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必信生活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电影资讯 > 正文

电影资讯

谥号文正(谥号文正指的是谁)

阿信2023-03-30电影资讯66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谥号文正,以及谥号文正指的是谁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古代谥号“文正”的人,都有哪些?

范仲淹、曾国藩、司马光、方孝孺、刘统勋等。

1、范仲淹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

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

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

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2、曾国藩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曾国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

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

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其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3、司马光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

名列“元祐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

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4、方孝孺

方孝孺(1357—1402年7月25日),宁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

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

方孝孺自幼聪明好学、机警敏捷,长大后拜大儒宋濂为师,为同辈人所推崇。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死,惠帝即位后,即遵照太祖遗训,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先后让他出任翰林侍讲及翰林学士。

燕王朱棣誓师“靖难”,挥军南下京师。惠帝亦派兵北伐,当时讨伐燕王的诏书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

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燕王进京后,文武百官多见风转舵,投降燕王。方孝孺拒不投降,结果被捕下狱。

后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朱棣杀害。方孝孺强忍悲痛,始终不屈。被处死于江苏南京聚宝门外,时年四十六岁。《明史》中为施以凌迟。南明福王时追谥“文正”。

5、刘统勋

刘统勋(1698年—1773年),字延清,号尔钝,山东诸城(今山东高密)人,清朝政治家。

雍正二年(1724年)中进士,历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及军机大臣等要职。

刘统勋官至军机大臣,为政四十余载清廉正直,敢于直谏,在吏治、军事、治河等方面均有显著政绩。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猝逝于上朝途中,乾隆皇帝闻讯慨叹失去股肱之臣,追授太傅,谥号文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正

谥号文正是什么意思?

问题一:清朝的谥号"文正"是什么意思? 10分 文正,按谥法:道德博闻曰文,靖共其位曰正。也就是说,能够被赐予“文正”的官员,生前不仅德才兼备,而且要恪尽职守,忠君爱民。 因此,历史上皇帝老儿特别吝惜这个谥号,不轻易赐给大臣,不仅是清朝如此的。北宋有名的清官包拯,身后也只得了“孝肃”的谥号。但百姓心中有杆秤,在《三侠五义》中,就有了“包文正”的说法。 而有清一代,只有在翰林院里为过官,才有资格得到文正这个谥号。

问题二:清朝的谥号"文正"是什么意思? 文正,按谥法:道德博闻曰文,靖共其位曰正。也就是说,能够被赐予“文正”的官员,生前不仅德才兼备,而且要恪尽职守,忠君爱民。

因此,历史上皇帝老儿特别吝惜这个谥号,不轻易赐给大臣,不仅是清朝如此的。北宋有名的清官包拯,身后也只得了“孝肃”的谥号。但百姓心中有杆秤,在《三侠五义》中,就有了“包文正”的说法。

而有清一代,只有在翰林院里为过官,才有资格得到文正这个谥号。

问题三:历史上谥号为文正的人有哪些 宋朝得文正谥号的有李P、范仲淹、司马光、王旦、王曾、蔡卞、黄中庸、郑居中等八名。 顶元朝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有吴澄、耶律楚材、许衡明

明朝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有方孝孺、李东阳、谢迁、孙承宗、倪元璐

清朝二百多年来,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有汤斌、刘统勋、朱、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

问题四:为什么不给李鸿章文正谥号? 司马光第一次提出了:“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司马光认为文是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极至。经过他的宣扬,文正从此以后被认为是人臣极美的谥号。皇帝不肯轻易给人。清朝二百多年来,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有汤斌、刘统勋、朱、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八个人。曾国藩的功劳的确大,但当时清朝的情况,有个激励的意思在里面。至于李鸿藻的身份是帝师,从他之后,凡是帝师皆有谥文正的可能。在之后的谥文正的,则有点末世名器,不足为贵的意思了。

之所以不给李鸿章文正谥号,可能与其被委派为中国代表方与外国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有关,虽不是他的错误,但总的来说是不大光彩的。

问题五:谥号中“忠武”与“文正”哪个更好? 这要看具体朝代了。谥号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本身,还在于它被授予的人,一个美谥,要是被授予大家公认的坏人,也会变成恶谥。忠武这个谥号一直很好,算是最好的谥号了,曾被授予诸葛亮和岳飞。文正原本是文贞,算是文官里最高的谥号,范仲淹和曾国藩都得过。总的来说,忠武二字偏重于武将,到后来重文轻武,故此文正就更好一点。曾国藩就是文正而不是忠武,清代谥号为忠武的人物就一般了。

问题六:广东话文正是什么意思 文正通常出现在谥号中,是对文人的比较高的评价.

问题七:古代谥号为“文正”的人有哪些? 从谥法上来说,“文”这个字并没有固定的配合字,像张昭、司马昭、宇文泰等人,都单谥一个“文”字。东晋的王导,谥号是文献。整个东晋,只有他一个人谥文献。 到了唐朝的时候,魏征、陆象先、宋Z等人得到了文贞的谥号。在唐朝的时候,张说被谥为文贞,还是皇帝亲自下诏,才结束了朝臣们关于张说该不该谥文贞的谥号的争论。 北宋时承唐时的风气,初年的几位大臣,像李P、王旦都被谥为文贞。到宋仁宗的时候,因为宋仁宗叫赵祯,为了避讳,文贞才改为文正。到了夏竦被拟定要谥为文正的时候,司马光第一次提出了:“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司马光认为文是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极至。经过他的宣扬,文正从此以后被认为是人臣极美的谥号。皇帝不肯轻易给人。宋朝得文正谥号的有李P、范仲淹、司马光、王旦、王曾、蔡卞、黄中庸、郑居中、蔡沈(不知是本谥还是后来加谥)等九名。 元朝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有吴澄、耶律楚材、许衡。明朝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有方孝孺、李东阳、谢迁、孙承宗、倪元璐。方孝孺因拒燕王草即帝位诏之命而被杀,福王时追谥文正。清朝二百多年来,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有汤斌、刘统勋、朱、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八个人。但其中的曹振镛的谥号,世人一直非议不休。不过汤斌是死后追认的。刘统勋是死后直接谥文正。曾国藩的功劳的确大,但当时清朝的情况,有个激励的意思在里面。至于李鸿藻的身份是帝师,从他之后,凡是帝师皆有谥文正的可能。

