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必信生活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生活资讯 > 正文

生活资讯

ofo融资(ofo融资情况)

阿信2023-03-29生活资讯67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ofo融资,以及ofo融资情况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北大研究生创业失败:从融资40亿到拖欠5亿,1600万人排队退钱

曾几何时,每个城市的大街小巷都曾有一道亮丽的“黄色风景线”。

而仅仅5年时间,ofo小黄车从风靡一时到无人问津,甚至因为押金的问题,以至于部分用户现在谈起也会为之愤愤不平。

ofo小黄车是一个无桩共享单车出行平台,其成立之初的宗旨在于解决“城市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问题。

自2015年6月项目启动以来,ofo小黄车已投入1000万辆共享单车,市场面向海内外,并向全球20个国家、超2亿用户提供了超过40亿次的出行服务。其业务发展之迅速,也证明了“共享单车经济”是大势所趋。

虽说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但ofo小黄车的生命周期只延续了5年。2019年小黄车破产,创始人出走,至今还有1600万人未退还199元押金。更让人气愤的是,有用户表示ofo共享单车App上,未退押金的用户已无法查看自己退押金的进度,这是否意味着未退还押金的用户永远也拿不到这199元?

一、ofo创始人戴威的创业故事

戴威,北大经济学硕士,就读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本科。除此之外,其父亲也是央企的重要干部,顶着高知、高干的光环创立了ofo这个品牌。

起初ofo的定位并不是共享单车平台,而是骑行 旅游 。是因为当年戴威本科毕业去青海执教一年,期间的每个周末都会骑行往返县城与小镇。骑行带他看遍了青海的壮丽山河,也因此爱上骑行。

支教结束后,戴威回到北京和朋友共同创立了一个骑行 旅游 的品牌ofo。创业一段时间后,当ofo的账面上只剩400块时,戴威不得不承认,骑行 旅游 太烧钱。

紧接着2015年6月,ofo开始改变方向做共享单车,并宣告了自己的愿景:只连接车,不生产车。4个月之后,ofo在北大的单日订单量突破3000单,这也让戴威看到了共享单车在校园里的需求之大。

次年的1月,ofo拿到了金沙江创投的首轮投资:1000万元,这也是ofo创立以来的第一笔投资。据戴威描述,“拿到投资后,当时他和ofo联合创始人张巳丁趴在国贸三期商城的围栏上感叹,从来没见过这么多钱。”

半年后,ofo和竞争对手摩拜单车成为2016年下半年最热门的创业项目。与此同时,在接下来四个月的时间里,ofo相继完成4轮融资,直到2018年,ofo累计融资金额超40亿美金。

但潮起潮落,曾经有多辉煌现在就会有多落魄。2018年年底,ofo资金链断裂,拖欠供应商5个亿,1600万人排队退押金,而此时戴威也早已逃之夭夭。

二、ofo小黄车负债累累

从融资40亿美金到拖欠供应商5个亿,1600万人排队退押金。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ofo今天的结局。

1、资本垄断所致

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为什么ofo能够迅速占领市场,成为共享单车行业的领头羊,因为有资本的推动。商业市场中看似是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背后资本的博弈,而ofo之所以会败走华容道,实际上就是背后没有资本的支撑了。

当时滴滴投资了青桔单车,蚂蚁金服投资了哈罗单车,美团投资了摩拜单车,只有ofo坚持独立运营。

面对资本的撤场以及前期不断扩张的市场,ofo仅凭自身业务几乎难以存活下去。

2、单车损坏率高,后期维护成本高

共享单车的概念固然美好,可现实是街边随处可见的小黄车被损坏,废弃小黄车堆积如山。

这些都是由于小黄车的损坏率极高,从而导致废弃率和后期维修成本高。

一辆小黄车的成本是200块钱,而每骑一次是5毛钱,假设每人每天骑2-3次,那一天就是一块五,大概需要3个多月才能回本。但是一辆小黄车可能还没到3个月就要维修,甚至被废弃。

