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必信生活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生活资讯 > 正文

生活资讯

明朝内阁(明朝内阁首辅列表一览)

阿信2023-04-02生活资讯49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明朝内阁,以及明朝内阁首辅列表一览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明朝内阁

明朝内阁制度是在明朝永乐时期建立的.内阁制在最初的时候只是皇帝秘书性质的机构,但很快到了大明宣德朝时期权力开始上升(三杨辅政),虽有大明正统朝末年的反复,但到了大明成化、弘治朝之际,内阁制已经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政府代表.大明正德朝浪漫好战,却因为有杨廷和等阁老主撑内阁未成大乱,经过大明嘉靖、隆庆朝的发展,大明万历朝早期应该是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而内阁首辅变成为实际上的宰相.

雏形

明朝最初沿袭元朝制度,设立中书省,置左、右丞相.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之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中书省和宰相,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原中书省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同年九月,朱元璋设置四辅官,以儒士王本等为之.从明代起,由皇帝直接掌管六部百司的政务,实际上等于兼任宰相,把君主独断专行扩大到了顶峰.

洪武十五年,再次撤销,而仿照宋朝制度,设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其中礼部尚书邵质、检讨吴伯宗、翰林学士宋讷、典籍吴沉分别为四处大学士.  

之后,又置文华殿大学士,征耆儒鲍恂、余诠、张长年等人担任,以辅导太子,品秩为正五品,其主要权力只是顾问.这就是内阁的雏形.

成立

建文年间,改大学士为学士,悉数罢免大学士,各设学士一人.此后改谨身殿为正心殿,设正心殿学士.  

大明永乐帝虽有洪武帝一样独揽大权的雄才伟略,但一次又一次的御驾亲征让他不能真正意义上地总揽政事(想象一下从京师到漠北运送文书的荒谬),于是一个帮助皇帝的“助手”机构——内阁应运而生. 明成祖即位后,特派解缙、胡广、杨荣等入午门值文渊阁,参预机务,称为内阁.内阁制度至此建立.  

过去,宰相拥有决策权、议政权和行政权,明成祖成立内阁以后,把原来宰相拥有的决策权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军事、行政,直接对六部负责.  

在明成祖掌控之下,内阁与六部各司其职,国家最高行政命令从紫禁城发出,通过全国1936处驿站,全长143700公里的驿道,层层下发到帝国每一个角落.  

然而,“阁臣之预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也就是说:内阁此时仍然只是皇帝的私人秘书,不是权力机构.

发展

永乐中期以后,内阁职权渐重,兼管六部尚书,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决策机构.  

后明宣宗朱瞻基时期,权力开始上升(三杨辅政),形成了更为完善的政务流程:全国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给皇帝提出的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由六科校对下发. 1425仁宗朱高炽时,明仁宗因杨士奇、杨荣等为东宫旧臣,升杨士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杨荣为太常卿兼谨身殿大学士,之后杨士奇、杨荣等人均兼有尚书职位,虽然身居内阁,其头衔均以尚书为尊.自此,内阁权力加重,逐渐受到重视.  

明代宗朱祁钰的景泰年间,王文以左都御史进吏部尚书后进入内阁,自后后,诰敕房、制敕房俱设中书舍人,六部承奉意旨,内阁权力更大.  

虽有明英宗朱祁镇的正统末年的反复,可到成化年、弘治之际,内阁在已经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政府代表.

正德年间,明武宗朱厚照所行之事被认为多荒谬不经.可也有有杨廷和等阁老撑着,未成大乱.  

明世宗朱厚璁的嘉靖时,改华盖殿为中极殿,谨身殿为建极殿,将大学士的朝位班次,列在六部尚书之前,地位大大提高.明代之内阁大学士虽无宰相之名,实有宰相之权.到嘉靖二十一年,权臣严嵩任武英殿大学士后,专擅朝政二十余年,内阁的权力已经完全与从前的宰相一样了.

