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知识(古琴知识简介)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古琴知识,以及古琴知识简介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古琴小知识
1. 关于古琴的知识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据《史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
本世纪初为区别西方乐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个“古”字,被称作"古琴"。至今依然鸣响在书斋、舞台上的古老乐器。
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汉文化中的瑰宝。它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 人所珍视。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
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代涌现出许多著名演奏家,他们是历史文化名人,代代传颂至今。
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
“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
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操琴弦歌之声不绝;春秋时期的伯牙和 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至高评价,终以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唐代文人刘禹锡则在他的名篇《陋室铭》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
1977年8月,美国发射的“旅行者”2号太空船上,放置了一张可以循环播放的镀金唱片,从全球选出人类代表性艺术,其中收录了著名古琴大师管平湖先生演奏的长达七分钟的古琴曲《流水》用以代表中国音乐。这首曾经由春秋时代著名琴家伯牙的弹奏而与钟子期结为知音好友的古曲,如今又带着探寻地球以外天体“人类”的使命,到茫茫宇宙寻求新的“知音”。
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却可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古琴照片集锦(19张)一度盛兴于民间,深得人们喜爱,用以抒情咏怀。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民间诗歌集《诗经》中得到印证。《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萍。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诗经·小雅·鼓钟》:“鼓钟钦钦,鼓瑟鼓琴”;《诗经·小雅·甫田》:“琴瑟击鼓,以御田祖”;《诗经·鄘风·定之方中》:“椅桐梓漆,爰伐琴桑”;《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这说明古琴至少在春秋时期,便是一件在民间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爱的乐器。古琴在古代人们的认知度是相当广泛的,“四大名著”中有三部明确有对琴的描写,古代诗词、史书、小说、戏文、绘画、古董瓷器……古琴大量存在,史实、文学、艺术作品均来源于实际生活,这得有多么广泛的社会基础才能造成这种现象。
所以说,古琴在我国古代民间曾经是相当普及的,至少在读书人中是家喻户晓。也正因为这样,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琴艺术终于传承到了今天。
2003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的古琴名列其中。2006年5月20日,古琴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划分在“民间音乐”类。
编辑本段琴的摆放 鉴于电视剧,电影,游戏等地方中出现古琴的片段老是会把琴的摆放位置搞错,有必要给予提醒。 很多地方,都会出现古琴,却常常错得离谱。
发现,87版的《红楼梦》最厚道,林黛玉,弹古琴,以及琴的知识都对了。 现在的,电视剧,游戏,连古琴的基本摆放,都错了。
还有些电视剧,非要上去弹,左手怎么做也搞错了。 古琴的摆放位置应当宽头朝右,窄头朝左,最细的线朝自己,徽位点和最粗的弦在对面。
古琴的琴轸,也就是宽的那头,是要悬空在摆桌子右侧外面的。 古琴结构 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约120—125公分),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说象周天365度)。
一般宽约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约二寸(6公分左右)。
琴体下部扁平,上部呈弧形凸起,分别象征天地。整体形状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颈、肩、腰、尾、足。
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内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宫、商、角、徵、羽。后来文王囚于羑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为文弦;武王伐纣,加弦一根,是为武弦。
合称文武七弦琴。 《琴当序》中记载:”伏羲之琴。
2. 关于古琴的知识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据《史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
本世纪初为区别西方乐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个“古”字,被称作"古琴"。至今依然鸣响在书斋、舞台上的古老乐器。
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汉文化中的瑰宝。它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 人所珍视。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