3、前期扩张太快,导致后期接不住

按照正常商业逻辑来看,扩张是建立在项目盈利且有充足的基础之上,稳扎稳打。而ofo前期就是纯烧钱来打开市场,这对资金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一旦资金链断裂就要出问题。

这或许是当下互联网商业市场的玩法,品牌不是靠慢慢积累出来的,而是靠钱堆出来的。而消费者在商业市场中也失去了主动选择的权利,只能被动接受,因为能被我们看见的都是经过资本挑选好的。

三、结束语

商业市场变幻莫测,虽说ofo被拉下神坛也是众多因素的结果,但作为一家有责任、有担当的企业,对用户负责难道不是首当其冲的吗?可事态却发展为消费者需要主动维权。

拖欠供应商5个亿,1600万人排队退押金,创始人却逃之夭夭,这样的结果真的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持续分享有价值的文章

专访戴威:ofo在两年前是如何起死回生的

专访戴威:ofo在两年前是如何起死回生的

戴威,ofo创始人兼CEO,青年创业者,毕业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如今,沿着单车出行平台走得越来越远的ofo,已经完成了高达4.5亿美元的D轮融资。与两年前相比,创始人戴威已经完成了从地狱到天堂的飞跃,面对日益严峻的竞争态势,扩张压力、对手的步步紧逼都让这个年轻的创业者如履薄冰。他能将奇迹延续下去吗?

2015年4月某天,戴威迷迷糊糊来到西五环附近的一家麦当劳,呆坐了一整天。近十名ofo员工的工资已发不出来,更找不到创业的方向和前景,那时的戴威遭遇人生最苦闷时刻。

为了融资,这位手持骑游项目BP的90后创业者此前已奔波数月,但每一次跟投资人聊完都是一盆冷水泼回来,不断调整还是找不到投资人认可的方向,唯一的一个口头协议,最后还被资方放了鸽子。“连续被喷两个月,非常受伤,再有热情的创业者也会迷茫。”回忆起那段艰难往事,戴威如此告诉腾讯科技。

团队何去何从?戴威和联合创始人张巳丁、薛鼎常常在五道口的办公室冥思苦想到半夜一两点,但依然一无所获。

想不出答案,就去骑车,尽管不知路向何处。从五道口到成府路、再到四环,戴威三人深夜里时常骑着自行车漫无目的的闲逛。“骑的时候我们就想,马路边全都是自行车,肯定有机会,这么多人骑车,怎么才能够让他们成为我的用户呢?”

当时讨论了无数多的发现方向,都最后被自己否决,对戴威而言,这种感觉就像做数学题,隐约觉得能做出来,但就卡在关键一步,既痛苦,又有一点点的兴奋在里面。

幸运的是,经过不断地归纳总结,戴威最终明白,“骑游是一个伪需求,自行车最本质的需求还是代步出行,代步这个事儿是真需求,所以慢慢地就想到了共享的方向上去了。”

戴威解释说,如果说骑游是want(需要),那么短途出行就是need(需求),“I want Ferrari 却不会真买,这与I need water有着本质区别”。

就这样,ofo花了两个月彻底甩掉了骑游项目,转向了单车共享平台。在拿到天使轮投资人唯猎资本的100万元借款后,当年6月,ofo收到了第一辆学生共享出来的单车。这是ofo逆袭的开始。

如今,沿着单车出行平台走得越来越远的ofo,已经完成了高达4.5亿美元的D轮融资,与当年受尽资方责难的境况不同,ofo的资方阵营包括了滴滴、小米、经纬中国、真格基金在内的众多明星公司和机构。

与两年前相比,戴威已经完成了从地狱到天堂的飞跃,但接下来他需要走的路还有太多。这来自于共享单车领域日益严峻的竞争态势,扩张压力、对手的步步紧逼都让这个年轻的创业者如履薄冰。

他能将曾经创造的奇迹延续下去吗?

