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必信生活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生活资讯 > 正文

生活资讯

部落大联盟(部落联盟官网)

阿信2023-03-30生活资讯68

今天给各位分享部落大联盟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部落联盟官网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蒙古八大部落名字叫什么?蒙古八大部落分布图

说到这个蒙古族的八大部落分别是那八大部落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知道不知道,我又孤陋寡闻了是真的不知道了,不知道不要紧的下面跟谁我一起来研究分析揭秘看看就好了,那么这个蒙古八大部落名字叫什么呢?蒙古八大部落分布在什么地方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看看吧!

1、匈奴

公元前三世纪,匈奴兴起于漠南黄河河套及阴山(今内蒙古阴山)一带,与当时的赵、秦、燕三国为邻。匈奴骑兵经常骚扰三国边境。秦始皇时将匈奴击退至漠北。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匈奴贵族冒顿自立为匈奴单于以后,国势日盛,击败了周邻一些部族,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游牧民族政权,统治区域东到辽河,西至葱岭,北抵贝加尔潮,南达长城。

西汉初期,匈奴不断入侵汉朝边境,汉朝不能击败匈奴的进攻。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七年)刘邦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战败,被迫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后来,匈奴仍不断侵犯汉朝边境。汉武帝时(公元前140-87年)经过三次大规模的战争,将匈奴击败,匈奴国力大为削弱。

公元前一世纪中叶,匈奴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五单于争夺最高领导权的混乱局面,广大匈奴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争战的结果,郅支单于战胜了呼韩邪单于,占领了漠北广大地区。呼韩邪单于遂南下投降汉朝,接受汉朝的封号,开始了汉匈两族和平友好的新时期。

由于郅支单于西迁至今伊犁河一带,呼韩邪单于又率部众回归漠北。公元前33年(汉元帝竟宁元年),呼韩邪单于再次南下朝见汉朝皇帝,汉元帝根据他的请求,将宫女王嫱(字昭君)嫁给他为妻,这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昭君出塞"的故事。"昭君出塞"进一步促进了汉匈两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巩固和加强了和平友好关系。

东汉初期,匈奴又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继续与汉朝保持友好关系,逐渐进入内地,与汉族融合。汉朝与南匈奴联合,先后对北匈奴发动大规模出击,北匈奴势力日益衰败,有一部分投归南匈奴,有一部分迁到西方,残留在漠北的十余万户后来与鲜卑融合。从此,活动在大漠南北约三百年的匈奴族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

匈奴是蒙古地区第一个见于史乘的阿尔泰语系的游牧民族,它的某些制度和习俗在蒙古高原各民族中世代流传。左右翼和十进制的军事行政划分对后来的突厥、柔然、蒙古等民族都有影响。

2、东胡

战国时期,在今辽河上游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它就是东胡。东胡经常对邻国进行战争。在燕昭王时(公元前311-279年),东胡曾打败燕国,后来,燕国又战胜东胡,迫使东胡向北退却一千余里。燕国便在东胡退出来的地方设置上谷(治所在今河北怀来县)等五郡,并修筑长城,以防东胡。

东胡与赵国也发生过战争,曾被赵国战败。东胡势力强大以后又掳掠过赵国代郡的人众,势力达到赵国的东边。公元前273年(赵惠文王二十六年),赵国出兵打败东胡,夺回东胡强占的代郡地方。公元前265年(赵孝成王元年),赵国又一次击败东胡。

东胡势力强盛时,不断向匈奴索取人口和财物,经常与匈奴兵戈相见。匈奴冒顿单于时,乘东胡轻敌毫无准备之机,突然发动进攻,大败东胡。从此东胡势力大衰。

3、乌桓

乌桓是东胡人的一支,居地在今老哈河流域。匈奴强盛时期,乌桓人遭受匈奴的压迫和掠夺。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汉将霍去病大败匈奴左贤王兵,使乌桓人从匈奴的压迫下解脱出来。汉武帝把乌桓迁徒到上谷等五郡边塞外居住,设置"护乌桓校尉"管辖乌桓各部。

乌桓降附于汉,经常在汉朝的统领下共同攻击匈奴。同时,乌桓又时而 "与匈奴连兵为寇",在汉朝的边境地区攻杀和掳掠。

东汉时,在上谷宁城(今河北宣化市西北)仍置护乌桓校尉,代表汉朝政府管理乌桓各部。同时,东汉王朝用乌桓骑兵征讨匈奴、鲜卑,甚至用乌桓打乌桓人,用乌桓骑兵镇压起义农民。

公元二世纪末期,中原地区爆发黄巾大起义,乌桓统治者蹋顿在汉献帝初平年间(190-193)统一乌桓各部。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曹操亲征乌桓,大破蹋顿于柳城(今辽宁辽阳南),得降众二十余万人。这些乌桓人被迁入内地,逐渐与汉族融合。少数留居塞外的乌桓人,很快又为鲜卑人所征服。