顶峰

经过嘉靖、隆庆的发展,万历早期应该是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张居正的实际上已经接近于现代首相的地位.

明朝十七帝皇位期间内阁首辅  

任期 姓名 上任 离任 公历任期  

1 黄淮 洪武三十五年八月进 十一月降 1402年  

2 解缙 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进 永乐五年二月罢 1402年-1407年  

3 胡广 永乐五年二月

4 杨荣 永乐十六年五月进 二十二年八月降 1418年-1424年  

5 杨士奇 永乐二十二年八月进 正统九年三月卒 1424年-1444年  

6 杨溥 正统九年三月进 十一年七月卒 1444年-1446年  

7 曹鼐 正统十一年七月进 十四年八月卒 1446年-1449年  

8 陈循 正统十四年八月进 天顺元年正月罢 1449年-1457年  

8' 高榖 天顺元年正月代 二月致仕 1457年  

9 徐有贞 天顺元年二月进 六月罢 1457年  

10 许彬 天顺元年六月进 七月罢 1457年  

11 李贤 天顺元年七月进 成化二年三月丁忧 1457年-1466年  

12 陈文 成化二年三月进 五月降 1466年  

13 李贤 成化二年五月复 十二月卒 1466年  

14 陈文 成化二年十二月进 四年四月卒 1466年-1468年  

15 彭时 成化四年四月进 十一年三月卒 1468年-1475年  

16 商辂 成化十一年三月进 十三年六月致仕 1475年-1477年

17 万安 成化十三年六月进 二十三年十月罢 1477年-1487年  

18 刘吉 成化二十三年十月进 弘治五年八月致仕 1487年-1492年  

19 徐溥 弘治五年八月进 十一年七月致仕 1492年-1498年  

20 刘健 弘治十一年七月进 正德元年十月致仕 1498年-1506年  

21 李东阳 正德元年十月进 七年十二月致仕 1506年-1512年  

22 杨廷和 正德七年十二月进 十年三月丁忧 1512年-1515年

23 梁储 正德十年三月进 十二年十一月降 1515年-1517年  

24 杨廷和 正德十二年十一月复 嘉靖三年二月致仕 1517年-1524年  

25 蒋冕 嘉靖三年二月进 五月致仕 1524年  

26 毛纪 嘉靖三年五月进 七月致仕 1524年  

27 费宏 嘉靖三年七月进 五年五月降 1524年-1526年  

28 杨一清 嘉靖五年五月进 七月降 1526年  

29 费宏 嘉靖五年七月进 六年二月致仕 1526年-1527年

30 杨一清 嘉靖六年二月进 八年九月致仕 1527年-1529年  

31 张璁 嘉靖八年九月进 十年二月易名孚敬,七月致仕 1529年-1531年  

32 翟銮 嘉靖十年七月进 十月降 1531年  

33 张孚敬 嘉靖十年十月复 十一年八月致仕 1531年-1532年  

34 方献夫 嘉靖十一年八月进 十二年四月降 1532年-1533年  

35 张孚敬 嘉靖十二年四月复 十四年四月致仕 1533年-1535年  

36 李时 嘉靖十四年四月进 十七年十二月卒 1535年-1538年  

37 夏言 嘉靖十七年十二月进 十八年五月致仕 1538年-1539年  

37' 顾鼎臣 嘉靖十八年五月代 同月降 1539年  

38 夏言 嘉靖十八年五月复 嘉靖二十年八月致仕 1539年-1541年  

39 翟銮 嘉靖二十年八月进 十月降 1541年  

40 夏言 嘉靖二十年十月复 二十一年七月罢 1541年-1542年

41 翟銮 嘉靖二十一年七月进 二十三年八月罢 1542年-1544年  