一场起于面子的创业

戴威毫不讳言,在创立ofo之初,自己放不下面子。

“那时我的心态是浮躁的,总想着别人融资了,我们也要融资,别的项目还不如我,融的钱怎么能比我还多?”戴威感觉自己在最正确的赛道,但却怎么都火不起来。

当时ofo正在做长途骑游项目。觊觎着在线旅游的万亿市场,戴威与另外两名联合创始人张巳丁、薛鼎踌躇满志,筹划了环台湾岛等数个路线。尤其当拿到了唯猎资本的100万元天使投资后,ofo甚至还玩起了烧补贴的游戏;结果也显而易见,ofo没用多久就把本不多的100万烧的一干二净。

这便有了2015年上半年的那场危机。危局之下,戴威将希望放在了融资上,但投资人的冷眼相待,不仅没有拯救ofo,反倒让戴威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自我怀疑之中。

“那时候可是2015年上半年,是中国A股的风口期,VC圈也疯了,随便一个天使轮都能融一两千万”,戴威苦笑说,即便这样,他也只有灰头土脸吃闭门羹的份儿。

这时的戴威,已经没有资本再和创业的同行们攀比融资金额;而生存的压力,正日益凛冽的袭来。

戴威很痛苦。直到他发现,这份痛苦很可能就来自于自己身上。

“过去我太浮夸、太流于表面了”,这是一次次彻夜思考后戴威得出的结论。骑游确实显得“高大上”,也确实更接近当时火热的在线旅游风口,但这个需求到底多大,或者说自己的资源能否撑起这个需求,一直都没有进入向来自信的戴威思考之中。

戴威做的只有不断为拿到融资而努力。

作为北大曾经的风云人物,戴威有着自己的'包袱。直到公司濒临倒闭,他才彻彻底底将这个包袱扔了。

“直到最近我跟人聊,还是发现很多人在犯我当年的错误,在为了面子创业。”戴威坦言,如果抓不到最底层的痛点,什么都是错的,这个心态上的变化,是戴威眼中创业两年来的最大收获。

从差点饿死到差点撑死

在想清楚需求问题后,戴威关掉了骑游项目。此时,ofo的账面上只有400块钱,在拿到了唯猎资本的100万元借款后,共享单车出行平台的计划得以初步推进。

问题又接踵而来。虽然当年6月份ofo正式开启了单车共享业务,但由于车辆来源均来自于学生提供,到8月时,ofo平台的车辆总数也不过1000。此时戴威认为,如果继续下去,项目的想象空间依旧会十分有限。

于是,ofo开启了单车的自采购模式,这也是当前ofo平台车辆的最大一部分来源。

不过,这其中存在一个问题:新车采购需要自掏腰包,考虑到ofo依靠借钱维持的现状,如果没有外部资本进入,ofo将很难维持。

虽然转向单车共享平台的ofo在模式上清晰了不少,投资人还是不看好。为了有钱买车,戴威不得不通过各种渠道,在当年10月七拼八凑地借了500万,“我们给出的条件是融钱之后将资金转为股份,后来我们也确实兑现了承诺”。

不管怎样,2015年年底的借款,还是让ofo如期推进了单车出行项目。靠着这笔钱,ofo在当年终于走出了北大校门,迈向了更多中国高校。

这才有了2016年的故事。在2016年1月,ofo拿到了金沙江创投的A+轮融资,此后开启了校园市场的大规模扩张;而随着共享单车概念的日益催熟,进入下半年,迈入城市市场后的ofo,融资速度进一步加快,从A+一路刷过了B、B+、C轮。

ofo不再缺钱。赶上了共享单车的风口,ofo起飞的速度令全行业为之惊讶。但戴威却丝毫没有苦尽甘来的快感,他甚至根本没时间去高兴------对于一个大学生创业的草根班子,掉链子是常态,这让戴威一度大为头疼。

“今天觉得车可以投产打样了,过两天又发现怎么没有风控,没有质检”,戴威说,公司越做到大,他们才发现,公司居然还得有这些部门。“没有,只能赶紧建,建好觉得这次终于可以了,又发现服务器有压力、打不开了要扩容,DBA各种安全系统又得上......”