4、鲜卑

鲜卑与乌桓一样,都是东胡的后裔,居地在今西拉木伦河流域。

东汉时,鲜卑受匈奴的役属。公元48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归附汉朝。东汉王朝采取联合鲜卑、孤立打击北匈奴的政策。从汉光武帝末年到汉明帝、汉章帝三、四十年间,鲜卑一直归附汉朝。公元85年(汉章帝元和二年),鲜卑与南匈奴、丁零等族共同向北匈奴发起进攻,鲜卑骑兵发挥了重大作用。公元87年(汉章帝章和元年),鲜卑再次攻入匈奴腹地,大败北匈奴,占据漠北地区。从此,鲜卑逐渐强盛起来。

公元二世纪中叶,鲜卑首领檀石槐在高柳(今山西阳高县)北三百余里的弹汗山建立牙帐,组成了"南抄汉边,北拒丁零、东却夫余,西击乌孙"的部落大联盟,分东、中、西三大部,有十二大人,势力盛极一时。公元181年(汉光和四年)擅石槐死后,轲比能兴起,兼并漠南各部,再度统一鲜卑。到公元三世纪中叶,鲜卑分裂为许多部落,其中强大的有慕容部、拓跋部和宇文部。拓跋鲜卑的祖居地在今呼伦贝尔高原。近年,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鄂伦春旗嘎仙洞发现的石室,就是拓跋鲜卑祭祀祖先的地方。在"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人进入内地,鲜卑贵族建立了前燕、后燕等好几个割据政权,后来拓跋鲜卑统一了黄河流域,建立了北魏王朝。

东胡的语言是古老的阿尔泰语系语言,鲜卑语属东胡后裔诸语言,这些语言与蒙古语有共同的祖源。

5、柔然

约在公元四世纪末叶,柔然兴起在大漠南北。它初居于乌兰察布高原,后进入漠北。柔然的统治核心是东胡苗裔郁久闾氏族,但大部分臣民是突厥语族各部。

柔然在首领社仑时,势力开始强大起来,在漠北弱洛水(今蒙古土拉河)建立汗庭。公元402年(北魏天兴五年),社仑自称为丘豆伐可汗。柔然政权强盛时,疆域东接高句丽,西至天山,北达今贝加尔湖,南临阴山一带。柔然汗国与北魏王朝长期攻战,柔然势力被削弱。公元410年(北魏永兴二年)社仑为北魏所败。

公元五世纪后半叶,柔然内部连续发生被奴役部落的反抗和逃亡。敕勒族一次有十余万户西迁,脱离柔然贵族的统治,对柔然政权的影响很大。此后柔然与敕勒展开了三十多年的拉锯战争。到公元六世纪初,役属于柔然的突厥族逐渐强大起来,开始反抗柔然贵族的统治。552年(西魏废帝元年)柔然首领阿那瑰为突厥所败,柔然汗国亡。

柔然的语言是东胡后裔诸语言的一种方言 ,但在蒙古高原突厥语世界中逐渐被同化。

6、突厥

突厥是铁勒族的一支,初游牧在今叶尼塞河上游,后来迁移到高昌(今新疆吐鲁番)的北山(今博格多山)。公元五世纪中叶,柔然族攻占了高昌,突厥人被迫迁居于金山(今阿尔泰山)南麓。公元552年,突厥首领土门灭柔然,遂以漠北为中心,建立突厥汗国,自称伊利可汗。木杆可汗时(公元553-572年),突厥势力更加强盛,辖境东自辽水,西至里海,南达阿姆河,北抵贝加尔湖。

公元583年,突厥分裂为东西二部。随后东突厥向隋请和,585年(文帝开皇五年),沙钵略可汗率领部众,驻牧在漠南一带。东突厥在始毕可汗(609-619年)的统治下,势力又强大起来,曾率领十万骑兵围隋炀帝于雁门(今山西代县)。公元628年(唐太宗贞观二年),役属于突厥的薛延陀在漠北建立政权。630年(贞观四年),唐朝联合薛延陀,向突厥大举进攻,东突厥政权亡。

682年(高宗永淳元年),南迁至漠南的东突厥族骨咄禄叛唐,重新建立了一个突厥政权(通称"后突厥")。后突厥在漠北于都斤山(今蒙古杭爱山)建立牙帐,在漠南黑沙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北)设南牙帐,派官驻守。公元745年(天宝四年),回纥首领率部众灭后突厥。

土门弟室点密在公元562年自立为可汗,号称"十姓部落",在今新疆一带建立西突厥政权。隋末唐初,西突厥政权控制了中亚及我国西域广大地区。公元640-648年间,唐朝在对突厥的战争中,先后占领了天山以北地区,并在西域设置了龟兹(今新疆库车县)等军事据点。公元651年(高宗永徽二年),西突厥沙钵罗可汗叛唐,并攻掠西域各地。唐朝遂于651-657年屡次发兵平乱,终于657年(高宗显庆二年)击灭西突厥政权。