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代涌现出许多著名演奏家,他们是历史文化名人,代代传颂至今。
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
“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
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操琴弦歌之声不绝;春秋时期的伯牙和 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至高评价,终以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唐代文人刘禹锡则在他的名篇《陋室铭》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
1977年8月,美国发射的“旅行者”2号太空船上,放置了一张可以循环播放的镀金唱片,从全球选出人类代表性艺术,其中收录了著名古琴大师管平湖先生演奏的长达七分钟的古琴曲《流水》用以代表中国音乐。这首曾经由春秋时代著名琴家伯牙的弹奏而与钟子期结为知音好友的古曲,如今又带着探寻地球以外天体“人类”的使命,到茫茫宇宙寻求新的“知音”。
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却可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古琴照片集锦(19张)一度盛兴于民间,深得人们喜爱,用以抒情咏怀。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民间诗歌集《诗经》中得到印证。《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萍。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诗经·小雅·鼓钟》:“鼓钟钦钦,鼓瑟鼓琴”;《诗经·小雅·甫田》:“琴瑟击鼓,以御田祖”;《诗经·鄘风·定之方中》:“椅桐梓漆,爰伐琴桑”;《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这说明古琴至少在春秋时期,便是一件在民间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爱的乐器。古琴在古代人们的认知度是相当广泛的,“四大名著”中有三部明确有对琴的描写,古代诗词、史书、小说、戏文、绘画、古董瓷器……古琴大量存在,史实、文学、艺术作品均来源于实际生活,这得有多么广泛的社会基础才能造成这种现象。
所以说,古琴在我国古代民间曾经是相当普及的,至少在读书人中是家喻户晓。也正因为这样,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琴艺术终于传承到了今天。
2003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的古琴名列其中。2006年5月20日,古琴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划分在“民间音乐”类。
编辑本段琴的摆放 鉴于电视剧,电影,游戏等地方中出现古琴的片段老是会把琴的摆放位置搞错,有必要给予提醒。 很多地方,都会出现古琴,却常常错得离谱。
发现,87版的《红楼梦》最厚道,林黛玉,弹古琴,以及琴的知识都对了。 现在的,电视剧,游戏,连古琴的基本摆放,都错了。
还有些电视剧,非要上去弹,左手怎么做也搞错了。 古琴的摆放位置应当宽头朝右,窄头朝左,最细的线朝自己,徽位点和最粗的弦在对面。
古琴的琴轸,也就是宽的那头,是要悬空在摆桌子右侧外面的。 古琴结构 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约120—125公分),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说象周天365度)。
一般宽约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约二寸(6公分左右)。
琴体下部扁平,上部呈弧形凸起,分别象征天地。整体形状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颈、肩、腰、尾、足。
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内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宫、商、角、徵、羽。后来文王囚于羑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为文弦;武王伐纣,加弦一根,是为武弦。
合称文武七弦琴。 《琴当序》中记载:”伏羲之琴。
3. 四大古琴的常识
诗词嘛 这个也简单 只说说焦尾和绕梁 有的可能关系不大 很多诗词只是选择了焦尾绕梁 这个意向 不能说是出处典故焦尾谁能事音律,焦尾蔡邕家。
——题僧房双桐龙泉真宝剑,焦尾亦名琴。——黄君会景伊西上焦尾冷含三尺水,悲风弹破一庭秋。
——夜听刘昭远弹琴太阿自抚为知己,焦尾谁弹莫赏音。——即事伯牙家有焦尾琴,朱弦长挂窗壁阴。
——载欣蔡子辨焦尾,晁公怀智囊。——诗呈同院诸同琴罢思焦尾,书成损赫蹄。
——池上纳凉履方履中二侄挟琴携酒索临禊帖醉后焦尾何人听,凉宵对月弹。——山居焦尾朱弦非众听,南山白石使人愁。
——次韵寄蓝六在广陵鲈鱼鱠忆奔江浦,焦尾琴思换蜀弦——秋日闲居 焦尾辞 元 杨维桢 焦尾器犹在,焦尾音无遗。眷兹古人器,恒以今四丝。
纤手弄掩抑,类作箜篌悲。赤城有佳士,今人古人师。
独作古先操,颀然如见之。饮以化人酒,此味从谁知? 号钟遥指故山笑,相看抚号钟。
声和由心清,事感知气同。——夏中酬于逖毕耀问病见赠举酒劝白云,唱歌慰颓年。
微风度竹来,韵我号钟弦。——初晴抱琴登马退山对酒望远醉后作待价君方藏尺璧,知音谁解听号钟。
——次韵宋永兄感旧五首还有个既有焦尾也涉及到号钟的霜竹裂石响,焦桐号钟清。——中秋登青原台 大概这样 实在想不出别的来了 您看还满意么。
4. 四大古琴的常识
诗词嘛 这个也简单 只说说焦尾和绕梁 有的可能关系不大 很多诗词只是选择了焦尾绕梁 这个意向 不能说是出处典故
焦尾
谁能事音律,焦尾蔡邕家。——题僧房双桐
龙泉真宝剑,焦尾亦名琴。——黄君会景伊西上
焦尾冷含三尺水,悲风弹破一庭秋。——夜听刘昭远弹琴
太阿自抚为知己,焦尾谁弹莫赏音。——即事
伯牙家有焦尾琴,朱弦长挂窗壁阴。——载欣
蔡子辨焦尾,晁公怀智囊。——诗呈同院诸同
琴罢思焦尾,书成损赫蹄。——池上纳凉履方履中二侄挟琴携酒索临禊帖醉后
焦尾何人听,凉宵对月弹。——山居
焦尾朱弦非众听,南山白石使人愁。——次韵寄蓝六在广陵
鲈鱼鱠忆奔江浦,焦尾琴思换蜀弦——秋日闲居
焦尾辞 元 杨维桢
焦尾器犹在,焦尾音无遗。
眷兹古人器,恒以今四丝。
纤手弄掩抑,类作箜篌悲。
赤城有佳士,今人古人师。
独作古先操,颀然如见之。
饮以化人酒,此味从谁知?