42 严嵩 嘉靖二十三年八月进 二十四年十二月降 1544年-1545年  

43 夏言 嘉靖二十四年十二月复 二十七年正月致仕 1545年-1548年  

44 严嵩 嘉靖二十七年正月进 四十一年五月罢 1548年-1562年  

45 徐阶 嘉靖四十一年五月进 隆庆二年七月致仕 1562年-1568年  

46 李春芳 隆庆二年七月进 五年五月致仕 1568年-1571年  

47 高拱 隆庆五年五月进 六年六月罢 1571年-1572年

48 张居正 隆庆六年六月进 万历十年六月卒 1572年-1582年  

49 张四维 万历十年六月进 十一年四月丁忧 1582年-1583年  

50 申时行 万历十一年四月进 十九年九月致仕 1583年-1591年  

51 王家屏 万历十九年九月进 二十年三月致仕 1591年-1592年  

52 赵志皋 万历二十年三月进 二十一年正月降 1592年-1593年  

53 王锡爵 万历二十一年正月进 二十二年五月致仕 1593年-1594年  

54 赵志皋 万历二十二年五月进 二十九年九月卒 1594年-1601年  

55 沈一贯 万历二十九年九月进 三十四年七月致仕 1601年-1606年  

56 朱赓 万历三十四年七月进 三十六年十一月卒 1606年-1608年  

57 李廷机 万历三十六年十一月进 四十年九月致仕 1608年-1612年  

58 叶向高 万历四十年九月进 四十二年八月致仕 1612年-1614年  

59 方从哲 万历四十二年八月进 泰昌元年十二月致仕 1614年-1620年  

60 刘一燝 泰昌元年十二月进 天启元年十月降 1620年-1621年  

61 叶向高 天启元年十月复 四年七月致仕 1621年-1624年  

62 韩爌 天启四年七月进 十一月致仕 1624年  

63 朱国祯 天启四年十一月进 十二月致仕 1624年  

63 顾秉谦 天启四年十二月进 六年九月致仕 1624年-1626年  

64 黄立极 天启六年九月进 七年十一月致仕 1626年-1627年  

65 施鳯来 天启七年十一月进 崇祯元年三月致仕 1627年-1628年

66 李国 崇祯元年三月进 五月致仕 1628年  

67 来宗道 崇祯元年五月进 六月致仕 1628年  

68 周道登 崇祯元年六月进 十二月降 1628年  

69 韩爌 崇祯元年十二月进 三年正月致仕 1628年-1630年  

70 李标 崇祯三年正月进 三月致仕 1630年  

71 成基命 崇祯三年三月进 九月致仕 1630年  

72 周延儒 崇祯三年九月进 六年六月罢 1630年-1633年  

73 温体仁 崇祯六年六月进 十年六月致仕 1633年-1637年  

74 张至发 崇祯十年六月进 十一年四月罢 1637年-1638年  

75 孔贞远 崇祯十一年四月进 六月罢 1638年  

76 刘宇亮 崇祯十一年六月进 十二年二月罢 1638年-1639年  

77 薛国观 崇祯十二年二月进 十三年六月致仕 1639年-1640年

78 范复粹 崇祯十三年六月进 十四年五月罢 1640年-1641年  

78' 张四知 崇祯十四年五月代 九月降 1641年  

79 周延儒 崇祯十四年九月进 十六年五月罢 1641年-1643年  

80 陈演 崇祯十六年五月进 十七年二月罢 1643年-1644年

80' 蒋德璟 崇祯十七年二月代 三月罢 1644年  

81 魏藻德 崇祯十七年三月进 本月卒 1644年  

81' 李建泰 崇祯十七年三月代 五月罢 1644年  

82 史可法 崇祯十七年五月进 八月出 1644年  

83 高弘图 崇祯十七年八月进 十月罢 1644年  

84 马士英 崇祯十七年十月进 弘光元年闰六月罢 1644年-1645年  

南明:  