7、回鹘

原称回纥,唐德宗时改称回鹘。唐初,漠北有九姓铁勒,回鹘即其中之一。回鹘部落联盟中以药罗葛为首,后来的回鹘各可汗,大多出自这个氏族。驻牧在仙娥河(又名娑陵水,今蒙古色楞格河)和温昆河(今蒙古鄂尔浑河)流域。

隋唐时期,回鹘受突厥政权统治。公元605年(隋大业元年),回鹘联合仆骨等部族起来反抗,终于摆脱突厥的统治,逐渐强大起来。公元646年(唐贞观二十年),回鹘配合唐军攻灭了薛延陀政权,首领吐迷度自称可汗,接受唐朝的管辖,唐在其地分置六府、七州。公元744年(天宝三年),回鹘首领骨力裴罗自立为可汗,建立回鹘政权。这时回鹘控制的地区,东起今额尔古纳河,西至今阿尔泰山,势力日益强盛。

公元840年回鹘政权被黠戛斯推翻后,大部分回鹘人向西迁徒。一支迁到葱岭以西,一支迁到河西走廊,一支迁到西州(今新疆吐鲁番)。西州回鹘又向西发展,以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为中心,建立了高昌回鹘政权。西州回鹘后来改称为"畏兀儿",也就是今天维吾尔族的先人。

突厥、回鹘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突厥创造了自己的文字,使用动物名称作符号以计算年份。唐代以前,大漠南北的蒙古高原大半属于突厥语世界。突厥和回鹘草原贵族都力图加强对内蒙古东部地区契丹人、室韦一达怛人的统治,在契丹、室韦驻有官员。后突厥还似乎曾向兴安岭一带移民。突厥、回鹘势力进入内蒙古东部地区,便向室韦一达怛等族打开了通向大漠南北的门户。突厥和回鹘对室韦一达怛人的经济文化都有影响。

室韦 -达怛 ---室韦-达怛人的居地在呼伦贝尔草原,大兴安岭东西,额尔古纳河与黑龙江两岸。六世纪时,室韦一达怛人分为五大部,曾受突厥的统治,后与唐朝保持密切关系。

732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年)所立的《阙特勤碑》中的"三十姓达怛",大概指的就是室韦一达怛人的主要部落。室韦、达怛这两个名称在汉籍中可以互通互易,所以,我们可以称他们为室韦一达怛人。

室韦一达怛人的主要生产活动是从事游牧经济和狩猎。靠近森林的部落,多是"射猎为务,食肉衣皮",他们"冬则入山,居土穴中",有些人居住在用桦树皮盖的棚屋里。呼伦湖周围是广阔的天然牧场,居住在这里的室韦一达怛部落,盛产良马,可见他们已有较发达的畜牧业。

室韦一达怛人的语言,保持东胡后裔语言和方言的特点,这种语言和方言,应当叫作原蒙古语。《元朝秘史》中保留的一些原蒙古语的词汇和语法现象可以证明,这种原蒙古语与后来经过突厥化的古蒙古语有很大差别。

蒙古民族的名称起源于蒙古地区东北部的一个室韦部落--蒙兀室韦。"蒙兀"是蒙古一词的最早的汉文译写,见于《旧唐书.北狄传》。蒙兀室韦的居地在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后来,关于蒙古一词的不同译写还有很多,如"萌古"、"朦骨"、"萌骨",等等。写作"蒙古",最早见于《三朝北盟会编》所引《炀王江上录》。在古代蒙古语中,"蒙古"这个词是"质朴、无力"的意思。它开始只是一个氏族或部落的名称,后来才成为一个新兴民族的共同称谓。

十四世纪用波斯文写成的《史集》一书,记载了一个蒙古族的古老传说:蒙古人被其他部落战败,遭到残酷的屠杀,只活下来两个男人和两个女人。他们逃到了一个地方,周围都是山林,中间有良好的草原。这个地方叫做"额尔古纳·昆"--"险峻的山坡"。他们在这里生息繁衍,世代相传。这个传说里的"额尔古纳",就是流经呼伦贝尔草原的额尔古纳河,它就是蒙古民族的发祥地。

8、契丹

契丹族很早就居住在潢河(西拉木伦河)、土河(老哈河)流域。他们的子孙组成八个部落。

北魏时,契丹各部落已开始对外掳掠,并以马匹、皮毛与北魏交换物品。唐朝初年,契丹八部开始组成部落联盟。联盟长由大贺氏选充,有胜兵四万。唐朝在契丹住地设松漠都督府,加号大贺氏联盟长为松漠都督,赐姓李氏。武则天统治时期,契丹背唐,依附于突厥。唐玄宗时,突厥逐渐衰落,契丹再度附唐。

契丹贵族涅里背唐自立,重建部落联盟,划分为乙室、迭刺两个大部,自遥辇氏贵族中推选联盟长,号称可汗。涅里任军事首长,称夷离堇。这时,契丹处在回鹘汗国的统治之下,长达一百多年。

