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必信生活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生活资讯 > 正文

生活资讯

中秋节灯笼(中秋节做灯笼的寓意)

阿信2023-03-25生活资讯51

今天给各位分享中秋节灯笼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中秋节做灯笼的寓意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中秋节为什么要挂灯笼

中秋节为什么要挂灯笼

古代中国人把一年四季都分别赋予了一种特定而明确的含义,而传统节日的时间安排也都和这些含义密切相关。比如,春天是新生命、新生活的开始,所以,节日也火红而热闹;春末夏初是绵绵的雨季,上天落泪,人间自然也得伤心,所以,清明节、端午节都有怀念逝者的用意;秋天万木凋零,景色凄凉,有念旧和衰老之意,所以,农历八月十五日的中秋节是团聚节,九月九日重阳节既是老人节又是登高望故乡想亲朋的日子。

秋天的节日中,中秋节当数最为隆重者。中秋节和月亮有关。这一天,月亮最圆。根据古代天人合一的观念,月圆之日也应是亲人都在之时,所以叫团圆。如果缺人,那就要遥望圆月,寄托相思,让双方的思念"团圆"。如果都在,就要在门前树下,边吃月饼,边赏月倾谈。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为什么中秋节看花灯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

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中秋节挂灯笼的风俗

中秋节挂灯笼

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欢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柚子灯、南瓜灯、桔子灯。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刻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有些孩子还把柚子灯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戏。

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内插蜡烛即成。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

中秋节挂灯笼代表什么?

民间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光。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偷偷来到人间,把这个讯息告诉了人们。一个聪明人想出个法子,他让大家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3天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天兵已经放过火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3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而作罢。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挂灯笼,来纪念这个日子。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快到了。幼儿园要求家长和孩子一起制作灯笼,想请教一下广大人民群众。怎样制作中秋节灯

言传不如身教。可以到去玩了亲子网站参加免费的diy灯笼活动,这样孩子和家长都能一起完成灯笼的制作,还能让孩子与别的小朋友成为好朋友~

做花灯与中秋节有什么关系

因为中秋在8月15。而花灯,是华夏民族传统习俗,用以对逝去亲人的悼念,对活着的人们祝福。它流行于汉、蒙古、达斡尔、彝、白、纳西、苗、侗、布依、壮、土家族地区,各地在三月三、七巧节、中秋节晚上水边,常放河灯。 民间的悼念亲人祭奠,常在每月初一、十五和逝世忌日进行。汉晋以后,宗教影响日益扩大。南北朝梁武帝崇拜佛教,倡导办水陆法会,僧人在放生池放河灯。唐肃宗于759年诏天下设放生池81所。北宋真宗在1016年定佛诞日为放生日,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届时举灯玩月,放河笙歌,“僧尼道俗盆养供佛”。宋代道教得到提倡,规定中元节各地燃河灯、济孤魂、放焰口、演目连戏,不少诗人留下杭州西湖放灯欢腾的诗篇。此后,放河灯在七月半举行并随道教、佛教传播而流行全国。这一天,人们在家设酒馔、烧纸钱祭祖,到寺庙、道观参加放河灯等法事或道场活动。

中秋灯笼有什么意义??

中国的传统节日基本都挂灯笼,可以辟邪和增加节日的气氛

中秋节为什么要提灯笼?

中秋提灯笼也叫作“树中秋”。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所以也叫“竖中秋”。

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

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欢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每逢中秋节,各家要用竹条扎灯,灯的行头多样,鱼龙灯、鸟兽灯、花果灯等,也可砌成“贺中秋”等字灯。

到了夜里,就在灯内燃烛,下面再联结许多小灯、彩旗、银铃等,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如平台、屋顶或高树之上。入夜,满城灯火,如繁星点点,和天上明月争辉,以此庆贺中秋。

中秋节的其他习俗

1、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中秋夜,灯内燃烛,系于竹竿之上,瓦檐上、露台上等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2、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中秋节民俗

中秋灯笼有什么意义??