这是一个足以让一般人崩溃的过程。为了应对业务的高速发展,ofo的创始人团队不得不快速自我更新。

戴威坦言,在2016年,几乎是每两三个月就会自我蜕变一次,这是一个十分痛苦的过程。

这逐渐成了ofo核心团队的常态。不蜕变,公司就会死,不是像以前那样穷死,而是吃得太撑,直接崩掉。结局,没有区别。

幸好,靠着这股自我蜕变的劲头,ofo还是挺了过来。面对经验老道的对手,经验相对不足的ofo团队并未在车辆生产、城市扩张等业务发展层面掉队。对此,戴威很有成就感,在今年年初获得D轮融资时,戴威公开表示,不断自我更新的团队,是投资机构认可ofo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补缺进行时

不过,在共享单车领域竞争依旧激烈的现在,去鼓吹ofo的成功显然为师尚早。

根据ofo方面提供的资料,自去年11月进入城市市场后,ofo已投放超过250万辆单车,在国内已覆盖43座城市。在这样急行军的状况下,很多精细的问题ofo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这其中一个极为显著的问题便在于定位。

由于缺乏车辆定位,ofo在用户寻车、集中调度、数据搜集及应用上存在一定劣势。不仅如此,此前上海质监局还出台了一份《共享自行车服务规范》征求意见稿。意见稿要求共享单车必须具备 GPS 定位系统,仅这一项,就足以将 ofo 平台的大部分车辆拒之门外。虽然意见稿当前并不具备法律效应,但其对相关法律法规制定起到的指向性作用,依旧不容忽视。

这一系列原因很有可能意味着,ofo的成败,很大程度上会取决于定位车的推进进度。

戴威告诉腾讯科技,这一举措早已被提上日程。目前,ofo已经开始较大范围的进行定位车测试;从比例上讲,2017年全年投放的小黄车绝大部分都会是定位车。

另一方面,该投放多少的问题,也是ofo一直在探索的答案。事实上,部分地区曝出共享单车泛滥成灾、影响正常出行,使得共享单车泡沫的论调甚嚣尘上。

不过在戴威看来,当前离“泡沫”还为时尚早。“对于单车市场,存量和增量都要看,先看存量,中国市场里的存量6亿多辆,即便ofo生产了两三千万辆才占5%”,而这也是很多人并没有真正考虑的因素;此外,第二个是每年全球新增1亿辆单车,中国新增只有2千万左右,这两个因素共同决定了共享单车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但即便如此,共享单车还是出现了一些泛滥成灾的问题,这在戴威看来,并非由于市场饱和,而是因为运营的改进空间还有不小。

由于共享单车的投放遵从一定模型,虽然大致的投放数量可用从城市面积、人口来判断,但更精确的数字需要运营,“有时候坡多一点,平一点,可能会有一些差别”。但这种精细活随着时间的推移很有可能会逐步解决;与此同时,戴威相信,随着定位车的推进,车辆的更精准调度也会逐渐成为可能。

盈利可期的未来?

即便上述的挑战都能应对,作为一个商业项目,最终还是要回到盈利上。毕竟,如此多投资人的押注,愈加决定了共享单车这门买卖,不可能成为一个单纯的公益项目。

ofo已经认识这一点。早在去年年底,张巳丁就告诉腾讯科技,ofo的校园市场部分已经进入了盈利状态。这一消息曾让不少共享单车领域的投资人欢欣鼓舞。这至少可以说明,共享单车在模型上和此前指望烧钱的专车领域截然不同。

“商业本质最后是数学,如果分别计算一辆汽车资本的投入对应的每单价格的比例,和一辆自行车资本的投入对应的每单的价格的比例,你会发现后者是前者的10倍”,戴威说,资本就看商业模型里利润率是多少,自行车一次一块钱,但它成本低;汽车一次100,但一辆车往往十几万。

戴威认为,从这个简单的比例上看,就可以明白单车的商业模型很有潜力。

不仅如此,由于共享单车领域人力参与的程度更低,相应的成本也会大幅下滑。

“共享单车最大的突破在于他的产品服务提供的时候,没有人参与”,戴威说。在他看来,外卖不可能自己飞过去,打车不可能无人驾驶,人的成本很高,且对人的需求是跟着订单严格对应的。在共享单车的模型里,虽然需要调度师傅和修车师傅,但一个师傅可以管几百辆,效率高太多。