遥辇氏鲜质可汗时,契丹不断向外扩张,掳掠邻近部族和汉人地区的居民。痕德堇可汗时,迭刺部贵族耶律阿保机当选为联盟的夷离堇,多次带兵攻掠唐朝州郡,俘获牲口。906年(唐天祐三年),耶律阿保机充任联盟长可汗。此后,他又镇压了契丹贵族的反抗,在916年,建元神册,建立了契丹国家。947年,契丹改国号为辽。自916年契丹建国至1125年为女真所灭,统称为辽朝。辽亡后,耶律大石西迁到中亚楚河流域,重建辽国,史称西辽,又称哈刺契丹(黑契丹)。

契丹的语言是东胡后裔的语言,它和蒙古语亲属关系密切。辽代陵墓和墓葬壁画中契丹人的身材和脸型,酷似今天内蒙古东部区蒙古族。中间剃光,留下边沿头发的髡发发式,体现了东胡后裔诸族的特征,这种髡发发式在乌桓人、鲜卑人中也很盛行。契丹人后来大部分同化于汉人,一部分加入了形成中的蒙古族。

9、东胡

战国时期,在今辽河上游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它就是东胡。东胡经常对邻国进行战争。在燕昭王时(公元前311-279年),东胡曾打败燕国,后来,燕国又战胜东胡,迫使东胡向北退却一千余里。燕国便在东胡退出来的地方设置上谷(治所在今河北怀来县)等五郡,并修筑长城,以防东胡。

东胡与赵国也发生过战争,曾被赵国战败。东胡势力强大以后又掳掠过赵国代郡的人众,势力达到赵国的东边。公元前273年(赵惠文王二十六年),赵国出兵打败东胡,夺回东胡强占的代郡地方。公元前265年(赵孝成王元年),赵国又一次击败东胡。

东胡势力强盛时,不断向匈奴索取人口和财物,经常与匈奴兵戈相见。匈奴冒顿单于时,乘东胡轻敌毫无准备之机,突然发动进攻,大败东胡。从此东胡势力大衰。

10、乌桓

乌桓是东胡人的一支,居地在今老哈河流域。匈奴强盛时期,乌桓人遭受匈奴的压迫和掠夺。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汉将霍去病大败匈奴左贤王兵,使乌桓人从匈奴的压迫下解脱出来。汉武帝把乌桓迁徒到上谷等五郡边塞外居住,设置"护乌桓校尉"管辖乌桓各部。

乌桓降附于汉,经常在汉朝的统领下共同攻击匈奴。同时,乌桓又时而 "与匈奴连兵为寇",在汉朝的边境地区攻杀和掳掠。

东汉时,在上谷宁城(今河北宣化市西北)仍置护乌桓校尉,代表汉朝政府管理乌桓各部。同时,东汉王朝用乌桓骑兵征讨匈奴、鲜卑,甚至用乌桓打乌桓人,用乌桓骑兵镇压起义农民。

公元二世纪末期,中原地区爆发黄巾大起义,乌桓统治者蹋顿在汉献帝初平年间(190-193)统一乌桓各部。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曹操亲征乌桓,大破蹋顿于柳城(今辽宁辽阳南),得降众二十余万人。这些乌桓人被迁入内地,逐渐与汉族融合。少数留居塞外的乌桓人,很快又为鲜卑人所征服。

11、鲜卑

鲜卑与乌桓一样,都是东胡的后裔,居地在今西拉木伦河流域。

东汉时,鲜卑受匈奴的役属。公元48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归附汉朝。东汉王朝采取联合鲜卑、孤立打击北匈奴的政策。从汉光武帝末年到汉明帝、汉章帝三、四十年间,鲜卑一直归附汉朝。公元85年(汉章帝元和二年),鲜卑与南匈奴、丁零等族共同向北匈奴发起进攻,鲜卑骑兵发挥了重大作用。公元87年(汉章帝章和元年),鲜卑再次攻入匈奴腹地,大败北匈奴,占据漠北地区。从此,鲜卑逐渐强盛起来。

公元二世纪中叶,鲜卑首领檀石槐在高柳(今山西阳高县)北三百余里的弹汗山建立牙帐,组成了"南抄汉边,北拒丁零、东却夫余,西击乌孙"的部落大联盟,分东、中、西三大部,有十二大人,势力盛极一时。公元181年(汉光和四年)擅石槐死后,轲比能兴起,兼并漠南各部,再度统一鲜卑。到公元三世纪中叶,鲜卑分裂为许多部落,其中强大的有慕容部、拓跋部和宇文部。拓跋鲜卑的祖居地在今呼伦贝尔高原。近年,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鄂伦春旗嘎仙洞发现的石室,就是拓跋鲜卑祭祀祖先的地方。在"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人进入内地,鲜卑贵族建立了前燕、后燕等好几个割据政权,后来拓跋鲜卑统一了黄河流域,建立了北魏王朝。