号钟
遥指故山笑,相看抚号钟。声和由心清,事感知气同。——夏中酬于逖毕耀问病见赠
举酒劝白云,唱歌慰颓年。微风度竹来,韵我号钟弦。——初晴抱琴登马退山对酒望远醉后作
待价君方藏尺璧,知音谁解听号钟。——次韵宋永兄感旧五首
还有个既有焦尾也涉及到号钟的
霜竹裂石响,焦桐号钟清。——中秋登青原台
大概这样 实在想不出别的来了 您看还满意么
5. 古琴入门事项
1.基于你的爱好程度,我不建议你买琴。因为市场上的古琴良莠不齐,网购想得好琴更是奢望。基于你现在的状况我建议你先租琴用。
次琴劣琴伤耳音,对下指弹奏也有影响,会严重阻碍学习进程。
建议你不要相信“专业琴”“演奏琴”“练习琴”等概念,什么叫“练习琴”?!难道就只是供练习用,而不能演出?!如果是这样,对不起,既然不能演出,说明音色不好,这张琴是不可能帮助你练习出大成效的,那这张琴连练习的作用都没有,因为练指法不仅是练动作,练正规科学的姿势的目的之一是要得到好音色,琴没好声,你也不知道动作是否规范正确,这不是误导人嘛!这也就是我说的伤耳音的过程,因此影响学习进程。
所以我说,琴只有好坏之分和是否可弹之分。声音恶劣,音色噼噼啪啪,就是劣琴,不可弹。
一些教程、教材及网上的一些选琴的知识,是毋庸置疑的,无非是一看音色、二看工艺用料等,但对于初学者来说,我说得过分点,这些知识基本是废话。因为音乐初学者只要听到一个乐器能奏出大体的旋律,他也不知音准节奏是否准,就是感觉好听,跟别说音色了,就连有点基础的学琴者也不一定能判断出琴音的好坏,何况初学者,什么松透沉静、金石之声就更别提了,而且在外行听来,古琴的声音大体就是“哽儿——哽儿——”的样子,多数人能说出不同音的区别吗?
也别存这样的想法——先买次琴练手,等水平上来了再买好琴。次琴把耳音都伤了,还怎么提高水平,更别提挑选琴的音色了。所以这样做当然会严重影响后期的学习的。而且几百元是买不到可弹的琴的,怎么着也得三四千,还得看斫琴师的水平和名气。但如果非要买,经济上又不允许花消太大,可以这样,先买个不太贵的可弹的,当然要由水平高的老师挑选,水平上来了再买更好的,或用旧琴添价换更好的琴。
2.学琴前至少要会看常见的减字谱符号,最好学点乐理知识,多搜集名家录音,有时间看看琴界名人名曲名谱介绍。
3.不一定非得买琴桌,能用的琴桌也不便宜,也得一两千。用普通桌椅就行,但要牢固不晃动,与椅子的高度差要适合自己的身材。
罗嗦了一堆,但愿对你有帮助。
6. 谁能跟我说说古琴的有关知识
古琴原名“琴”或“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也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位列“琴棋书画”四艺之首,是古代每个文人的必修之器。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形状、音色及弹奏方式似筝。
古琴现存琴谱由南北朝至清代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
古琴最初为五弦,到三国时期,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型制已基本稳定,一直流传沿续到现在(筝现为21弦)。
古琴的长约三尺六寸五(约120—125公分左右),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说象周天365度)。一般宽约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约二寸(6公分左右)。琴最早是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有颈,有肩,有腰,有尾,有足。琴面上有十三个“琴徽”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和一个闰月。
筝的弦现都用尼龙钢弦,但古琴还是用传统的丝弦。由于琴没有“品”(柱)或“码子”,非常便于灵活弹奏,又具有有效琴弦特别长,琴弦震幅大,余音绵长不绝等特点,所以才有其独特的走手音,这是筝所没有的音。
“知音”一词就是有关古琴的: 伯牙是春秋时期著名的琴家。伯牙先弹了一首《高山》,乐曲刚完,樵夫就赞叹说:"太好了!多么巍峨的泰山啊!"伯牙随即又弹了一曲《流水》,音乐一停,樵夫就赞美说:"太好了,多么浩荡的江河啊!"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道:“你真是我的知音啊”!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后来钟子期不幸病故,伯牙伤心至极,认为知音已去,从此无人能听懂自己的琴声,也没有什么值得自己为之弹琴,遂大哭之后,将琴摔碎,毕生不再鼓琴。
有几首古琴曲我觉得特别好听:如《高山流水》、《广陵散》、《梅花三弄》、《胡笳十八拍》等。
古琴入门基础知识有哪些?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经历了很多年的发展,中国遗留下来了很多乐器,直到现在仍然很多人学习。古琴在中国是一种乐器,很多人都很喜欢。那么古琴入门基础知识有哪些呢?