由这两个层面,戴威认为,共享单车会是一个“接近于10倍于传统O2O行业效率和利润率的行业”。

不仅如此,除了用车费,共享单车带来的大量数据,将来也会为其带来庞大的想象空间。

事实上,随着定位车的逐步上线,ofo的数据必定会越积累越多,“我们是一个普惠到老百姓的产品,可能以后有几亿用户,这么大的用户量,对应带来的价值,我相信一定是存在的”,戴威说。

而这一愿景,与戴威长久以来的一个愿望十分契合,“在第一次创业时,我就说做一个影响世界的公司,就像是Google一样”。虽然后续经历了太多波折,但这个愿望现在又愈加强烈了------这个一度认为自己浮夸的男生,又重新做起了属于自己的梦。

;

ofo:行将就木还是浴火重生?

作者:杨德龙 石蕊

临近年终,各大媒体纷纷整理发布年度热搜榜单,而榜单中有一个名字很难让人忽视,那就是ofo。正如当初它的出现掀起资本圈的热潮,让共享单车成为有史以来崛起速度最快的互联网赛道,如今ofo以近乎崩盘的方式跌入溃败的边缘,着实让人唏嘘不已。

ofo押金无法取出一度成为热搜,线上现场退款人群络绎不绝,“存款还没过七位数,排队已经超过七位数”的调侃不绝于耳,海外业务停摆,核心高管人员离职,质疑报道铺天盖地。ofo创始人戴威发布全员信表示不会欠下一分钱,声称“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们仍需坚守信念,哪怕跪着也要活下去,只要活着,我们就有希望!”可是寒冬时节,用户、供应商、投资人都不会雪中送炭,绝处逢生的运气可遇不可求。如今ofo的处境就像断臂的囚徒,信任度、影响力、资金等都早已不比当年,ofo还能走多远成为大写的未知。

“眼看他起朱楼,眼见他楼塌了”

2014年ofo创始人戴威以“共享经济”的概念推出ofo,俘获不少资本的心。靠着资本的强势助力,ofo一路高歌猛进,攻城略地,发展势头盛况空前,更是稳扎于第一梯队。截至2018年9月ofo已完成E+轮融资,并且在全球20个国家200个城市同时运营。

表1ofo历次融资过程

[资料来源]:

虽然ofo备受市场以及资本的亲睐,但盈利问题终究是企业以及资本最关心的结果。随着各路共享单车背靠资本的力量大肆“烧钱”抢占市场,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ofo进军海外的不及预期,市场检验证明ofo商业模式在短期内难以实现盈利,极大程度削弱了资本对ofo的投资热度。

自摩拜单车在2018年4月出售给美团点评以后,ofo便多次陷入资金断裂传闻。公开信息显示,至少有9家公司因合同纠纷将ofo告上法庭,涉及物流运输、房屋租赁、广告费用、拖欠货款等多种事由。与此同时,ofo还涉及多起劳动合同纠纷。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显示,2018年8月至11月,ofo的运营主体东峡大通(北京)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已被20次列入被执行人名单,涉及执行标的超5360万元。

2018年8月,上海凤凰发布公告,称自2017年凤凰自行车与ofo方面签订《自行车采购框架协议》后,双方签订了多份采购合同,但截至起诉之日,东峡大通仍欠凤凰自行车6815.11万元的货款。上海凤凰已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 ofo 偿还货款及违约金。

2018年12月4日,据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披露,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对东峡大通(北京)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下发“限制消费令”。该公司及该公司(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影响债务履行的直接责任人员、实际控制人)戴威,不得实施相关高消费及非生活和工作必需的消费行为。

2018年12月19日,戴威在全员信中表示,由于从去年底到今年初没能够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正确的判断,公司今年一整年都背负着巨大的现金流压力。退还用户押金、支付供应商的欠款、维持公司的运营,1块钱要掰成3块钱花。截至12月19日,申请退还ofo押金的用户排队已经到了接近1115万位,按照最低每位99元押金计算,ofo的欠款超过11亿元,若按照199元计算,ofo的欠款则高达22亿元。