东胡的语言是古老的阿尔泰语系语言,鲜卑语属东胡后裔诸语言,这些语言与蒙古语有共同的祖源。

12、柔然

约在公元四世纪末叶,柔然兴起在大漠南北。它初居于乌兰察布高原,后进入漠北。柔然的统治核心是东胡苗裔郁久闾氏族,但大部分臣民是突厥语族各部。

柔然在首领社仑时,势力开始强大起来,在漠北弱洛水(今蒙古土拉河)建立汗庭。公元402年(北魏天兴五年),社仑自称为丘豆伐可汗。柔然政权强盛时,疆域东接高句丽,西至天山,北达今贝加尔湖,南临阴山一带。柔然汗国与北魏王朝长期攻战,柔然势力被削弱。公元410年(北魏永兴二年)社仑为北魏所败。

公元五世纪后半叶,柔然内部连续发生被奴役部落的反抗和逃亡。敕勒族一次有十余万户西迁,脱离柔然贵族的统治,对柔然政权的影响很大。此后柔然与敕勒展开了三十多年的拉锯战争。到公元六世纪初,役属于柔然的突厥族逐渐强大起来,开始反抗柔然贵族的统治。552年(西魏废帝元年)柔然首领阿那瑰为突厥所败,柔然汗国亡。

柔然的语言是东胡后裔诸语言的一种方言 ,但在蒙古高原突厥语世界中逐渐被同化。

13、突厥

突厥是铁勒族的一支,初游牧在今叶尼塞河上游,后来迁移到高昌(今新疆吐鲁番)的北山(今博格多山)。公元五世纪中叶,柔然族攻占了高昌,突厥人被迫迁居于金山(今阿尔泰山)南麓。公元552年,突厥首领土门灭柔然,遂以漠北为中心,建立突厥汗国,自称伊利可汗。木杆可汗时(公元553-572年),突厥势力更加强盛,辖境东自辽水,西至里海,南达阿姆河,北抵贝加尔湖。

公元583年,突厥分裂为东西二部。随后东突厥向隋请和,585年(文帝开皇五年),沙钵略可汗率领部众,驻牧在漠南一带。东突厥在始毕可汗(609-619年)的统治下,势力又强大起来,曾率领十万骑兵围隋炀帝于雁门(今山西代县)。公元628年(唐太宗贞观二年),役属于突厥的薛延陀在漠北建立政权。630年(贞观四年),唐朝联合薛延陀,向突厥大举进攻,东突厥政权亡。

682年(高宗永淳元年),南迁至漠南的东突厥族骨咄禄叛唐,重新建立了一个突厥政权(通称"后突厥")。后突厥在漠北于都斤山(今蒙古杭爱山)建立牙帐,在漠南黑沙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北)设南牙帐,派官驻守。公元745年(天宝四年),回纥首领率部众灭后突厥。

土门弟室点密在公元562年自立为可汗,号称"十姓部落",在今新疆一带建立西突厥政权。隋末唐初,西突厥政权控制了中亚及我国西域广大地区。公元640-648年间,唐朝在对突厥的战争中,先后占领了天山以北地区,并在西域设置了龟兹(今新疆库车县)等军事据点。公元651年(高宗永徽二年),西突厥沙钵罗可汗叛唐,并攻掠西域各地。唐朝遂于651-657年屡次发兵平乱,终于657年(高宗显庆二年)击灭西突厥政权。

辉煌的部落大联盟是历史故事吗

辉煌的部落大联盟是历史故事。原始社会后期形成的部落联合组织。多是由有血缘关系的或相毗邻的、利害一致的部落组合而成。

中华民族的起源

人文始祖:指开拓人文文化,对中华文明进步做出了莫大的贡献的人。三皇五帝的丰功伟绩给人们留下了深远的历史。三皇:燧人氏教人们钻木取火、给禽兽命名,三皇之首;神农尝百草,制耒耜,种五谷,发明医药制作陶器,开辟集市,发现断肠草等有毒;伏羲分出阴阳八卦,渔猎,婚姻制度;炎帝尝百草,制耒耜,种五谷,发明医药 制作陶器,开辟集市。五帝:黄帝:统一华夏、“鼎、井”的发明人,与岐伯讨论病理,作《黄帝内经》;颛顼:制历法、创制九州;帝喾:订立节气、缔造盛世,帝喾的曾祖:黄帝,祖父:少昊;唐尧:制定历法、治涝河;虞舜:带动周围的人认真从事,精益求精,杜绝粗制滥造的现象,设官、至孝,《二十四孝》中第一孝就是舜的故事,孝感动天。

燧人

燧人氏,又称“燧皇”,或简称燧人,名允婼,三皇之首,上古时代燧明国(今河南商丘)人。为华胥氏之夫、伏羲与女娲的父亲,他在今河南商丘一带钻木取火,教人熟食,是华夏人工取火的发明者,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开创了华夏文明,商丘因此被誉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被中国文联授予“中国火文化之乡”称号。

