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必信生活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生活资讯 > 正文

生活资讯

荀子对韩非和李斯评价(荀子对韩非和李斯评价一样吗)

阿信2023-03-21生活资讯70

今天给各位分享荀子对韩非和李斯评价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荀子对韩非和李斯评价一样吗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荀子身为儒家代表人物,为何培养出韩非子和李斯两位法家弟子?

荀子的思想里,有一些看起来很像法家的东西,所以能培养出韩非子和李斯这样的后法家时代的人物也在情理之中。

《荀子》中对于当时的秦政有很多讨论。《儒效》中记载秦昭王对荀子说:“儒无益于人之国”。这句话与《孟子》开篇梁惠王之问有异曲同工之妙,劈头就把秦政和儒家去呗点出来:“益”,也就是功利性的效果,而秦政以此为第一要务。荀门弟子在与荀子对话时也指出,秦之强大并非“以仁义为之”,而是“以便从事而已”。

荀子认为,秦政“纵性情、安姿睢,而违礼仪。”人性天生趋利避害,若顺从人之性情,会使人人争利尔世风竞争惨烈,所以需要反过来用人的知明治能制作礼乐来调和、改变人的性情。

秦政,尤其是商鞅、李斯(包括韩非)则在与荀子相近的人性论(性恶论)上,不采取对治的态度,而是用顺之、纵之的方法将人性之恶彻底释放出来,并让这种力量膨胀到极致。所以秦政是用利益来诱惑人竞争,用刑罚来逼迫人变得强横,用势位来压服人只知道附从,以隐厄使人只知道耕战,于是人性中趋利的能量被完全释放,由此形成一股压服其他一切的力量。正是这股强大的力量,使秦国在战国时成为第一强国,最终统一了天下。

在荀子的人性论里,十分强调人性本恶,“好利”、“疾恶”、“好声色”是人生而有之的,“从”之、“顺”之就会出现争夺、犯分乱理,这就是荀子论证性恶的逻辑。

而荀子的“性恶”论显然对韩非和李斯的影响最大,正是这种人性论,让这两个人转而投入了发家的怀抱,但他们的法家之路,是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通过在秦国实习时观秦政之后,所发展起来的,并不是荀子教的。

一个人的人生是一个不断学习变化的过程,也并非只有一种信仰。作为荀子的徒弟,韩非和李斯的从荀子这里学到的更多的是对人性的理解,从人性出发,大限度激发人性逐利的一面,实现统治者强国的目的,这就是法家。

然而,荀子如果知道自己培养出两个法家弟子,想来必然是后悔的,他的思想里对法家其实是持有批评态度的。荀子虽然强调“性恶”,但并非全恶,人生而有“可以知之质,可以能之具”,圣人凭着这种知性,可以化掉恶性而选择善。

对于荀子来说,他虽然认可秦政的简单有效和秦国的强大,但他一方面指出秦政必亡。

另一方面,他认为真正的治道当是儒家的本统制治,所以他对法家有明确的距离感。但是,时势的要求使他也不得不承认秦政中有有效性因素,不能简单地置之不理,所以他从法家那里发现了发的重要性和君主的现实意义,从而西天了一定对法家的亲和。但荀子的法,始终不是秦政的法,而是礼法,即以法的成文化、制度化来改造礼,从而构造一种新的礼血,而不是法家之学。荀子的思想,应该称之为“法儒”,即带有一定法家的因素的儒家,但却又有本质的区别。

那么法家思想又是个什么情况呢?

法家的法、术、势合一,具体呈现为:首先,以制度化的法令为臣民确立行为规范准则,而君主并不受这一准则体系的束缚;然后,以“势”为权力之源泉,确立君主的至高无上和绝对权威;最后,以“术”为统治方法来对待臣民,行赏罚、勘高下,退奸佞、贬重臣,确保君主权力的执行力和不被遮蔽。

但这里,事实上有一个根本矛盾是法家没有意识到的,即:一方面,他们认为依靠法,庸主就可以实现优良政治;另一方面,他们又认为君主必须掌握术才能驾驭群臣,这样君主就不能是庸主。

荀子思想里法家因素,更多的是一种建立在儒家思想基础的“用”,而荀子对法家思想里的取用,结合其人性论中强调的“性恶”,显然对两个弟子的影响很大,理想主义者韩非走上了极端的“性恶”,完全抛却了儒家“教化”的重点,他的法家思想很纯粹,但也纯粹得让人害怕。至于李斯,这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的法家思想,并不是为了实现政治愿望,而是为了自身的名位,所以他的思想是根据统治者需求而变化的。

历史上在荀子的弟子中对韩非和李斯谁的评价高?