弘1 黄道周 弘光元年闰六月进 隆武元年七月出 1645年  

隆1 路振飞 隆武元年七月进 二年十月降 1645年-1646年  

隆2 丁魁楚 隆武二年十月进 永历元年正月畔 1646年-1647年

永1' 瞿式耜 永历元年正月代 二月降 1647年  

永1 吴炳 永历元年二月进 八月卒 1647  

永2' 瞿式耜 永历元年八月代 九月降 1647  

永2 严起恒 永历元年九月进 三年正月降 1647年-1649年

永3 黄士俊 永历三年正月进 四年正月罢 1649年-1650年  

永4 严起恒 永历四年正月进 四月罢 1650年  

永5 文安之 永历四年四月进 五年二月出 1650年-1651年  

永6 吴贞毓 永历五年二月进 八年三月卒 1651年-1654年  

永7 丁继善 永历八年四月进 十四年罢 1654年-1660年  

永8 马吉翔 永历十四年进 十五年七月卒 1660年-1661年  

永9 张煌言 永历十五年七月代 永历十八年九月卒 1661年-1664年  

弘2 方逢年 弘光元年闰六月进 监国鲁元年六月畔 1645年-1646年  

监1 熊汝霖 监国鲁二年十月进 三年正月卒 1647年-1648年  

监2 马思理 监国鲁三年正月进 十月卒 1648年  

监3 张肯堂 监国鲁四年十月进 六年九月卒 1649年-1651年  

监4 沈宸荃 监国鲁六年九月代 七年正月卒 1651年-1652年  

另有:建文帝之方孝儒、景泰帝之于谦历史原因没有上表!进 十六年五月卒 1407年-1418年

明代内阁制度的发展、特点和影响

发展:

永乐中期以后,内阁职权渐重,兼管六部尚书,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决策机构。后明宣宗朱瞻基时期,权力开始上升(三杨辅政)。

形成了更为完善的政务流程:全国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给皇帝提出的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由六科校对下发。

仁宗朱高炽时,明仁宗因杨士奇、杨荣等为东宫旧臣,升杨士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杨荣为太常卿兼谨身殿大学士,之后杨士奇、杨荣等人均兼有尚书职位,虽然身居内阁,其头衔均以尚书为尊。自此,内阁权力加重,逐渐受到重视。

明代宗朱祁钰的景泰年间,王文以左都御史进吏部尚书后进入内阁,自此之后,诰敕房、制敕房俱设中书舍人,六部承奉意旨,内阁权力更大。虽有明英宗朱祁镇的正统末年的反复,可到成化年、弘治之际,内阁在已经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政府代表。

正德年间,明武宗朱厚照所行之事被认为多荒谬不经。可也有有杨廷和等阁老撑着,未成大乱。明世宗朱厚璁的嘉靖时,改华盖殿为中极殿,谨身殿为建极殿,将大学士的朝位班次,列在六部尚书之前,地位大大提高。

明代之内阁大学士虽无宰相之名,实有宰相之权。到嘉靖二十一年,权臣严嵩任武英殿大学士后,专擅朝政二十余年,内阁的权力已经完全与从前的宰相一样了。

特点:

1、形成时期长,而且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从永乐开始,历代皇帝都在不同程度上寄大政于内阁,皇帝“其不接见臣下而能统治天下者,以有阁臣票拟故耳”。

但是,他们谁也不敢担当违反祖制的罪名,谁也不愿从已经取得彻底胜利的皇权中,又拿出一部分给阁臣分享。所以内阁进展缓慢,而且始终未能成为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2、内阁与皇权矛盾重重,又始终屈服在皇权的重压下。

阁臣与皇帝矛盾,除了反映为封还诏旨一类以外,很多反映为阁臣在中叶以后不断提出辞职。皇权与内阁矛盾,亦反映为明代阁臣善终者少,有政绩的不多。明代内阁权力不稳定,虽然有严嵩,张居正之显赫,但他们一是乘皇帝静摄而代行皇权。

一般阁臣来说,由于基本上都是文学侍从之臣出身,入阁后权力之大小,只决定于票拟被采用的情况,所以呈现为不稳定,没有保障,没有连续性。

影响:

明朝内阁制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内阁制度随着皇权的高度强化而建立,权利的来源,由君主所授予,对君权的制约作用有限。事无大小,内阁都要秉承君主的旨意行事,遂成为君主加强专制的工具,因此明代的君主专制比前代尤甚,助长了君主专制。

历史发展

建文四年(1402年)八月,朱棣派翰林院官员解缙、胡广、杨荣等七人入午门值文渊阁,参预机务,渐有“内阁”之称。起初,内阁诸辅臣虽有位次先后,但地位相近,职权也没有明显差异。后来,阁臣逐渐分化,“三杨”和陈循相继在内阁中拥有了相对特殊的地位。

大致到天顺、成化年间李贤为首席辅臣期间,“首辅”产生并逐渐制度化。到嘉靖年间,在谕旨、诏令中,明世宗首次正式使用首辅、元辅、首臣、首相等对首席内阁大学士加以称呼。

嘉靖、隆庆至万历初年,内阁首辅权力较重。在内阁中,他们趋于专断票拟,不仅主稿,而且不容其他阁臣置喙;在内阁外,他们对六部的影响力也较为强大。

与此同时,张璁、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人相继围绕首辅之位展开激烈争夺。至张居正,内阁首辅的权力达到顶峰,一方面他是内阁的长官,阁僚则降为首辅的属员;另一方面,部院员缺,特别是吏、兵二部尚书的推用,实际也均由张居正决定。

张居正死后,内阁首辅的权力在皇帝的不信任、内阁与六部的斗争以及宦官权力再次膨胀的情况下走向衰落。包括内阁首辅在内的内阁大臣大都碌碌无为,浮沉守位,没有再出现此前一类”权臣“。

明朝内阁制的地位

明朝内阁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辅臣奉使出外办事,多自称阁部。

内阁大学士只具有顾问身份,皇帝为最终决定的权力,而大学士很少有参决的机会。到明仁宗、明宣宗时期,地位日益受尊崇。自此,内阁的权力日益增大,到明世宗中叶,夏言、严嵩等人执掌内阁,地位赫然为真正的宰相,亦可压制六部。

扩展资料:

特点:

1、内阁受制于司礼监,矛盾深刻,但又不得不走司礼监的路子。在中枢系统中,内阁有票拟权,司礼监有批朱权,是内外相维的双轨制。

但双方地位的特殊性使内阁难以与司礼监抗衡,双方权力的大小,又是以皇帝的向背为转移而互相成比,因此,他们之间不可能有真正的相维相济,而只能有对权力的激烈争夺。皇帝宠信司礼时,司礼尽夺内阁权力,如刘瑾、魏忠贤时;否则就是权相出现,如严嵩、张居正时。

2、内阁与六部经常互争雄长,矛盾重重。历代及明初,六部均隶属于丞相,凡事必须秉承宰相的意志,自撤中书省、提高六部品秩后,六部变成直接对皇帝负责,职权完整,而且在阁之上。

但随着内阁品位的提高,又有票拟权,内阁比六部更接近皇帝,部权便在不同时候、不同程度上为内阁所侵。但是,内阁毕竟不同于中书省。从制度上说,六部不必听命于内阁,而内阁则“凡百政事,非下部必不可行,不能行”。

于是内阁借位尊势崇而力图控制六部,六部则钻内阁没有法定地位和权力的空子,力图摆脱控制。因而阁部经常争权,尤其是争夺人事权。

3、内阁中矛盾激烈。尤其嘉靖以后,阁臣间的倾轧突出由于阁臣的任用、权力大小、去留,均没有明确规定,又由于首辅与次辅间权力悬殊,在天启以前一直无明确的职责分工。

所以阁臣间争夺权势的斗争激烈,尤其是“嘉靖以来之首辅,莫不由倾轧排挤而得之”,如严嵩拉拢科道弹劾翟銮,使翟被“削籍为氓”。严嵩与夏言互相排挤,致夏言被弃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朝内阁制度

关于明朝内阁和明朝内阁首辅列表一览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