2018年12月30日据中国裁判文书网披露信息显示,深圳市顺丰综合物流服务有限公司向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法院提出财产保全的申请,请求冻结被申请人东峡大通(北京)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其为ofo小黄车运营主体)在招商银行天津分行鞍山西道支行所设账户存款人民币1375.06万元。

从备受资本宠爱的独角兽,走到今天的四面楚歌,ofo不过用了短短的三年多时间。无论是ofo的破产重组传闻,超10亿押金的退还缺口,还是对戴威的口诛笔伐,都不得不令人感叹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曾经高调吹捧的投资人,也不再发声,没有人为数千万用户的押金负责。

“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近几年共享出行的理念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共享单车更是号称中国新时代的“四大发明”之一。由于行业进入门槛低,可复制性强,最火热的时候,提供共享单车相关服务的公司多达77家。当风口出现,资本总是以最快的速度完成站队,一时间创业者狼性十足,疯狂铺量、狙击对手,投资人也乐见其成。但是没有变现渠道、无法盈利始终是萦绕在共享单车头上的魔咒。

共享单车是大规模低毛利的生意,虽然打着“共享经济”的旗号,但中国的共享单车平台,其实是自己出资购买单车,然后把它们租赁出去,这些单车都是平台的私有资产。平台抢占市场的方式就是靠车辆的更新换代,靠补贴优惠积累用户,坐享人口红利。在市场充分饱和的情况下,新的资本投入或新平台的兴起都很难再创造新的价值,只是在抢占有限的资源、争夺定量的蛋糕。此类商业模式的持续离不开源源不断的外部资本输入,但烟花易冷,资本无情。随着用户数量的增长遭遇瓶颈,过去以大规模用户为基础的趋于粗放的经营方式令资本无法收获可观的回报。当前无论是滴滴还是美团、阿里,对共享单车的需求,都是作为流量的入口和交易场景,共享单车很难再成为主流的业务模式。

造成ofo目前所面临的生存困境的因素众多,其中最主要的可能还是企业发展战略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疯狂扩张,过度补贴,一路的融资、买车、投放,再融资、再买车、再投放,另一方面对车辆损耗、运营维修等成本估算严重不足。事实上,共享单车作为公共品,极其容易在缺乏监管以及缺乏公众爱护的情况下迅速折旧,随着车龄的增加,车辆的故障率越来越高,管理和运营费用也随之水涨船高。然而为了抢夺市场份额,各单车平台还是选择继续加码投放新车,过剩的自行车无疑是给共享单车企业雪上加霜。而ofo创始人与投资人在战略上的矛盾,更是触发了更多投资人的相继“离场”。作为ofo曾经的第一大机构股东,滴滴一直打算将ofo纳入其战略体系,但ofo方面却希望双方是战略合作关系。随后滴滴派出职业经理人进驻ofo关键部门,但在磨合过程中,一些反客为主的举措令创始人团队的地位受到动摇,致使戴威直接

单方面宣布这批高管从ofo离职。面对滴滴力促与摩拜的合并,创始人团队也并不支持。随着滴滴与ofo的矛盾公开化,资金链的割断直接影响ofo的日常运营,为了生存,ofo曾在平台上卖蜜蜂做微商、接广告以获取租金,也曾上线贷款超市,为网贷平台的现金贷产品进行导流,以完成流量变现。但是在负面缠身下,投资人、供应商、用户对其信任逐渐逝去时,再多的花样再新的举措对ofo来说似乎都于事无补。

“风停了,只有鸟会飞”