1、 古筝基本的指法有勾、托、抹、打、劈、剔、挑、提,古筝一共有21根琴弦,琴身的结构有面板、雁柱、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等,筝首的结构有调音盒、前岳山、弦钉等,筝尾的结构分为后岳山、穿弦孔。
2、 古筝的指法最基本的就是勾、托、抹,其余的还有花指、摇指、琶音、泛音、按音、揉弦、大撮、小撮、颤音、滑音、扫弦、刮奏、四点等,在不同的曲子中根据不同的要求来变换指法,用的最多的就是勾、托、抹。
3、 古筝的音阶有1、2、3、5、6,和其他乐器不同的是没有四音阶和七音阶,弹奏古筝的时候需要佩戴假指甲,大拇指指甲的位置是向上倾斜45度左右,食指和中指佩戴的时候直接竖直佩戴。
4、 古筝弹奏时候的角度是不一样的,食指、中指、拇指弹奏的时候角度不同,弹出来的声音和音色各不相同。
5、 食指和中指弹奏的时候触弦比较简单,拇指触弦的时候胳膊的角度不一样,古筝弹奏的时候动作轻柔,胳膊和手臂不能上下摆动。
以上就是给各位带来的关于古琴入门基础知识有哪些的全部内容了。
古琴基础知识古琴结构介绍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那么你对古琴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古琴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古琴的历史
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汉 文化 中的瑰宝。它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 人所珍视。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古时,琴、棋、书、画并称四艺,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 传统文化 。历代涌现出许多著名演奏家,他们是历史文化名人,代代传颂至今。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古琴的文化
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操琴弦歌之声不绝;春秋时期的伯牙和 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 故事 ,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至高评价,终以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唐代文人刘禹锡则在他的名篇《陋室铭》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1977年8月,美国发射的“旅行者”2号太空船上,放置了一张可以循环播放的镀金唱片,从全球选出人类代表性艺术,其中收录了著名古琴大师管平湖先生演奏的长达七分钟的古琴曲《流水》用以代表中国音乐。这首曾经由春秋时代著名琴家伯牙的弹奏而与钟子期结为知音好友的古曲,如今又带着探寻地球以外天体“人类”的使命,到茫茫宇宙寻求新的“知音”。
古琴的声音是非常独特的,一般人听琴乐能感到古琴的安静悠远。“静”可以说是琴音的最大特点,琴音也被称为“太古之音”、“天地之音”。这里的“静”有两层意义,一是抚琴需要安静的环境,二是抚琴更需安静的心境。古琴有三种音,都非常安静。散音松沉而旷远,让人起远古之思;其泛音则如天籁,有一种清冷入仙之感;按音则非常丰富,手指下的吟猱余韵、细微悠长,时如人语,可以对话,时如人心之绪,缥缈多变。泛音象天,按音如人,散音则同大地,称为天地人三籁。因此古琴一器具三籁,可以状人情之思,也可以达天地宇宙之理。在古琴音乐三音交错、变幻无方、悠悠不已之中,凡高山流水、万壑松风、水光云影、虫鸣鸟语及人情复杂之思和宗教哲学之理,尽能蕴涵表达。宋代《琴史》中说:″昔圣人之作琴也,天地万物之声皆在乎其中矣。″晋时嵇康作《琴赋》曰:“众器之中,琴德最优。”也就是认为在各种乐器中,古琴是最好的,具有最优异的品德,最适宜君子作为修养之具。琴音的松沉旷远,能让人雪躁静心,感到和平泰然的气象,体验内心的祥和喜乐;琴乐的洁净精微,能让人感发心志、泻泄幽情,化导不平之气、升华心灵意境。归根结底,就是以七弦琴中的“含至德之和平”(《琴赋》),来养成君子“中和”的品德、达成“乐教”的目的。魏晋之后,佛道思想又融入古琴,尤其是道家“大音希声”(老子)、“至乐无乐”(庄子)的思想,在七弦琴中能得到最好的体现。琴音的低缓悠远、缥缈入无,让人由抚琴听琴而进入一咱超乎音响之上的“无声之乐”的意境,体验到“希声”“至静之极”的境界;庄子将这种虚静的、通乎天地万物的境界称为“天乐”,“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庄子·天道》)乃是一种天人相和、无言而心悦、超乎音响感受之上的精神境界。在佛家,则称之为“空”的体验、乃是一种“无我之境”。