燧人氏的神话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从利用自然火,进化到人工取火的情况。《尚书大传》云:“遂人为遂皇,伏羲为戏皇,神农为农皇也。遂人以火纪,火,太阳也。阳尊,故托遂皇于天。”是神话中以智慧、勇敢、毅力为人民造福的英雄。燧人氏死后葬于今天商丘古城西南3里处,建有燧皇陵。

神农

即炎帝(Yandi;Yan Emperor ):或称烈山氏,又称赤帝,华夏始祖之一,传说中五天帝之一,与黄帝(Huangdi;Yellow Emperor)并称为中华始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首领。 距今5000年(另有称4600年、5500年)左右生于宝鸡姜水之岸。

相传炎帝发明耒耜,尝遍百草,发明医药,因此号神农氏。他还发明陶器,开辟集市,削木为弓,以威天下。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他与黄帝结盟并逐渐形成了华夏族(汉族)。因此形成了炎黄子孙。

另外,神农之所以被称为炎帝,其后裔被称为“烈山氏”,都反映了原始农业和火有着密切的关系。

伏羲

伏羲(生卒不详),风姓,又写作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羲皇、牺皇、皇羲、太昊,史记中称伏牺。又称青帝,是五天帝之一,生于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伏羲是古代传说中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是中国医药鼻祖之一。相传伏羲人首蛇身,与女娲兄妹相婚,生儿育女,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曲子。伏羲称王一百一十一年以后去世,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在河南淮阳县城,建有明朝时期规模宏大的太昊陵,里面有伏羲的陵墓,在陵墓前立着一块神奇的墓碑,太昊陵正前方是比杭州西湖还大的万亩龙湖,每年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都举行规模宏大的庙会来纪念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

黄帝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

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

颛顼

颛顼[zhuān xū](公元前2514年―公元前2437年):本名乾荒,是黄帝次子昌意的儿子,居帝丘(今河南濮阳县),号高阳氏,又称黑帝或玄帝。是“五帝”之一,在天神传说中是主管北方的天帝。

《国语·楚语》里说颛顼继少昊之后主政。《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颛顼居帝丘,称高阳氏;卫,颛顼之墟也,故为帝丘。《山海经·大荒东经》神话中说少昊孺(育)颛顼于东海。后来的虞(舜)、夏、秦、楚都成了他的子孙,成为黄帝系下与帝喾(包含其祖玄嚣即少昊)并列两系中最大的一系。颛顼是中华民族人文共祖之一。

颛顼生子穷蝉,是舜的高祖。据说他在位七十八年,活到九十八岁逝世,葬于濮阳。而春秋战国时的楚王为其后裔,屈原在《离骚》中自称为颛顼之后,屈原与楚王为同族。

帝喾

帝喾(kù),姬姓,名夋或俊,五帝之一。出生于高辛(今商丘睢阳区高辛镇),华夏上古时期一位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山海经》等古籍中天帝帝俊的原型就是帝喾。15岁受封为辛侯,30岁受禅即位,号高辛氏。春秋战国后,被列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即黄帝的曾孙,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根基,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被商族认为是其第一位先祖。

相传帝喾生于西海之傧,其祖父玄嚣,是黄帝正妃嫘祖的大儿子,父亲名蟜极,帝颛顼是其伯父。帝颛顼死后,他继承帝位,时年三十岁。帝喾继为天下共主后,以亳为都城,以木德为帝,深受百姓爱戴,死后葬于故地辛,建有帝喾陵。

唐尧

上古时期五帝之一,为帝喾次妃陈锋氏女庆都所生,伊祁姓,名放勋,号陶唐,谥曰尧,因曾为陶唐氏首领,故史称唐尧。出生于高辛(今河南商丘高辛镇)或伊祁山(今河北保定顺平)。尧有圣德,有如天之涵养,如神之微妙,如日之光照临天下。这位德化广大的尧深受人们的爱戴。传说尧曾设官掌管天地时令,观测天象,制定历法,敬授民时,谘询四岳,用鲧治水,征伐苗民,推行公平的刑法。尧实行上述措施,使得万邦和睦共处,友好交往,共同组成了中原部落大联盟,出现了国家雏形。尧选择舜为其继任人,死后由舜继位。这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推崇的禅让。

舜帝

即舜(shùn),是中国上古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字都君。出生地在姚墟或诸冯。治都在蒲阪(今山西运城永济)。舜为四部落联盟首领,以受尧的“禅让”而称帝于天下,其国号为“有虞”。帝舜、大舜、虞帝舜、舜帝皆虞舜之帝号,故后世以舜简称之。葬于九嶷山舜帝陵。

唐尧是什么人物

唐尧简介。

唐尧,为帝喾次妃陈锋氏女庆都所生,祁姓,名放勋,号陶唐,谥曰尧,因曾为陶唐氏首领,故史称唐尧。尧有圣德,有如天之涵养,如神之微妙,如日之光照临天下。这位德化广大的尧深受人们的爱戴。传说尧曾设官掌管天地时令。