市场火热,前景一片光明的时候,独角兽们凭借风口可以飞得很高,但是随着市场饱和,寒冬降临,能否飞得远还是要看自身的能力。此前,人民日报也刊登了题目为《评共享单车押金难退:说没挪用是撒谎,包容不等于纵容》的评论文章,文中表示:无论是传统经济还是新经济,真正的成功,都要在更长周期中检验。事实上,1000万人扫码骑车的场面有多喜人,1000万人集体挤兑押金的场景就有多可怕。这可能成为压垮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也会溅起伤及无辜企业的火花,更会挫伤人们对于共享经济的信心。”

ofo摩拜两家年轻企业,本来可以借助资本支持潜心修炼内功,将精力放在提升用户体验,改善产品品质,加强成本管控,进一步创新商业模式上,然而还是选择了资本竞赛,铺车占市场,甚至掀起红包车、免费骑、免押金三级“价格战”。这样的盲目竞争无疑会造成资源浪费,大量资金得不到有效的利用。砸钱的恶性竞争只会让企业越陷越深,最终被这个无底洞吞噬。

如今资本浪潮已消退,未来的共享单车必须回归相对理性的发展状态,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才能度过寒冬,迎来春天。而对于曾经风光无限的ofo和创始人戴威,我们只能希望其能够寻找到新的增长点, 探索 出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让“共享经济”的理念真正造福于民!

拿回押金要204年后,富二代戴威不管不问,ofo彻底凉了

“收回ofo押金时,家祭无忘告祖宗。”

作者丨魏晓

编辑丨顾盼

来源丨AI蓝媒汇(ID:lanmeih001)

跟随戴威最久的ofo联合创始人于信,终于还是离戴威而去了。

根据36氪消息,ofo联合创始人于信近期已经开始独立创业,其开启的新项目是关于低度酒的消费品类,近期已经拿到数百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由真格基金领投。

这也进一步意味着,曾经跟随戴威一同创业的ofo创始人团队已经走的差不多了。

当然对于用户而言,最关心的还是押金问题。

还能不能退,何时能退,只要去ofo系统一看,相信全都无语。

兄弟们散了

于信是戴威的好哥们,同样是90后,同样是北大出身。在校期间戴威在北大学生会担任主席,于信是其副手。后在2015年中旬戴威从骑行 旅游 产品“ofo骑游”转型做共享单车ofo后,于信在该年度下旬加入ofo成为ofo的联合创始人,并先后为ofo华南大区、出海业务总负责人。

此次创业前,于信总管ofo的公关和政府业务。

在ofo如彗星般崛起,成为资本市场备受瞩目的独角兽时,于信代表ofo畅谈ofo改变世界的理想与情怀。

等ofo眼见垮台,陷入风雨飘摇后,代表ofo发声的于信就成为了接连不断的辟谣者,辟谣卖身传闻,辟谣裁员传闻。

再然后,就没有了然后。

从左至右依次为张巳丁、杨品杰、于信、薛鼎、戴威

曾经ofo希望改变世界的围绕戴威为核心的90后“戴威、薛鼎、张巳丁、于信、杨品杰”,再加上后来引入的张严琪组成的联合创始人团队格局,早就分崩离析。

在于信此番独立创业之前,市场上早有消息称薛鼎、张巳丁、张严琪已转身独立创业或离职。

于信转身之后,说过要跪着也要活下去的戴威,陪伴其在身边的老友们是越来越少了。这还是联创团队,事实上ofo的经营管理层在近几年亦是动荡不断。

原因无它,ofo没有钱途了呗。

再好的兄弟,也不能在戴威这条船上把自己的钱途耗死。况且ofo从明星独角兽神坛跌落至不可自拔的低谷,戴威的自负与傲慢本就要负最主要的责任的。

缺乏有效盈利模式的ofo,本身是个资本融资 游戏 。沉醉于聚光灯下的戴威没看清这一本质,在资本准备鸣金收兵为共享单车打扫战场时,戴威不愿交出ofo控制权,与资本直接交恶,错过了ofo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以至于ofo进入了生死挣扎的境地。

不是没有人欣赏戴威的傲气。毕竟身为后浪,还是曾经风光过的后浪,没点冲劲,没点坚持算什么。

可戴威这一坚持,直接让多少人寝食难安。资本、供应商、员工、联创团队,还有押金被扣了的千万级别用户!都被戴威给架在火上烤了!

