在发展了资本主义之后,也迅速强大起来。在这种局势下,变革旧的制度和旧的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已经成为当时的一种世界潮流。
2、制度背景:19世纪后期,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议会改革等,使更多的民众获得了选举权和参政权,政治民主化进一步扩大。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在长期的发展中日趋完善。而亚洲的日本则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迅速崛起。
国内背景
1、社会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甲午海战以后英、法、美、德、俄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划分中国的狂潮,争相与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清政府一再妥协,割地、赔款。亡国灭种的危急形势迫使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寻找新的救国救民道路。
2、经济背景:一是帝国主义的入侵所带来的刺激;二是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口号,兴办了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引导和刺激作用;三是因为一些觉醒的国人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抵制洋商洋厂看作是挽救民族危亡的手段阶级基础: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开始谋求与其经济地位相符的政治权利。他们发出了“实业救国”的呼声。
3、阶级基础: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开始谋求与其经济地位相符的政治权利。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为戊戌变法奠定了阶级基础。
4、思想基础: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封建统治的危机也一步步加深,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思考要通过何种道路来挽救中国的问题。林则徐、魏源等主张“向西方学习”,发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呼声,成为学习西方的先声。
戊戌变法
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杨深秀、杨锐、林旭、刘光第、康广仁。
历史意义
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这次变法促进了思想解放,并且对思想文化的发展和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请比较一下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时代背景
内
--明治维新:在日本一些地区,已经形成资本主义的生产体系。而旧有制度严重制约着他们的发展,开始出现改革政治体制之声。要求进行制度改革的人们组成政治性联盟组成“倒幕派”。
--戊戌变法:甲午战争的失败,民族危机空前加大,中国早期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的救亡图存的行动。
国际
--明治维新:列强正在进行二次工业革命,垄断出现并开始向帝国主义转变,重点在国内,无暇顾及亚洲。
--戊戌变法:列强完成向帝国主义的转变,日本、俄国完成工业革命及资产阶级革命。列强目标在包括中国再内的各殖民地、半殖民地。近来翻阅了民国元老戴季陶先生的《日本论》一书,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戴先生说,“我劝中国人, 从今以后, 要切切实实的下一个研究日本的功夫”。 “要晓得他的过去如何,方才晓得他的现在是从哪里来的。晓得他现在的真相,方才能够推测他将来的趋向是怎样的。 ”
纵观中日两国的近现代历史, 不难发现两国的近现代历程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 最具代表意义的就是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 因此,领会戴季陶先生的精神,有必要研究一下日本近代极具重要意义的事件。并且,结合中国近代历史进行比较分析。
二、日本明治维新发生的背景
1.“匡复王政,驱逐夷狄”的国内背景
19 世纪中期, 日本处于德川幕府统治时期,德川将军掌握国家大权,幕府对外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但却与中国、荷兰、朝鲜进行贸易往来,并且只开放长崎一处为对外通商港口。与此同时,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出现了“雇佣工人”形式的手工作坊。 商品经济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统治的基础。在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中,商人们的力量逐渐强大,他们日益感觉到,在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旧制度严重制约着生产的发展, 阻碍他们对利益的追求。因此,一些具有资产阶级色彩的藩地诸侯、武士等人开始强烈要求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并与当时在幕府高压政策统治下的农民阶层一道, 形成一股有力的“倒幕”力量。
就在日本国内各阶级矛盾显露的同时,1853年,美国海军舰队叩关进入江户城(今东京),要求日本门户开放,与其进行贸易往来,并于 1854 年,签署了《日美亲善条约》。此后,幕府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使德川幕府成为社会其他阶层讨伐的目标。
突如其来的“黑船开国”事件,成了加速长久以来日本国内各种矛盾激化的一味催化剂。 当时青年武士们就标榜“尊王攘夷”,打着“匡复王政,驱逐夷狄”的旗号去反对幕府, 而此时的德川幕府犹如风中摇曳的枯枝,一触即落。以中下级武士为主的倒幕派取得了人民和一些反对幕府统治的藩地诸侯的支持,先后建立了倒幕武装政权, 经历了伏见·鸟羽战役、江户无血开城、北越战争等重要战役,在 1867 年建立了明治政府。 1868 年,尊王派宣告“王政复古”,结束了日本几百年的“双重统治”,开启了明治时代。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国际背景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一方面,生产规模迅速扩大, 资产阶级需要在世界范围内开拓更为广阔的商品市场,抢占更多的廉价原料产地;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空前增强。由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资本主义各国扩张的方式和程度也有所不同, 但无一例外地都竭力推行对外侵略政策。 他们用刀枪火炮和廉价商品在世界各地区大肆扩张, 逐渐把全球囊括进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美国军舰强行入关的“黑船事件”后,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纷纷入侵, 鉴于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受辱的教训,日本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感到,要挽救日本的民族危亡, 改变落后的状况, 实现民族振兴,必须推翻幕府统治,进行社会改革。 因此,在 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市场初步形成的国际背景下,日本进行了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明治维新。
三、中国戊戌变法发生的背景
1.“昙花一现,百日维新”的国内背景