问题八:文正是谁的谥号 从谥法上来说,“文”这个字并没有固定的配合字,像张昭、司马昭、宇文泰等人,都单谥一个“文”字。东晋的王导,谥号是文献。整个东晋,只有他一个人谥文献。 到了唐朝的时候,魏征、陆象先、宋Z等人得到了文贞的谥号。在唐朝的时候,张说被谥为文贞,还是皇帝亲自下诏,才结束了朝臣们关于张说该不该谥文贞的谥号的争论。 北宋时承唐时的风气,初年的几位大臣,像李P、王旦都被谥为文贞。到宋仁宗的时候,因为宋仁宗叫赵祯,为了避讳,文贞才改为文正。到了夏竦被拟定要谥为文正的时候,司马光第一次提出了:“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司马光认为文是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极至。经过他的宣扬,文正从此以后被认为是人臣极美的谥号。皇帝不肯轻易给人。宋朝得文正谥号的有李P、范仲淹、司马光、王旦、王曾、蔡卞、黄中庸、郑居中等八名。 元朝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有吴澄、耶律楚材、许衡明。 明武宗的时候,大学士李东阳要死了,大学士杨一清来看他,见李东阳为谥号担忧,杨一清就向他表示,他死后给他文正的谥号。垂死的李东阳竟在床上向杨一清磕起头来。因为李杨二人私交甚厚,有人作诗讽刺说:“文正从来谥范王,如今文正却难当。大风吹到梧桐树,自有旁人说短长。”明朝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有方孝孺、李东阳、谢迁、倪元璐。方孝孺因拒燕王草即帝位诏之命而被杀,福王时追谥文正。 清朝二百多年来,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有汤斌、刘统勋、朱、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八个人。但其中的曹振镛却是名不副实的,他唯唯诺诺,一意奉上,因此,对于他的谥号,世人一直非议不休。不过汤斌是死后追认的。刘统勋是死后直接谥文正。曾国藩的功劳的确大,但当时清朝的情况,有个激励的意思在里面。至于李鸿藻的身份是帝师,从他之后,凡是帝师皆有谥文正的可能。在之后的谥文正的,则有点末世名器,不足为贵的意思了。

问题九:清朝的谥号"文正"是什么意思? 10分 文正,按谥法:道德博闻曰文,靖共其位曰正。也就是说,能够被赐予“文正”的官员,生前不仅德才兼备,而且要恪尽职守,忠君爱民。 因此,历史上皇帝老儿特别吝惜这个谥号,不轻易赐给大臣,不仅是清朝如此的。北宋有名的清官包拯,身后也只得了“孝肃”的谥号。但百姓心中有杆秤,在《三侠五义》中,就有了“包文正”的说法。 而有清一代,只有在翰林院里为过官,才有资格得到文正这个谥号。

问题十:清朝的谥号"文正"是什么意思? 文正,按谥法:道德博闻曰文,靖共其位曰正。也就是说,能够被赐予“文正”的官员,生前不仅德才兼备,而且要恪尽职守,忠君爱民。

因此,历史上皇帝老儿特别吝惜这个谥号,不轻易赐给大臣,不仅是清朝如此的。北宋有名的清官包拯,身后也只得了“孝肃”的谥号。但百姓心中有杆秤,在《三侠五义》中,就有了“包文正”的说法。

而有清一代,只有在翰林院里为过官,才有资格得到文正这个谥号。

谥号文正的有哪些人?

谥号文正的有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

文正,中国古代谥号。在中国历史上,能够博得文正这个谥号的人,大都是当时朝廷高度认可和文人交相赞誉的国之重臣。历宋、元、明、清四朝,共有26位股肱之臣生前或死后获赠文正谥号这一盛誉,其中宋代有李昉、范仲淹、司马光、王旦、王曾、蔡卞、黄中庸、郑居中、蔡沈等9人。

元代有吴澄、耶律楚材、刘秉忠、许衡、廉希宪等5人,明代有方孝孺、李东阳、谢迁、倪元璐等4人,清代有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等8人。

清朝清朝文正的人物介绍

清朝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有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八人。

汤斌为清代理学名臣,两任《明史》总裁,继承了明末以来程朱学对王学的修正。刘统勋、曹振镛、曾国藩则以功劳著世。其余诸臣则以帝师之尊谥文正,朱珪为嘉庆帝师,杜受田为咸丰帝师,李鸿藻为同治帝师,孙家鼐为光绪帝师。

清史稿评价汤斌“清世以名臣从祀孔子庙,斌、陇其、伯行三人而已,皆以外吏起家,蒙圣祖恩遇。陇其官止御史,而廉能清正,民爱之如父母,与斌、伯行如一,其不为时所容而为圣祖所爱护也亦如一。

君明而臣良,汉、唐以后,盖亦罕矣。斌不薄王守仁,陇其笃守程、朱,斥守仁甚峻,而伯行继之。要其躬行实践,施于政事,皆能无负其所学,虽趋乡稍有广隘,亦无所轩轾焉。

谥号文正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谥号文正指的是谁、谥号文正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