而戴威自己也成为了彻彻底底的老赖。

戴威

仅在2019年,ofo的运营主体之一东峡大通(北京)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曾260余次列被为被执行人,44次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

看人友商哈啰。哈啰出行CEO杨磊刚被法院限制高消费,公司就直接出面回应,属法院错误认定。底气多足。

戴威呢,就只能躺下任锤。

今年年初的时候,一位ofo供应商朋友想去堵戴威,追寻80万欠款,可惜没堵到。

原因是ofo又双叒叕搬家了。他先是直奔印象中的ofo的新办公地点中关村互联网金融中心,但没想到直接扑空,ofo换地方了;接着赶到海淀区法院从法院处要到了ofo方面留下的联系电话,可是打过去,就是停机。没能堵到戴威,也没能联系到ofo的人。

好几年的讨债生涯,至今也是没个结果。

押金!押金!押金!

还有用户端的巨大押金窟窿。

作为ofo的早期用户,我是今年1月22日发起退押金申请,系统显示排队在16451535位。今天再看,系统显示排队在16427283位,110天时间,就前进了2.4万,相当于每天就退了220人的押金。

1月22日发起退押金

到今天,只前进了2.4万

这个速度,简直了。比蜗牛还蜗牛。以此速度计算,我需要204年才能拿回我的ofo押金。

Oh my god!

为了这99元押金,我得再活204年。现实吗?可能吗?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难不成要当成一份隐藏的传家宝,待到后世子孙领到手然后“家祭勿忘告祖宗”!

ofo可真是够了,你能撑204年?能撑个零头就不错了。不过这期间处于疫情,只能寄希望之后ofo的退押金速度能指数级上升吧。

其实ofo也很“善解人意”。

首先它告诉用户,排队退押金的时候,车还能够骑。可问题是,市面上别说能找到一辆完好无损能自由畅骑的ofo单车,甚至连破损的ofo单车身影早就看不见了。

再者它提醒用户,可以用其他方式退押金。

现在再打开久违的ofo单车APP,就会发现早就是面目全非。

其一,口号变了。之前是“骑时可以更轻松”,现在是“全网返利,购物省钱”。Logo上也加了“返钱”二字。其二,页面变了,ofo单车APP已成为一个电商导购网站,虽然仍有扫码用车的功能,但大部分界面都与购物相关。

原来这是ofo给出的新用户退押金路径。使用“返钱”功能,在ofo买东西的用户意味着自动放弃排队退押金,ofo会将用户押金转至“ofo返钱”账户,用户只能通过购物返利,押金会以返现的形式退还用户。

根据ofo的规则,我要想拿回99元的ofo押金,需要通过多次购买返现最后累计金额超过99元后,才可进行提现。而根据首页购买价值近百元产品返利近十元的比例来看,我需要购物数百元甚至上千元后才可返还押金。

也就是为了收回99元押金,我不选择等待204年的话,就必须要在ofo上再花千元。

戴威,真有你的。我可去你的吧。

今年3月20日,ofo官方微信公众号发了一篇品宣文章,为自己上线返钱全新版本鼓吹,并讲了个没人会信的故事:

ofo返钱不是电商,我们在创造连接,连接用户、用户与电商平台。

说的五迷三道的,什么连接,不就是导购吗。

不过在最后,ofo也展露了心声。

对于依然欠押金、余额的ofo老用户,我们深知这样的退款方案并不理想,我们的歉意并未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丝毫消散。面对之前多个被用户和媒体称为“套路退押金”的APP测试版本,时至今日我们才终于找回了那么一点点信心:ofo返钱是这么多测试方案里,唯一一个在没有任何宣传的情况下可以自然增长的产品,它让我们能够鼓起勇气拿出一个对用户有一点真正价值的备选方案。我们没有任何资格请求用户接受这个方案,仅希望创造一个可以继续为用户负责的、可持续的、有生命力的土壤。我们相信“愚公移山”的精神,只要负责下去,总有一天可以把进度条跑完。

也只能希望如此。

毕竟99元押金,还是希望能从ofo手中收回来,虽然金额很小,但也能买30盒泡面,足足一个月的晚饭。

关于ofo融资和ofo融资情况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