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 传说 ,可不必尽信,但却可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 一度盛兴于民间,深得人们喜爱,用以抒情咏怀。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民间诗歌集《诗经》中得到印证。《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鼓笙”;《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诗经·小雅·鼓钟》:“鼓钟钦钦,鼓瑟鼓琴”;《诗经·小雅·甫田》:“琴瑟击鼓,以御田祖”;《诗经·鄘风·定之方中》:“椅桐梓漆,爰伐琴桑”;《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这说明古琴至少在春秋时期,便是一件在民间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爱的乐器。古琴在古代人们的认知度是相当广泛的,“四大名著”中有三部明确有对琴的描写,古代诗词、史书、小说、戏文、绘画、古董瓷器……古琴大量存在,史实、文学、艺术作品均来源于实际生活,这得有多么广泛的社会基础才能造成这种现象。所以说,古琴在我国古代民间曾经是相当普及的,至少在读书人中是家喻户晓。也正因为这样,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琴艺术终于传承到了今天。
2003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的古琴名列其中。2006年5月20日,古琴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划分在“民间音乐”类。
古琴的结构
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约120—125公分),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说象周天365度)。一般宽约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约二寸(6公分左右)。琴体下部扁平,上部呈弧形凸起,分别象征天地,与古时的天圆地方之说相应和。整体形状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颈、肩、腰、尾、足。
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内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宫、商、角、徵、羽。后来文王囚于羑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为文弦;武王伐纣,加弦一根,是为武弦。合称文武七弦琴。
《琴当序》中记载:“伏羲之琴,一弦,长七尺二寸。”桓谭《新论》中记载:“神农之琴以纯丝为弦,刻桐木为琴。”传说舜定琴为5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为七弦。曾侯乙墓出土的据说是10弦琴。听说古时还有32弦琴。
“琴头”上部称为额。额下端镶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又称“临岳”,是琴的最高部分。琴底部有大小两个音槽,位于中部较大的称为“龙池”,位于尾部较小的称为“凤沼”。这叫上山下泽,又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一条硬木条,称为“承露”。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个用以调弦的“琴轸”。琴头的侧端,又有“凤眼”和“护轸”。自腰以下,称为“琴尾”。琴尾镶有刻有浅槽的硬木“龙龈”,用以架弦。龙龈两侧的边饰称为“冠角”,又称“焦尾”。
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一对“雁足”,象征七星。
琴腹内,头部又有两个暗槽,一名“舌穴”,一名“音池”,一名“纳音”尾部一般也有一个暗槽,称为“韵沼”。与龙池、凤沼相对应处,往往各有一个“纳音”。龙池纳音靠头一侧有“天柱”,靠尾一侧有“地柱”。使发声之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由于琴没有“品”(柱)或“码子”,非常便于灵活弹奏,又具有有效琴弦特别长,琴弦震幅大,余音绵长不绝等特点,所以才有其独特的走手音。