观测天象,制定历法,敬授民时,谘询四岳,用鲧治水,征伐苗民,推行公平的刑法。尧实行上述措施,使得万邦和睦共处,友好交往,共同组成了中原部落大联盟,出现了国家雏形。传说“尧使无勾作琴五弦”(《太平御览》引《通礼篡》),并曾自作琴曲《神人畅》。

写意尧帝启天减免水痪的情景。《神人畅》实际上就是传说中尧与神的对话。尧选择舜为其继任人,死后由舜继位。这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推崇的禅让。

帝尧出世

尧,中国古代传说的圣王,姓伊祁,号放勋。因封于唐,故称“唐尧”, 《尚书》和《史记》都说他名叫放勋。后代又传说他号陶唐,姓伊祁氏,故亦称为唐尧。

传说上古帝喾的第三个妻子名叫庆都,她是伊耆侯的闺女。庆都成婚以后仍留住娘家,这年春正月末,伊耆侯老两口带着庆都,坐上小船游览观光。

于三河之上,正午时分,忽然刮起一阵狂风,迎面天上卷来一朵红云,在小船上形成扶摇直上的龙卷风,仿佛这旋风里有一条赤龙在飞舞。老两口惊恐万状,可看女儿庆都却若无其事的样儿,还冲着那条赤龙笑呢。

傍晚时,风住云散,龙也不见了。第二天搭船返回途中,又刮起大风,卷来红云又出现了那条赤龙,不过形体小了些,长约一丈左右。因为它并未肆虐加害于人,老两口也就不怎么害怕了。

黠戛斯早期与周边部族的关系

两汉时期,汉文文献把黠戛斯记作坚昆、鬲昆等。关于坚昆历史的早期记载,与匈奴、鲜卑的兴盛和扩张有关,相关史实见于《史记》、《汉书》的《匈奴传》和《后汉书·南匈奴传》的记载。隋唐时期,铁勒、突厥、薛延陀等北方民族争雄漠北。随着各部势力的消长,坚昆也相继几度被强族征服。

战国时期,匈奴南与中原燕、赵、秦三国为邻,至秦、汉之际,匈奴崛起于阴山河套地区。公元前三世纪,冒顿单于南收白羊河南王,西击走月氏,东灭东胡,统治了大漠南北广大地区。随后,匈奴铁骑又驰向西北,征服了“浑庾、屈射、丁令、鬲昆、薪棃之国。”鬲昆(黠戛斯)与其他北方各部,均被纳入了以匈奴为主的北狄大联盟。

秦汉时期,坚昆(黠戛斯)主要分布于叶尼塞河流域,长时期附属于匈奴。汉宣帝本始三年冬(前71),匈奴出击乌孙返回时遭遇大雪,“还者不能什一”。坚昆近邻丁令、乌桓、乌孙等三国乘机发起进攻,致使“匈奴大虚弱,诸国羁属者皆瓦解”,坚昆也一度摆脱了匈奴的统治。到公元前43年,匈奴呼韩耶单于南下附汉后,其兄郅支单于“自度力不能定匈奴”而向西迁徙,遂北击乌揭、丁令,西破坚昆并一度以其活动地域作为驻牧地,坚昆重新陷入匈奴的直接统治之下。随后,郅支单于因杀害汉朝使臣,畏惧报复而移徙康居。匈奴自身实力的削弱,也使各属部纷纷起来反抗匈奴统治。

在各族联合反抗匈奴的过程中,鲜卑是比较活跃的一部。鲜卑是东胡的分支,活动于鲜卑山(今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一带)。东汉初年,鲜卑仍为匈奴役属,随着北匈奴势力衰耗,公元73年以后,东汉、乌桓、鲜卑不断攻打北匈奴。公元85年,鲜卑与南匈奴、丁零及西域各族共击北匈奴,迫使匈奴单于“不复自立,乃远行而去”,坚昆借机彻底摆脱了匈奴的统治。公元87年,鲜卑再次大败北匈奴,斩杀优留单于。公元91年,东汉 *** 和南匈奴对北匈奴进行了致命打击,北匈奴西迁。鲜卑趁势占据了漠北地区,兼并了留在漠北的匈奴十余万落,鲜卑自此强盛起来。二世纪中叶,首领檀石槐被鲜卑各部推为“大人”,建立包括宇文、慕容、拓跋、段、乞伏等部的军事联盟,鲜卑势力范围“南抄汉边,北距丁令,东却夫余,西击乌孙,尽据匈奴故地,东西万二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网罗山川、水泽、盐池甚广”。檀石槐将鲜卑部落大联盟分为东、中、西三部,西部大人统辖上谷以西至敦煌,西接乌孙的广大地区。极盛时期鲜卑的统治范围,很可能也扩展到了坚昆之地。檀石槐死后鲜卑部落联盟解体。