中秋节灯笼是红火,圆满之意,象征着“彩龙兆祥,民富国强”。

早在西元八世纪的唐朝就有记载使用灯笼的起由。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可能是在西汉纸发明之后。元宵观灯的习俗起源于汉朝初年,但也有相传唐明皇于元宵节在上阳宫大陈灯影,是为了庆祝国泰民安,才扎结花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着“彩龙兆祥,民富国强”,花灯的风气至今仍还广为流行。

关于打灯笼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流传较广的一个说法是:元宵节打灯笼的习俗始于东汉时期,东汉明帝刘庄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人们扎结花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彩龙兆祥,民阜国强”,花灯风气从此广为流行。

扩展资料:

点灯笼的习俗

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文化,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之美景,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

作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树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竿,灯笼两颗,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为什么中国人要在中秋节做手工灯笼?

做灯笼的原因主要是为了照明,也是幸福团圆的象征。手工灯笼的意义:对传统中国文化的传承,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气氛;象征幸福团圆,在古代灯笼是用来照明的,中秋节大街小巷挂上灯笼代表着照亮团圆的路;希望女子添丁的含义。

每年正月私塾(古代的学校)开学时,家长会为子女准备一盏灯笼,由老师点亮,象徵学生的前途一片光明,称为开灯。

在一些地区,中秋节做灯笼有添丁之意。刚出嫁姑娘的娘家,会在中秋节这天给自己的姑娘送灯笼。这不仅是让自己的姑娘前途光明,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还有一层意思是希望姑娘能够为夫家不断添丁。因为“灯”与“丁”语音相同,意味着人丁兴旺,连绵不绝。

文化理念

中国的灯笼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在中国古代制作的灯彩中,以宫灯和纱灯最为著名。灯笼与中国人活息息相连,庙宇中、客厅里,处处都有灯笼。仔细推算,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

中国的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种象徵,吴敦厚说,他以前做新娘灯(即宫灯)就代表婚礼喜庆;竹篾灯则告示这是丧葬场合;伞灯(字姓灯),因“灯”与“丁”语音相同,意味著人丁兴旺。

所以,过去每家都有字姓灯,悬挂在屋檐下和客厅中。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这种习俗的延续。

中秋节挂灯笼的风俗

在古代,灯笼其主要作用是照明,也是幸福团圆的象征。一支民谣说出了它的喜庆色彩和功能:“正月十五闹花灯,五月端午挂红灯,六月无风放天灯,七月十五莲花灯,八月十五玉兔灯,九九重阳孔明灯。”

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在一些地区,中秋节做灯笼有添丁之意。刚出嫁姑娘的娘家,会在中秋节这天给自己的姑娘送灯笼。这不仅是让自己的姑娘前途光明,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还有一层意思是希望姑娘能够为夫家不断添丁。因为“灯”与“丁”语音相同,意味着人丁兴旺,连绵不绝。

相关内容解释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

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欢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柚子灯、南瓜灯、桔子灯。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刻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有些孩子还把柚子灯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戏。

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内插蜡烛即成。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

中秋节的灯笼怎么做好看又简单

中秋灯笼制作手工简单又漂亮的方法:

准备材料:彩色纸两张、剪刀、胶棒、红色毛根各1个。

一、首先,我们要准备好所需材料和工具。

二、制作灯笼的第一步,是先将红纸横向对折,用安全剪刀由折叠处等距离裁剪红纸。

三、将黄色画纸横向折一小部分后撕去,剩下的画纸沿长边卷起,用订书机固定开口处。也可将这一步的订书机替换成白乳胶或者胶棒。

四、接着,将剪裁好的红色画纸两长边涂上白乳胶,围着黄色直筒卷起来。

五、粘贴细长红纸条做灯笼提手,一个漂亮的中秋小灯笼就做好了。

中秋节灯笼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中秋节做灯笼的寓意、中秋节灯笼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