就构造而音,琴的各部分结构十分合理。其体积不大不小,既便于携带,又方正雅致。有心品琴,其形已足以使人心怡。 从琴各部分的命名亦可著出琴制之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琴前广后狭,象征尊卑之别。宫、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种社会等级。后来增加的第六、七根弦称为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之合恩。十三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征闰月。古琴有泛音、散音和按音三种音色,泛音法天,散音法地,按音法人,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这些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征意义实反映出儒家的礼乐思想及中国人所重视的和合性。因为礼的作用是为了保障个体,使个性有所发挥,乐以同和,其作用是与群体谐协。礼乐之同时并用可使个体和群体之间能互相调剂,形成人与人之间平和而合理的生活。所以礼乐这两套表 面相 反的技艺的推行,实为求达到相辅相成的和合性的目的。而从古琴形制命名所借用的社会秩序、等级的名称来著,可见其制作形制即寓有教化人伦的深意。
关于古琴的基础知识
随着我市社会经济和文化各项事业的飞速发展,古琴艺术逐步被我市广大市民所瞩目,并已成为比重渐增的社会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古琴的基础知识,欢迎阅读参考。
一、古琴简介
古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是国乐之精粹。古琴的历史非常悠久,据传说已经有五千年的历史,有史可查也有三千年了,可以说基本贯穿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古琴融合了人们智慧的结晶,表现着华夏儿女对美好事物的赞颂与追求,并逐渐发展、完善至今,其魅力自然与众不同。它是一种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是传统高雅艺术的典型代表,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其意义与价值远远超出了一般的传统音乐。
古琴长三尺六寸五分,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宽六寸,象征六合;厚二寸,富天地阴阳之气。琴面上有标示音位的十三个徽,象征一年中的十二个月与四年一次的闰月。传说古琴本有五根弦,按着宫、商、角、征、羽定弦,分别代表着金、木、水、火、土五位元素,后来周文王加一弦,周武王加一弦,故得七弦。其琴面拱圆,底板平坦,与古时天圆地方之说相应和。架弦的岳山、龙龈,支琴的雁足,发音的龙池与凤沼等形象与神奇的比喻,蕴涵了古时人们对青山绿水的喜爱与对华夏文明的执着。
作为一件乐器,它音色优美、深邃,拥有三种不同音色:泛音幽雅、飘逸、空灵,仿若天籁之音,故称天声;散音深远、雄浑、厚重,有如钟磬之声,故称地声;按音细腻、柔润而略带忧伤,极似人的吟唱,故称人声。天、地、人三者相互补充、相互辉映、相得益彰,架构了古琴丰富的音乐艺术表现平台。《高山》、《流水》、《梅花三弄》、《平沙落雁》、《阳关三叠》、《酒狂》、《关山月》等三千余首悠远、动听的古曲和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更为后人留下了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曾多次提到古琴——“我有嘉宾、鼓瑟鼓琴”。“椅桐梓漆,爰伐琴瑟”。“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吕氏春秋·本味篇》里,记述了春秋时楚国著名琴家伯牙鼓琴——高山、流水,而钟子期听后感慨道:“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从此二人成为知音。春秋末年的孔子既是思想家、教育家,又是一位音乐家,他不但会弹古琴,而且技艺娴熟。他曾向师襄学弹《文王操》,能把乐曲内容完美地表现出来,并有着惊人的鉴赏能力。他教授的“六艺”之中的“乐”,就有弹琴诵诗的内容。他还作有《获麟操》、《猗兰操》等琴曲。西汉的大文学家司马相如曾为卓文君弹唱《凤求凰》,从而成就了一段美满姻缘,被后世传为佳话。东汉的蔡邕既是弹琴圣手,又是作曲名家,也是制琴大师。据《后汉书·蔡邕传》中记载:蔡邕在吴地时,有一次邻居家烧柴做饭,他听到柴木在火中发出清脆的爆裂声,知是良材,立刻向邻人索要出来,制成琴后果然音色优美,因琴尾还带有焦痕,故被人们称为“焦尾琴”。这张琴同齐桓公的“号钟”、楚庄公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共同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琴。魏晋时期的琴家嵇康,位居“竹林七贤”之首。他博学多才,崇尚老子、庄子,音乐上颇有造诣,政治上鄙视腐败政权。他后来被司马氏杀害,临刑前还从容弹奏《广陵散》,以表述愤恨不平之情,成为千古传诵的佳话,因此也就有了“《广陵散》从此绝矣”之说。可以说,有关古琴的传说、史实和文学作品不胜枚举。