十六国时期鲜卑的慕容、乞伏、宇文、拓跋等部都曾建立政权。拓跋部的远祖献帝邻曾经是西部大人之一的推寅,邻所统的七个部落分布在蒙古高原的西北。邻取消了异姓酋长,派自己的七个兄弟做了这些部落的酋长,他们的姓氏也以七个部落的名字相称。史载献帝“七分国人,使诸兄弟各摄领之,乃分其氏;自后兼并他国,各有本部,部中别族,为内姓焉”;其长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邻的长兄因兼并了纥骨(坚昆)之地,统治纥骨部落的鲜卑人遂以纥骨为氏。因而,坚昆受鲜卑统治是不言而喻的。借助各部对匈奴的联合反抗,坚昆才摆脱了匈奴的统治,但随着鲜卑的兴起、强盛,坚昆也随之被其征服。

鲜卑南迁后,北魏天兴五年(402),柔然社仑自建号为丘豆伐可汗,建立了柔然汗国,占领了自土拉河至鄂尔浑河一带,遂称雄漠北。其后又向西拓展疆域“西则焉耆之地,东则朝鲜之地,北则渡沙漠,穷瀚海,南则临大碛。”漠北高车丁零、铁勒诸部皆役属柔然汗国,柔然还不断向西方扩展领地征服大月支,占领了粟特之地并经略过西域地区。《隋书铁勒传》载“伊吾以西,焉耆之北,傍白山,则有契弊、薄落职、苏婆、那曷、乌罐、绘骨、于尼讙等,胜兵可二万。”原居地在漠北的铁勒诸部,定居西域并不是偶然的迁徙而致,这些西徙的铁勒部落都是从征柔然才迁徙至此。纥骨即坚昆被列入铁勒诸部之一并随之被迁西域,很显然部分坚昆人也被纳入柔然汗国的统治范围内。

原始战记读后感800字

原始战记读后感

作品讲述了现代人绍玄穿越到原始世界的炎角部落,融入炎角部的渔猎生活,并带领部落的发展壮大,促进了以炎角部落为主导,与炎河流域的众多部落组成的部落大联盟的形成,带领炎河流域的部落从石器时代向青铜时代发展,促进了整个炎河流域的原始狩猎,种植业,养殖业,冶炼业,手工制品,商业文明的进步。

作品对于原始时代的图腾信仰,火种,生活状态,动植物描写充满了想像力,想法天马行空,思维开阔,让我感到惊叹不已。仿若作者就是置身于那个时代,边观察边写作一般。

253万字的书我只用了一个星期便看完,可谓是废寝忘食,本书中充满了正能量,“终有一天,我们将重返故地,荣耀仍旧在,炎角之火永远不灭。”这句子刚刚看到时让我热血沸腾,也是贯穿全场的一条主张,主角后面所做的事情大部分都是为了炎角荣耀重燃整个大地而做的,可以说这也是整个炎角部落的梦想,他们都是一群为此而奋斗的逐梦者。为增加部落狩猎和效率而驯养凶兽,地上的猎狼,天上的巨鹰,大大增加了战士的生存能力,通过种植农作物来增加食物来源,冶炼青铜,增强了部落战士的战斗能力,和生存能力,在这里没有闲人,都为了美好的未来而奋斗。

原始的大陆的生活是野蛮而好艰难的,各个部落之间缺乏联系,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但那时,无论是通过何种方式生存的部落,他们都有自己的信仰,这也是本书的一个特色,基本每个人都信仰着自己部落的图腾,这也是他们力量的来源。莫说原始了,其实我认为在现代,人更需要有信仰,在绝境中能坚持到最后的往往是心中有信仰的人,我认为信仰就是一种精神支柱,是属于精神的力量,奇迹往往诞生于其中。

主角邵玄来的之时,正是部落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一个世界,与部落的集体生活,抱团努力不一样,奴隶主是一群非常有野心与能力的一群人,他们是一群利己主义者,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奴隶的来源就是部落,所以说部落的既要面对生存与周围部落的压力,头上更有奴隶主这支大剑,不变通肯定就是被淘汰的下场,这个时代很直观的阐释了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这个句子。

而且这本书不像现在大部分书籍,阴谋诡计层出不穷,看着心累。而是简单,淳朴,就像当时的社会,利害关系一目了然,生存就是为了衣食住行,让人在阅读中轻松而自在,主人公也是正义的伙伴,带领大家致富,联合起来免受其他势力的欺压,哈哈,这点永远是主流,不会过时,我认为。

作者对文字的把握也是我要学习的,许多地方用词颇为考究。语言流畅,叙事清晰,人物与环境描写也是恰到好处,但我认为也有一些不好的地方,一是人物脸谱化,除了主角与一个大反派之外,其他人我一个都没记住,人物刻画可以说是一个败笔,反而对于是动物的描写让人眼前一亮。二是故事过于平淡,感觉就是发展太顺了,以至于感受不到在那个蛮荒时代挣扎求生的那种生存压力和气势。

最后,总结一下,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认为本书还是不错的,跟随作者的脚步,领略原始的风光,轻松,自在,充满正能量,使人精神上愉悦,生活方能更美好。

部落大联盟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部落联盟官网、部落大联盟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