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虫(黏虫怎么彻底消灭)
今天给各位分享黏虫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黏虫怎么彻底消灭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黏虫有什么危害?如何防治?
黏虫以幼虫危害,低龄幼虫潜伏在植株心叶中,啃食叶肉造成孔洞。3龄幼虫危害叶片后,呈现不规则缺刻。黏虫是一种杂食性、爆发性、间歇性、暴食性的害虫,可吃光叶片,仅存植株主脉。成群转移至附近田块为害,严重发生时可造成巨大损失。
防治措施:
(1)农业措施防治。在1~3代危害区,通过合理密植、加强田间水肥管理等,控制田间小气候,可降低卵的孵化率和幼虫存活率。
(2)诱杀防治。成虫发生期,田间插放杨树枝把或谷草把、放置糖醋盆诱杀成虫,压低田间卵和幼虫的发生密度。于成虫产卵期,在田间插放谷草把诱卵,定期集中烧毁处理,或人工采卵,降低田间虫口密度。
(3)化学防治。在幼虫3龄前及时防治,用20%氯戊菊酯乳油、20%甲氰菊酯乳油、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5%澳氰菊酯乳油等喷洒;或用2.5%溴氯菊酯乳油25毫升兑细沙1.5千克制成颗粒剂,用量1.5千克/亩,均匀撒施于植株新叶喇叭口中。
(4)生物防治。应用苏云金杆菌、黏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等生物杀虫剂,防治效果较好。
粘粘虫怎么治它?
粘粘虫可以用手捏死、在幼虫期间处理等。具体如下:
1、人工防治幼虫在年年虫量发生不大的情况下可用手捏心叶杀死里面的幼虫。
2、物理诱杀成虫,利用成虫多在禾谷类作物叶上产卵习性,更换新草,把把换下的草把集中烧毁。
3、可以生物诱杀成虫。采用具有其成虫喜欢气味配比出来的诱饵,配合少量杀虫剂进行生物诱杀。
粘虫的迁移特点
黏虫属迁飞性害虫, 其越冬分界线在北纬33°一带,在33°以北地区任何虫态均不能越冬。在江西、浙江一带,以幼虫和蛹在稻桩、田埂杂草、绿肥田、麦田表土下等处越冬。在广东、福建南部终年繁殖, 无越冬现象。北方春季出现的在大量成虫系由南方迁飞所至。
黏虫在我国东半部每年有4次大范围的迁飞活动, 具有2种迁飞方式。春季和夏季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地区, 或从低海拔向高海拔地区迁飞;秋季回迁时,从高纬度向低纬度地区, 或从高海拔向低海拔地区迁飞。
以上资料参考 百度百科—粘虫
黏虫的危害特点
黏虫俗称行军虫、五色虫等,在全国大部分省、自治区均有发生。主要为害麦类、玉米、谷子、水稻、高粱、糜子等禾本科作物和甘蔗、芦苇等。大发生时也可为害豆类、白菜、甜菜、麻类和棉花等。黏虫为食叶害虫,1~2龄幼虫仅食叶肉,3龄后蚕食叶片,5~6龄为暴食期,大发生时,幼虫成群结队迁移,常将作物叶片全部吃光,将穗茎咬断,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7~20毫米,翅展36~45毫米,头、胸部灰褐色,腹部暗褐色,前翅中央有淡黄色圆斑及小白点1个,前翅顶角有一黑色斜纹,后翅暗褐色,基部色渐淡,缘毛白色。雄虫体稍小,体色较深。卵半球形,白色或乳黄色。幼虫共6龄,老熟幼虫体长38毫米,体色变化很大,从淡黄绿到黑褐色,密度高时,多为黑色,头红褐色,沿蜕裂线有一近八字形斑纹,体上有5条纵线。蛹长约20毫米,第5~7节背面近缘处有横脊状隆起,上具横列成行的刻点。
(2)发生规律
从北到南一年发生2~8代,成虫具有迁飞特性。第一代即能造成严重为害,以幼虫和蛹在土中越冬。3、4月份为害麦类作物,5、6月份化蛹羽化成虫,6、7月份为害小麦、玉米、水稻和牧草,8、9月份又化蛹羽化为成虫。成虫昼伏夜出,具强趋光性,繁殖力强,1只雌蛾产卵1000粒左右,在小麦上多产卵于上部叶片尖端或枯叶及叶鞘内。幼虫亦昼伏夜出为害,暴食作物叶片等组织,有假死及群体迁移习性;黏虫喜好潮湿而怕高温干旱,群体大、长势好的麦田有利于黏虫的发生为害。
(3)防治措施
诱杀成虫:在成虫羽化初期,用糖醋液或黑光灯或杨树枝把诱杀成虫。
药剂防治:在幼虫3龄以前,每1米2有幼虫20头以上时,用2.5%敌百虫粉,或5%马拉松粉,或3.5%甲敌粉,或5%杀螟松粉等,每666.7米2用1.5~2.5千克喷粉防治;也可用90%敌百虫1000倍液,或50%杀螟松1000倍液,或50%辛硫磷1000~1500倍液,或2.5%敌杀死3000倍液喷雾防治。
一般在田间发现病虫害时,要及时均匀喷药防治,时间掌握在上午9时以后,应避开阴雨天气,并应特别注意人身安全。
关于黏虫和黏虫怎么彻底消灭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