除此之外,古琴又是一件工艺品——在上好木料(面板一般用梧桐木、杉木,底板一般用杉木或梓木)制成的琴身上髹(即上漆)上乌黑镜亮的漆胎层,漆胎里还会掺上鹿角灰、八宝灰(金粉和孔雀石、玛瑙、翡翠等珍贵玉石碾碎混合)。十三颗徽有螺钿、玉石、金、银等多种质地。调弦的琴轸也有木头、象牙、牛角、玉石等各种材质。丝织的穗更为古琴添上了几分秀美。装琴的琴囊用的是典雅华贵的绸缎,有的琴还用紫檀或黄花梨等珍贵木材做成的琴匣来盛装,琴匣内外还会有精美的雕刻。由于古琴制作精巧,且音色动听,琴的主人们往往以琴为宝,并根据其特点、音色等来为琴取名,连同对琴的赞美的诗句一并镌刻在琴的底板上。
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唐代名琴“九霄环佩”的形状是伏羲式,底板上还刻有诗句、铭文——龙池上方刻篆书“九霄环佩”四个字,龙池下方刻篆书“包含”大印一方,再下是苏东坡的一首诗:“蔼蔼春风细,琅琅环佩音,垂帘新燕语,沧海老龙吟。苏轼记”二十三个字。龙池左方刻“超迹苍宵,逍遥太极。庭坚”十个字,右方刻“泠然希太古,诗梦斋珍藏”十个字及“诗梦斋印”一方。凤沼上方刻楷书“三唐琴榭”一椭圆小印,沼下方刻篆书“楚圆藏琴”印一方。琴腹内纳音左侧刻楷书“开元癸丑三年斫”七个字,此琴传为唐时西蜀雷霄所制。
古琴有多种样式,南宋田芝翁所辑《太古遗音》(宋人摹本),是我国最早载有古琴样式的琴论专著,上面绘有三十八种琴式:神农、伏羲、灵机、响泉、凤式、连珠、仲尼、列子、伶官、师旷、落霞等琴式,最常见的为仲尼、伏羲、连珠、落霞、蕉叶等样式。琴式的取名多来自发明者的名号、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或自然界的物象,每种名称都有着自身的特定含义。
历代文人墨客专门为古琴所写的诗、词、歌、赋就有厚厚的一大本。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就曾写过“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的诗句。
琴中有天、有地、有人;有年、有月、有日;有山、有水;有龙、有凤;有北辰、五行等等,真如一个小宇宙。它历经沧桑仍朴实无华,充满神韵却毫不招摇。它以自身的魅力向世人诉说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昭示了华夏儿女那颗深沉而质朴的心。
二、怎样学好古琴
“怎样学好古琴?”是一个很普通又很值得讨论的问题。这个问题在琴人范围内还可能存在着不尽相同的看法,莫衷一是,但古琴作为一种乐器,它和二胡、琵琶、钢琴、小提琴一样,学习进程是由浅人深、由易到难、由入门到深造,其规律与过程应该是一样的。
在操缦之初开指之时,习弹者应掌握好较为正确的演奏方法,懂得运指的基本原理。通过练习,理解并掌握其中的规则。习弹者可在教师的指导下仔细体会认真练习,使之方法正确,运力自如,音色圆润变化得当,姿势舒展大方、美观自然。其实讲究基本指法,运指的正确,是包括古琴在内的所有乐器演奏的同一要求。不少琴师在教学中将《仙翁操》、《秋风词》等小曲列为开指乐曲,就是因为这些乐曲本身具有着练习曲的性质和功能。有的个别琴生入门开指就要学某一首大、中型乐曲,其求学心情可以理解,但绝非上策。开指初学之时,非但没有必要去学高难度、高知名度的经典乐曲,而且在弹“练习曲”时也不可操之过急、急功求“进”。因为只有掌握了正确的牢固的基本功,才会有提高和深造的基础保证。可见,初始的“开指”教学是十分重要的一课。
在练习一首正规乐曲的时候,也需要有针对性的练习程序。因为练习曲的基本功训练不可能包罗所有的技术技巧训练,何况演奏的技术、技巧也在不断地发展。因此,有必要进行有目标有针对性的、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的练习。
最后则是通过精雕细刻的处理,通过演奏表达乐曲的思想感情、完成艺术形象的塑造。
练琴方法具体如下:
(一)在练琴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全身放松,内心平和。对于指法的掌握可以有认真努力的意识,不要有急躁强制的成分。要允许有从不会到会,从生到熟,从浅到深的过程。甚至允许这个过程时间长些,以免欲速则不达。初学时会感到左手名指按弦时疼痛,则应停下,过一会儿再练,以免磨出水泡,更不要磨破。如果已经起泡,要停止练习,一直到水泡全消才可以再练习,如果磨破了手指,必须待完全愈合之后才可以再练习。如果两臂或指、腕有酸、累的感觉,则是方法有误及局部紧张所致,更要立刻停下来活动活动,放松一下再练。在跪指练习时,一开始可以只做“跪”的动作放在弦上而不必真按到弦上去。经过若干天,按弦的部位渐渐不太疼时,再一点点增加力度,正式按弦演奏。