在中国历史上,有三个老师非常神奇,比孔子还要厉害,教出的弟子分外独特,第一个是鬼谷子,教出孙膑、庞涓等奇才,第二个是明朝王阳明,在沉闷的理学时代,门人弟子却尽皆特立独行,如王艮、李贽(喊出孔子非圣)等鬼才,第三个是历史上儒家代表,最出名的二个弟子,却都是法家名士。

此人叫荀子,对诸子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思想,认为这是最好的治国理念,于是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儒家代表的荀子,一生之中有三个知名弟子,其中最出名的两个却是法家名士,即李斯与韩非子。

荀子全名叫荀况,但祖上本不姓荀,“晋曲沃灭荀,以其地赐大夫原氏黯,是为荀叔”,晋国灭掉荀国之后,将荀国故地赐给大夫原氏黯,后人由此姓荀。因此,荀子是贵族出身,与诸子百家中唯一布衣墨子不同。

与诸多春秋战国诸多学者一样,荀子也曾周游列国,先后游历齐楚赵秦。在齐国,荀子在稷下学宫是“最为老师”、“三为祭酒”,资格最老的宗室,三次担任祭酒职务,后来齐国有人毁谤荀卿,荀卿就到了楚国。在楚国,荀子受到春申君黄歇的重视,让他担任兰陵(山东临沂)令,在此韩非、李斯成为他的入室弟子。在赵国,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面前。在秦国,对秦国政治予以肯定,说“秦四世有胜,数也,非幸也”,同时又对秦国重视刑法吏治,轻视仁德士君子的方略不以为然,谓之“县之以王者之功名,则倜倜然其不及远矣”。

尤其游历秦国时,荀子对秦国“依法治国,轻视道德”的治国方略不以为然,这与荀子推崇孔子仁义道德治国的思想有关。

但荀子教出的三个知名弟子——李斯、韩非子、张苍,李斯和韩非子自不必说,而张苍(助刘邦夺天下,后为西汉丞相)也不能算正宗儒家传人,换言之荀子门下最出名的三个弟子,全部都不算儒家传人。这就令人难以理解了,为何儒家思想代表的荀子,却教出了一群“反骨仔”?而且,还是儒家生死大敌法家!

其实,是荀子思想给了李斯、韩非子成为法家的土壤和勇气!

一,“天人”有何关系?我们最熟知的是“天人合一”,灾难是上天对帝王不满之类,但荀子认为“天人相分”,天是天、人是人,两者互不干扰,不存在“天命”之说。荀子《天论》中认为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而且天道自有运行规律,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二,性善还是性恶?孟子认为“性本善”,但荀子主张“性本恶”,指出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是不会为善的,但通过“其礼义,制法度”的教化,可以转化人的“恶”性,则“涂之人可以为禹”,即教化让人人转化为善。荀子思想之中,除了“以德治国”外,本身还包含“制法度”教化,一手道德建设,一手法治建设。

三,法今还是法古?这是后世儒家与法家争论的另一个重点,儒家认为法古,模仿三代圣王治国,但法家认为与时俱进的法今。荀子提出了厚今薄古的“法后王”说,“先王”时代久远,事迹简略难以模仿,不如近世的后王(最近的圣王明君)可靠,所谓“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

可见,荀子思想之中,有着法家的土壤,尤其在乱世之中,想要治国强国,荀子崇尚的“礼法治国”思想难以得到帝王欢迎,反而顺着荀子思想基础延伸出的“依法治国”更能实现帝王梦想。

如今看来,荀子思想的先进性,但在当时时代来看,荀子思想只能是格格不入。领先时代一步是天才,但领先时代二步、三步就成了疯子,甚至荀子领先了整个封建时代,与近现代诸多思想相吻合。于是,荀子悲剧了,在儒门之中备受漠视。

在儒家五圣、孔门十哲的行列之中,始终没有荀子的身影,这位在史书上被称为儒家的集大成者,遭受了罕见的冷落。究其原因,就在于荀子上述思想过于惊骇,与孟子学术严重对立,甚至足以动摇传统儒家根基。

还有需要注意的是,韩非子和李斯两人历史地位尊崇,韩非子将法家思想柔和,形成了完整的法家理论体系,李斯是暴秦帝国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两人本该成为荀子和儒门的荣耀,但问题在于这两人却都是法家代表,而法家又是儒家生死大敌,后世儒家如果突出荀子,那么必然要提及韩非子与李斯,这让儒家情何以堪!

作为儒门之中的另类,荀子思想过于先进,在整个封建时代一直不能被多数儒家人士接受。直到近代,学术界才开始真正研究荀子和荀学,发现这位备受冷落的儒门代表,在治国方略上很多与现代吻合,由此荀子地位才开始提升。

与春秋战国诸多名仕相比,荀子可谓是最被低估的学者了,可惜历史埋没了这一位天才,如果儒家重视荀子,中国历史可能会走上另外一条道路。

荀子评价李斯,韩非

荀子的学生多了去了,而韩非和李斯不过是之中的佼佼者而已。荀子不会对他们做什么评价的。

荀子对韩非和李斯评价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荀子对韩非和李斯评价一样吗、荀子对韩非和李斯评价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