19 世纪 90 年代以后,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 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1895 年,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惨败,日本逼迫中国签订极不平等的《马关条约》。消息一经传出,全民愤慨,民族危机意识普遍觉醒,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公车上书”就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奏禀光绪皇帝,轰动了全国,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站在救亡图存和变法维新前列,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知识分子们把向西方学习推到一个新的高度,不但要求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碰撞的过程中, 人们逐渐形成一个共识,那就是,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迅速传播开来。 通过维新人士和帝党的积极努力,1898 年 6 月 11 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诏书,标志着新政的开始,直到 9 月 21 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发动政变将其废止, 历时 103 天的维新变法犹如“昙花一现”,被扼杀在摇篮中,史称“百日维新”。
2.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国际背景19 世纪晚期 , 资本主义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美国步入“托拉斯帝国主义”;德国成为“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英、法两国虽然经济发展缓慢,但也分别被喻为“殖民帝国主义”、“高利贷帝国主义”;后起的俄国和日本,经过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后,也步入资本主义行列, 并带有一些封建性和军事性色彩,因此分别被称作“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和“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随着各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向帝国主义的过渡, 帝国主义各国间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便更加激烈。 而此时的中国成了各帝国主义国家瓜分殖民地的对象。 以中日甲午战争为例,甲午战败,惊醒了大多数中国人,民族危机意识普遍觉醒,成为维新运动发起的有力导火索,但“戊戌变法”却只存活了 103 天。
四、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背景比较
1.社会背景比较
在日本明治维新前,由于德川幕府对外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对内实行高压的幕府统治政策,日本国内的生产力得不到发展, 一些藩地诸侯的利益得不到满足,中下级武士阶级的生活较为艰辛,农民阶级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 社会各阶级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不同点
1、社会背景不同
日本明治维新前夕,农民的起义和市民的反抗斗争持续而猛烈,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对自身处境越来越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中下级武士对现实的不满增强 ,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
中国戊戌变法前夕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
2、领导力量不同
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清扫敌对旧势力的任务,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
中国的维新派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加之守旧势力强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
3、政策措施不同
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在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
4、国际环境不同
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中期,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尚未开始。由于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中国戊戌变法已是19世纪的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这时帝国主义列强也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相同点
1、背景相同,改革前都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
2、性质相同,都是由最高统治者自上而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重大措施;
4、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扩展资料
明治维新成功,而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1、二者所处的时代及所遇的外部阻力不同
明治维新时,资本主义仍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并且当时西方各大国皆忙于自己的事务,对日没有一致的政策,给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戊戌变法时,资本主义已处于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迫切需要扩大海外市场和殖民地,再加当时西方列强已形成宰割中国的同盟,所以招致列强的干涉。
2、两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
明治维新前,日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一步发展,日本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逐渐成为一种政治力量,而且不断扩大,他们随着经济力量的增长,迫切需要政治上的统治地位。而戊戌变法前,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仅得到初步发展,力量薄弱。
3、群众基础和改革的推动力量不同
明治维新前,农民和城市贫民起义接连不断,幕府统治已摇摇欲坠,以中、小武士、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为主体的改革力量也展开了积极的倒幕活动。
戊戌变法前,民族资产阶级尚未形成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宣传变法的仅仅是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在脱离群众的情况下进行变革,必定失败。
4、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弱不同
在幕藩体制下,大名还有一定的独立性,并且到幕末时,大名、将军因财政状况恶化而由封建社会的支柱转变为反幕府的力量。
中国的封建制存在时间长,力量强大,慈禧太后在辛酉政变后牢牢控制内政外交。所以,戊戌变法时面临的是一个强大的对手。
5、改革的进程不同
明治维新是在倒幕派推翻德川幕府,建立新的政权后发布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新政策能得到贯彻执行。
实行戊戌变法者不仅手中无实权,无兵权、无财权而且在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前提下进行,要想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戊戌变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治维新
关于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时代背景和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背景有何相似之处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