(二)应该每日都安排时间练习,而不应一停多日,或一练数小时。一次数小时的效果不能代替每日一小时的功效。
(五)对左手按弦的要求是,在按音实在的情况下,最可能小的力度,小到如果再小音就哑了的程度为宜。初学者很难做到,但应随时提起自己注意,去感觉用力的放松和节省,这节省也是为了左手的灵活的运用。在练习按音左右移指时,要保持力度的不增不减。而且要以慢速练习,先看到音位,再移指过去,不能盲目的、随意的、无效的重复。
(六)在练习时要试着体会和考察琴曲甚至练习曲中的句逗,将音一组一组的划分明确。背谱同时看着左手练习。乐曲中的乐逗、乐句、乐段,由小到大,由部分到整体的累积式去练习,会更有效些。在练习中也要分别观察两手是否正确,是否紧张。要正确的弹出一组组的音,一个个句子。而且每个句子或每组音,都需多次反复才能练好。又要将全曲从头到尾中间不停顿的整体练习。才能有利于真正掌握。在练琴时,心中要默唱所演奏的旋律,以心中的旋律来支配和掌握两手的演奏动作。
(七)在听录音时,最好能跟着唱出来,至少要心中默唱,而且用手或脚每拍打一下。在初学琴者弹琴时用脚来这样打每拍一下是必要的。但随着演奏程度的提高,又要去掉这个打拍子的动作。有一拍一拍,一下一下的感觉,作为音乐的节奏依靠和尺度即可。
(八)在可以背谱完整的弹下一个曲子之后,可以用录音机录下自己的演奏,客观地反复地听,可以清楚地发现问题,有利于重点练习克服出现问题的地方。如能够录下像来客观审看自己,自然更好。
(九)初学时模仿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在已经能比较熟练地背谱弹上那一个曲子时,可以将琴弦调到老师提供的录音资料的曲子相同的音高跟着录音弹,以前许多人教琴所用的对弹方法,也就是这种以模仿为主的方法。
三、弹琴的宜忌
演奏时,不仅五官四肢的形态动作有一定的规范,就是精神,思想呼吸都不能散漫粗野,才能达到妙境,尤其在初学的时候,必须首先打好基础,习练纯熟,以免日久习惯成性,难以更改。古人于此,清规戒律极多。兹将所宜所忌,择其最关重要者,条列于下,学者必须时时自省,注意纠正,自然就范了。
古琴基础知识
(一)精神要宁静,身体要端正,不可浮躁歪斜。
(二)思想要纯洁,情意要专注,不可杂乱散漫。
(三)呼吸要匀调,视听要集中,不可粗暴放纵。
(四)手指动作要简静,不可繁乱,用指又须甲肉相兼,甲多则声音焦燥,肉多则声音混浊,兼而用之,其声自然清润激切。
(五)两手用力都要不觉,不可努张过度,轻要不浮,重要不粗。
(六)大指按弦,不可以食指捏住作圈,帮助用力,不可张开虎口。
(七)名指按弦,要末节凸出,不可凹下,凹下称为折指,按不能坚。又不可以中指压其上帮贴用力。
(八)食指弹弦,大指虽可抵送,但不可捏紧,以免影响食指发力。
(九)左右手指取势,要文雅美观,左手各指不可粘连伏于弦上,右手各指不可握拳靠在岳边,两手小指虽禁不用,但要伸直,不可屈曲。
(十)形态虽要严肃,不可极度紧张,努目张口。动作虽要活泼,不可流于油滑取媚打花。
四、新制古琴的选择
弹琴的人和只作收藏的人不同,首先要买一张能用的琴。尤其是买新制的古琴如不能用,对弹琴的人来说是最大的遗憾。那么一张能用的琴起码应该有什么样的条件呢?
(一)首先要弦能下指,也就是说琴弦离琴面不可过高,过高叫做抗指,会影响弹琴方法甚至累坏手指。通常以七徽的位置说,琴弦离琴面应在0.5厘米为宜。如过低,易产生煞音(或叫沙音),而且空弦可能会拍打琴面。对岳山来说,如1.5厘米高而琴又不抗指,则最为理想。有的琴中部下弯,俗称折腰,这样的琴也是要抗指的(相反,如果拱背,则会有抑弦、沙音等问题)。
(二)琴面不可过于扁平。过于扁平,左手按七弦尚无妨碍,在七徽或七徽以上按一、二、三、四弦就会感到困难。琴面扁平是一弦到七弦之间的弦路上弧度过小,有的琴在四、五徽处弦路上真的就几乎是平面,这样的琴不可用。有的琴虽有扁平之病,但因弦外的两侧弧度很大,或只在四徽以上才呈扁平状,这样的问题还是可以被忽略掉的。
(三)弦距不可过宽过窄。弦距的宽窄是指岳山处琴弦间的距离。有的琴因取料不足而两条弦之间距离很窄,会令弹琴的人手指变得拘谨平板。过宽则会感到不易控制,应以1.7厘米为宜,多数古代琴都是差不多这样的弦距。这样弦路练出来的演奏习惯,可以适应大多数情况下所遇到的琴。琴尾弦距以一弦至七弦之间在3.5厘米为多见和适当。
(四)琴的有效弦长是指由岳山到尾部龙龈之间的长度,以110厘米至111厘米为常制。琴弦短于108厘米,则弦会太松,张力不足,振动不够,发不出应有的音质和音量。如弦长于上述指标,则音高很难达到标准要求(即使达音高到了标准,可能出现难以下指或易断弦问题)。
(五)琴面要平整。有的琴面制作不精细,除了漆不平整不光滑外,尚且有高低凹凸现象,则会产生煞音(或叫沙音)。挑选时,可以把琴面对着光慢慢前后左右偏转,如琴面反光,所有不平,明显可见。在该处按弦拨奏并做左手左右移动,可能会有沙音,如未产生沙音,则也可不计。
古琴知识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古琴知识简介、古琴知识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